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中國導彈功勛中,尚健在的僅剩4位,其中最年長者93歲,最小的也到了78歲。他們將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國防科研事業(yè),使中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近到遠的轉變,為祖國打造了強大的空天防御盾牌。
12位中國導彈總指揮、總設計師
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當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組織了一場航天日主題活動。在活動現(xiàn)場,該院發(fā)布了《導彈人生》一書,首度向社會公開12位已退休且過脫密期、此前隱姓埋名的中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他們分別是:
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總設計師錢文極(1916-2006),1960年5月任“543”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1962年2月任紅旗一號總設計師,1964年4月任紅旗二號總設計師。他長期從事通信機研制技術領導工作和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研制的領導工作,對我國通信技術、電子技術、導彈技術、計算機應用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紅旗一號總設計師徐馨伯(1917-1989),1960年12月任紅旗一號總設計師。他歷任“543”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仿制工作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等職,為我國地空導彈研制作出重要貢獻。
紅旗二號總設計師陳懷瑾(1929-2017),1964年11月任紅旗二號總設計師。他曾參與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支雷達部隊,調(diào)任國防部五院后長期從事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是仿真技術的帶頭人,著名的導彈雷達專家。他在飛行器制導、自動控制與仿真領域為我國國防工業(yè)作出杰出貢獻。
巨浪一號、紅旗七號總指揮柴志(1922-2003),1980年2月任巨浪一號總指揮,1982年2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他曾參與領導“1059”控制系統(tǒng)和地面設備仿制工作、東風二號控制系統(tǒng)自行設計工作、“543”仿制工作、紅旗二號研制工作、東風二十一號的研制工作等。
紅旗七號總指揮耿銳(1920-1987),1979年5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為我國研制第二代防空武器作出積極貢獻。
紅旗七號總指揮談鳳奎(1944-2008),1994年1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他負責的《防空導彈關鍵零部件柔性設計制造一體化系統(tǒng)研究》在航天領域首次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支持導彈結構件設計、制造、管理的一體化系統(tǒng),實現(xiàn)在多個型號上的全面應用,對防空導彈型號的快速發(fā)展影響深遠。
海紅旗七號總指揮徐乃明(1929-2016),1989年10月任海紅旗七號總指揮。他主持完成新一代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新型地地導彈武器系統(tǒng)等多項航天型號的研制任務,主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北京仿真中心,解決了仿真計算機應用研制中的諸多難題。
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陳國新(1944-? ),1997年1月任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2000年10月任新型野戰(zhàn)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防空導彈研制史上艦載超低空領域的先河。他運用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解決了產(chǎn)品研制中的關鍵技術,樹立了以設計為中心,以試驗、驗證為重點的思想,為導彈型號研制的順利進行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負責人吳北生(1929-? ),1988年2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負責人。他曾負責我國地空導彈系統(tǒng)研制的技術抓總工作,先后任紅旗三號、紅旗七號副總設計師,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技術負責人等,為國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沈忠芳(1934-? ),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1993年1月任B610總指揮,1996年10月任B611總指揮。他長期從事飛行器系統(tǒng)設計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車載紅纓五號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統(tǒng)試驗樣車、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B6系列武器系統(tǒng)等的研發(fā)、指揮工作,為國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張福安(1939-? ),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他在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設計中,歷經(jīng)三年攻關突破五大關鍵技術,主持制定了武器系統(tǒng)總體方案,帶出了一支技術能力強的科研隊伍,并為導彈型號的系列化發(fā)展奠定基礎,實現(xiàn)了我國防空導彈武器跨越式發(fā)展,為我國防空導彈的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
我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王國祥(1940-2010),2000年8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他長期從事導彈武器裝備研制工作,是導彈系統(tǒng)工程和型號研制管理的杰出專家,參與多個重點型號的研制工作,為我國第三代防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設計定型作出突出貢獻。
他們?yōu)樽鎳蛟炝藦姶蟮目仗旆烙芘?/p>
這12位導彈功勛中,尚健在的僅剩4位,其中最年長者93歲,最小的也到了78歲。他們將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國防科研事業(yè),使中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近到遠的轉變,為祖國打造了強大的空天防御盾牌。
隱姓埋名大半生,皓首永葆赤子心。他們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他們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甘做隱姓埋名人的名單很長
其實,像上述這樣甘做隱姓埋名人的名單還可列出很多。
1958年,為給國家放一個“大炮仗”,結婚才5年的鄧稼先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子,開始隱姓埋名、義無反顧地走進祖國最荒涼偏僻的戈壁灘,這一去就是28年之久。1986年病逝12天前,他說:“核武器事業(yè)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過做了一小部分應該做的工作……”
被譽為中國“核司令”的程開甲院士,1960年突然接到命令去北京報到,從此他的名字在學術界銷聲匿跡。曾有人問程開甲,參加了十幾次核試驗最難忘的感受是什么?他說:“我永遠忘不了過去祖國被人看不起受欺辱的滋味?!?/p>
他們的功績和英名,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神圣豐碑上。
(《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