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節(jié)日的存在,看起來是給弱者準備的,增強一下存在感,提醒大家,別忘了還有它。
我們社會的讀書狀況,不見得衰弱,卻呈現(xiàn)出一種奇觀。
圖書市場在萎縮,據(jù)出版行業(yè)的朋友說,書越發(fā)難做,能賣個幾千本,已屬不易;同時,可供讀者選擇的好書并不多,每家書店里暢銷書大多是成功學和商業(yè)一類,常銷榜上則是那些多年不變的文學書,而小城市的書店里,基本上只有兩種書:教輔和“老”書。
在這種“慘淡”環(huán)境里,文化偶像卻坐擁巨大流量。有些堪稱網(wǎng)紅的文化人,出一本書,銷售額可達近億元;2020年,樊登在快手直播賣書,2小時賣掉13萬冊。
讀書,從來不是一件個人的事。知識被如何生產,決定了人們能看到什么,而從當代讀者在讀什么,和怎么讀這件事上,能看到這個社會的渴望。圖書市場,當然服務于這個渴望。
觀察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靈需求,是最為我們所關心的。幾篇文章都聚焦于此。
比如,知識獲取方式的變化。過去,除了口授,人們只能依靠讀書來學習和獲得知識,但現(xiàn)在,方式更加多樣,電子書、音頻、視頻,大行其道,倒顯得人們都不讀書了。我們好奇,從看書到聽書,什么樣的變化發(fā)生了,對社會、對人帶來怎樣的改變?還有,暢銷書何以流行?它們是如何被制作的,與讀者的知識焦慮如何勾連?
再如,千萬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的教育焦慮。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把閱讀從一種美好的享受,變成敗壞學生們閱讀胃口的苦差事,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該怎么陪小孩子讀書?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閱讀,是為了什么?
還有,經(jīng)典的淡出。臺灣作家唐諾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年輕人似乎只讀大他們10歲到小他們5歲范圍內的作家的書,與之同時,經(jīng)典的閱讀變得越發(fā)困難。但經(jīng)典其實很新鮮,反倒是新書里通常沒有太多新鮮內容,因為新書是同代人寫給同代人看的,所以里面?zhèn)鬟_的價值觀也類似。
我們也專訪了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請他談讀書與良好生活的關系,談在我們這個時代,如何重建知識和人的有機聯(lián)系。
讀書關乎心靈秩序,它雖然不承諾一種成功的人生,卻能給人以寧靜,教人更準確和深刻地理解社會、理解自己。如今社會雖然信息爆炸,卻智慧匱乏,愿你通過讀書,求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