朱七七
如果說一個皇帝出游誤國的例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隋煬帝楊廣。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間不到15 年,卻遠離京都外出了10 次,這其中三次是“東征高句麗”,其余的七次是巡視各地。有人說他是公款旅游,也有人說他是為國奔波。那么真實的情況到底怎么樣呢?
據《資治通鑒》記載,楊廣在繼位后曾要外出“巡狩”,他個人曾經解釋了“巡狩”的原因,大意是說,君王去巡視他的土地,這本來就是帝王的本職工作。很多帝王就是因為久居深宮,不知民間疾苦,才把江山給弄丟的。我是個有追求的人,所以我要履行我的職責,我要去“巡狩”。大臣們一看楊廣如此敬業(yè),根本沒有反對,反而積極響應。
隋煬帝“出差”是怎么去的呢?不是帶著一群紅顏知己游山玩水,而是帶著一幫大臣,還有幾十萬的兵馬去的。為什么隋煬帝北巡要帶這么多兵馬呢?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亮肌肉”,震懾那些需要被震懾的人物或者國家。你還別說一開始還挺管用,隋帝國西部、北部的一些小國都比較吃這一套。
后來隋煬帝下江南,也不是為了看瓊花、觀瘦馬,而是為籌措東征高句麗的物資。最初“江南士族”還算配合,但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江南士族”苦不堪言。雖然表面不說,但心里不悅。隋煬帝最后一次來到江南時,是為了避難,已經成了喪家之犬的隋煬帝,不光沒能在江南得到撫慰反而丟了性命。
由此可見,隋煬帝的出巡,并不像傳說中說的那樣,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是為了更為深遠的政治目標。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超級喜歡旅游,早在自己做太子的時候,朱厚照就經常在京城里面微服出行,京城里大大小小的景點都被他逛了個遍,把京城好吃好喝好玩的地方走完后,他又盤算著走出京城走向全國。此時的他已經登基即位,想要出去談何容易?但他絲毫不擔憂,他找到一個機會,一大早趁著天氣未亮就往外面走,出宮后就在路上雇上一輛馬車繼續(xù)往京城外跑,一大群大臣等他上朝,許久不見才知道皇帝已經偷偷出宮,立馬派出人馬來追,好不容易把朱厚照追回了皇宮,結果他在皇宮里面老老實實待了幾天又跑出宮,在外面待了好幾個月才回。朝務繁忙,許多公務遲遲無人定奪,大臣們也只有相互哀嘆,無可奈何。
在歷代皇帝中,康熙應該算是比較有名的皇帝了,尤其是他下江南微服私訪的事情,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他輕從簡出,到各地去了解民情,解決問題,顯得特別高大上的感覺。那么現實中的情況是這樣的嗎?他為什么要去江南呢?
和影視劇中展現的穿著便衣,在民間四處游走不同的是,歷史上他下江南的時候可是非常講排場的。隨行的王公大臣、侍衛(wèi)官員有三千多人,水路上動用大船兩千多艘,陸路上征用乘馬六千匹、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頭,征調纖夫三千三百人、服役的民夫三萬人。從北京到杭州,興建了行宮三十一所,沒有行宮的地方,就搭起黃布城和蒙古包氈房。凡是御駕經過的道路要凈水潑街,黃土墊道,沿途四十里以內,地方官員一律穿上官服迎駕,所有的紳士、讀書人、老年百姓都要到現場排隊跪拜。奢華排場可見一斑?!都t樓夢》里有一段關于皇帝南巡的文字,是這樣說的:“那時候我才記事兒,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jiān)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
那康熙為什么要南巡,是不是酒足飯飽后,一拍腦袋說:“我要南巡”?顯然不是,康熙南巡也有著特定的歷史條件。
康熙第一次南下的時候是1684 年,那時候他已經30 歲,皇帝也當了20 多年,臺灣已經收回來了,南方吳三桂的叛亂也平定了,各地的戰(zhàn)亂基本停息,終于可以喘息片刻了。作為當時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非常的重要的南方地區(qū)到底是什么狀況?老百姓過得好不好,這些都是他比較關心的事情,于是就開始了他的江南之旅,這其中也有讓自己放松一下的成分在里面,據說當時南下的時候,他貼身都帶著大廚,那是因為他知道南方有很多美食,所以他把廚子都帶上,讓他們也學一些南方的手藝帶回來享用。從這一點來看,再偉大的人物也都是有凡心的。
當然先后這么多次的南下,僅僅是為了消遣那就太有損他的形象了。其實康熙帝也是帶著任務來的,那就是黃河水患的治理問題,在六次南下過程中,他有五次都一直在關注著黃河周邊河道治理的事情,也為這件事情操碎了心。畢竟,從古至今,治理水患,都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康熙南巡還有緩和滿漢矛盾的任務。清軍入關后,努爾哈赤曾推行“殺儒政策”,不是殺一個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殺?;侍珮O曾經“六掠中原”,沿著太行山的山路,兵分八路,推進了1000 華里,一直到山東濟南,將人和牲口一起掠奪,包括無數財寶,隊伍長達200 華里。多爾袞也曾宣布“剃發(fā)、易服、占地”等政策,“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這對中原百姓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這也引發(fā)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歷史悲劇。所以,康熙想借南巡之際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文化沖突。
康熙南巡從北京沿著大運河,從北往南走,來回都經過了揚州。但是,他第一次來揚州,并沒有住進揚州城,而是將龍舟泊在儀征的長江中間。因為“揚州十日”的緣故,他內心還是覺得有些不安穩(wěn)。揚州又太有誘惑力了,所以他選擇白天進城,只有一天的時間,游覽了棲靈寺、平山堂、江天寺。其實,當時沒有棲靈寺,只有大明寺,因為康熙對“大明”比較忌諱,所以就以寺中棲靈塔為名改稱“棲靈寺”。康熙在沿途中,很會籠絡人心。他經過山東時,特地去拜祭孔子,對孔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表達對孔子的尊敬。
康熙二下江南,是在康熙二十八年,間隔了5 年的時間。這其中,發(fā)生了俄國入侵雅克薩的事件。當時朝廷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不去理睬,一種是寸土不讓。最終,康熙還是選擇了反擊,最終打敗了俄國侵略者,這也是滿族人、漢族人、蒙古族人等多民族的共同勝利。第二次來到揚州的時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陳家灣,歷史記載:“郡市民迎駕”,百姓的態(tài)度就緩和了。這次他住在了揚州府里,住了一天時間。他到處視察河患,進行治理。
康熙三下江南,是在康熙三十八年,中間又過了10 年時間。這次來到揚州,康熙主要修水利,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為了他的到來,當地官員修建了高旻寺,康熙題字“敕建高旻寺”。當時,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災,他就派手下的近衛(wèi)軍去幫忙滅火。此外,他還補償百姓的損失,每燒毀一間房,補償3 兩銀子,并且發(fā)到每個受災百姓的手中。
康熙四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來回都是住在揚州城的行宮里,南巡也開始有規(guī)律起來,兩年一次。 康熙五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視察黃河、淮河的水利,看看效果如何。當時百姓對他已經非常愛戴了,運河兩岸有很多百姓夾道歡迎,一邊奔跑一邊歡呼。由此可見,康熙的六下江南,一步步地化解了滿漢之間的矛盾,得到百姓們的愛戴。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喜歡出游,如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等,這都是君王表現自我權威的一種形式??滴跏且晃粚W者型皇帝,他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南巡也是一種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