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意,馬浩原,高 旭
延邊大學農學院,吉林延吉 133400
貓泛白細胞減少癥也稱貓瘟熱,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歐美地區(qū)的研究學者發(fā)現了該種傳染病,因對于病貓造成的急性、烈性的白細胞數下降為主要特征而命名為貓泛白細胞減少癥。該病于1928年在法國首次被鑒定,1939年正式命名,Bilin等于1957年首次分離出該病毒。貓泛白細胞減少癥是由貓細小病毒(FP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1],病貓主要表現為機體內白細胞數量急劇減少,并在體內大量復制,特別是在有絲分裂活動頻繁的細胞當中,如骨髓、淋巴組織和腸道隱窩細胞,對貓科動物的多器官多系統(tǒng)都造成了巨大傷害[2],并伴有發(fā)熱、厭食、嘔吐、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和淋巴細胞減少等癥狀[3]。FPV主要侵害1歲齡以下的貓,尤其是3~6月齡的幼貓最容易感染。發(fā)病率較高,死亡率在25%~100%之間,呈世界流行。FPV的預防,目前所使用的弱毒疫苗注射、α干擾素、單抗和卵黃抗體等不失是有效的辦法。FPV主要的傳播途徑有糞便、口腔、分泌物等,包括但不限于通過接觸患貓的體液、糞便或其他污染物,或通過易感動物及跳蚤等傳播。對于環(huán)境當中所存在的FPV,通常情況下使用稀釋的漂白水來進行消毒可以有效抑制。
2021年9月2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派斯特動物醫(yī)院接診一病例,患病貓品種為金漸層,名為球球,雌性,6月齡,體重1.5 kg,未接種疫苗。主訴該貓近兩日出現精神萎靡,嘔吐拉稀癥狀,今日發(fā)現糞便中帶血,故立即送醫(yī)。臨床檢查肛溫40.5 ℃。肛門處毛發(fā)色黃、有異味及干涸糞便。
靜脈采血,進行檢查[4~5],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白細胞、粒細胞、紅細胞總數、血小板計數等數值均有所降低,結果表明患病幼貓可能存在病毒感染,出血、脫水癥狀等情況。
表1 患病幼貓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
靜脈采血,進行生化檢查[6],檢查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白球比下降,引起原因可能為體內存在炎癥,其他結果未見異常。
表2 患病幼貓生化檢測結果
因患病幼貓有明顯消化道疾病癥狀,白細胞下降,有明顯貓瘟癥狀,故取肛拭子,用貓瘟熱病毒檢測卡(膠體金法)檢測[7],檢測板C杠呈紅色、T杠也呈紅色。綜上結果表明,該患病幼貓為貓細小病毒感染。
2.4.1 引物合成
參照GenBank中FPV基因序列(M38246),設計FPV VP2基因引物,片段大小為717bp:上游引物為:5′-CATGGCTTTAGATGATATTCATG-3′;下游引物為:5′-GCTGGTCTCATAATAGTAGCTTC-3′。
2.4.2 方法與結果
取肛拭子,用病毒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貓細小病毒DNA,進行PCR擴增,FPV VP2基因擴增反應體系為:DNA 模板 2 μL,dNTP 2 μL,10×Ex Taq Buffer2.5 μL,上游引物 1 μL,下游引物 1 μL,Ex Taq 0.5 μL,dd H2O 16 μL,總計 25 μL。
PCR程序反應體系為:95 ℃ 5 min;94 ℃ 30 s,55 ℃ 2 min,72 ℃ 2 min,30 個循環(huán);72 ℃ 5 min。將PCR產物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8],Marker為2 000 bp,FPV VP2基因擴增結果為擴增出與目的條帶大小相符的片段,大小約為717 bp,故確定檢測拭子中含貓細小病毒。
3.1.1 抗病毒,抑制體內增殖
皮下注射貓瘟單克隆抗體2 mL,每日1次;皮下注射重組貓ω干擾素90萬IU。
3.1.2 抗炎殺菌,防止繼發(fā)感染
皮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IU,每日1次;靜脈注射0.9%氯化鈉20 mL加入頭孢曲松鈉75 mg,每日1次。
3.1.3 補充能量、維持電解質平衡
靜脈注射第一組:5%葡萄糖20 mL,加入ATP 0.2 mL、CoA 0.2 mL、維生素C 0.2 mL、復合維生素B 0.2 mL、肌苷0.2 mL,50%高糖1 mL,每日1次;第二組:乳酸林格氏液20 mL,每日一次。
3.1.4 止吐、止瀉、止血
皮下注射止吐寧0.15 mL,每日1次;口服強力止瀉片(堿式碳酸鉍片)0.2 g,每日1次;靜脈注射酚磺乙胺1.2 mL,每日2次。
3.1.5 控制發(fā)熱
皮下注射巴比妥0.2 mL,每日1次。
本病例治療全程為6 d,按照3.1所述的治療方案,連續(xù)用藥。9月23日,用藥第1天,高溫未退,精神萎靡,嘔吐腹瀉,糞便不成型且?guī)а?。連續(xù)用藥至9月25日治療第3天,患病幼貓精神狀態(tài)稍有好轉,糞便中仍帶有血液,采取強制喂食,并未出現嘔吐現象,情況稍有好轉。9月26日治療第4天,體溫39.5 ℃,且全天并未出現體溫升高現象,患病幼貓可自主進食,故停掉能量補充及控制發(fā)熱藥物,其余按治療方案正常用藥,情況已基本穩(wěn)定,但仍要鞏固治療繼續(xù)觀察。9月27日治療第5天,幼貓可排出成型糞便,自主進食且不出現嘔吐、腹瀉情況、精神狀態(tài)良好,體溫38.8 ℃,不再升高,繼續(xù)按照治療方案用藥,進行最后一日的鞏固治療。9月28日治療第6天,幼貓并未出現病情反復的情況,經FPV金標試紙檢病毒已消失,恢復健康故辦理出院。
貓泛白細胞減少癥是一種致死率較高的高度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糞便-口腔途徑進行傳播,包括但不限于通過接觸患貓的體液、糞便或其他污染物,以及通過跳蚤等傳播。FPV在環(huán)境當中具有高度的抗性,能夠在60 ℃環(huán)境下生存30 min,且并不完全的喪失病毒的活性。在低溫的條件下,FPV也能發(fā)揮其特定的感染性,并且在受到FPV感染的有機物當中至少能存活1年。FPV對于醇類、氯仿等有機溶劑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對于紫外線等物理措施能將其完全滅活。因此特別是幼貓需要定期疫苗接種,未接種的要避免接觸易感環(huán)境及動物;主要表現癥狀嘔吐、拉稀甚至便血,如初有上述癥狀,要立即就醫(yī);因FPV病毒檢測卡可能有假陽性或假陰性,故本次診斷運用了PCR鑒定的方法,鑒定結果更加高效準確;本案例的治療方法應用了對癥治療、抗病毒抗炎殺菌的方法,其中單抗和干擾素的應用也是治療關鍵,本方案也是目前常用于貓泛白細胞減少癥病毒感染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