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與同
通過對沈從文的作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他的小說以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為主要內容,散文集主要是自傳題材。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我們發(fā)現都與“水”這一具體意象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是,學術界關于沈從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創(chuàng)作方面的大量論著,單篇作品或者某一類作品的研究,以及沈從文不同時期作品研究這四大方向,而對沈從文文中的具體“水”意象研究較少,“水”意象是其寫作的主要媒介。研究“水”意象,可進一步了解沈從文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心中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世界。
本文從“水”意象折射的審美意蘊這個角度來分析沈從文筆下的“水”意象,以此進一步探索沈從文內心鐘情于水的原因,以及透過“水”這一意象去挖掘他的審美追求,把握他內心豐富的情感以及他看待世界的目光,深層次地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以達到更加全面了解沈從文以及他的文學作品的效果。
在沈從文的“水”意象建構中,水不是自由選擇的,而是在沈從文個體的審美視角下,展示其特殊印象和情感?!八币庀笫菫榱顺尸F不同的審美內涵和情感深度而構建的,是一種表達主觀情感的符號,通過沈從文想象來表達不同類型的審美內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解讀。
一、水—自然美的寫真
沈從文作品中的自然美主要是以湘西的自然景物構成的,其中湘西的水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但“清澈”是其最基本的特點。沈從文在文中是這樣詳細描述的:“若溯游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無論是對潭水,還是溪水、泉水,沈從文在《沅陵的人》中都是緊緊圍繞清澈的特點來進行描寫的,“溪流縈回,水清而淺,在大石細沙間漱流”??梢?,從“潭”到“溪”再到“泉”,都突出了清澈這一特點,展現了湘西的自然之美。
沈從文對水的描寫不僅僅是地理存在的水,還有氣候變化中存在的“水”,如霧和云。水在地面上存在,蒸發(fā)而成霧氣,進而上升凝結成云;云在空中經過變幻,最后化成雨的狀態(tài)再歸于江河。在《鳳凰》中,晨霧是灰白又輕柔的“活體”,它的彌漫與流動,使湘西的自然世界色彩斑斕。
可見,讀他的作品如一場視覺盛宴,令人心之神往,美不勝收。他對自然的謳歌與呼喚,在風格上卻趨于日?;瑢σ韵嫖鳛榇淼淖匀坏淖非蠛陀H近是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綜合知識素養(yǎng)的體現,從他的字里行間能夠充分感受他心目中的湘西民間世界,以小我的視野想象和透視人生,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文人意趣的民間社會空間。
二、水—女性美的化身
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認為:“所謂小說的散文化,那不是直接寫人物的部分,不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有時只是一點氣氛,但我以為氣氛即人物,一篇小說要在字里行間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風格,就是人物性格?!睂W界把這種敘述人物方法概括為“氣氛即人物”,所謂氣氛,我們可以理解為作家所描述的外部環(huán)境,準確來說就是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關的生活環(huán)境。
沈從文作品中的女性,皆綻放出不一樣的美。在沈從文的筆下,翠翠、三三等女性都是非常純樸的,帶有民間原始不被世俗污染的真、善、美,在她們身上,沈從文投以了內心最美的贊賞,是人們心中理想美的化身。從散文《沅陵的人》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沅陵農民艱苦生活背后的生命韌性,這里有個細節(jié),農婦雖然生活的環(huán)境不好,但是衣著保持干凈整齊,在沈從文的眼中仿佛透出光亮的生命力,這就是鮮活生命力折射出的人性美。性格的形成與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連。沅陵的人,自小與青山綠水相伴,這樣山水圍繞的環(huán)境,給人一種淳樸而又孤獨封閉的感覺。在湘西水的環(huán)境中生長和生活,她們的性格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水”的渲染,變得善良又不拘束,像水一樣具有陰柔的自然之美。湘西水邊的人們,都具備淳樸的性格。
沈從文透過“水”這一意象,向我們展示了生長在水邊的這些可愛的人兒,她們具備了女性最原始、最自然的美。
三、水—人格的自我寫照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放在整段話的語境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水”是柔軟又具備力量的,人在天地宇宙之間、精神神明之中只是“微小之物”,只有我們用心去感受,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而在世俗生活中,居所、交往、言談和行事等這些社會行為,均需要柔軟又有力量的智慧,方可在世俗生活中得其良好生活。如何“上善若水”?則要求人的心境,心如止水,面對世界的千變萬化,仍能泰然處之。常人若能達到“上善若水”的這種境界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水的秉性值得我們去體悟,需要我們秉持善良之心,以水的性情去體悟水之美,去追求達到這種“上善若水”的境地?!吧仙迫羲逼渚湟鉃椋鹤罡叩纳频乐怂扑粯印K鼈鬟f了老子科學的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論,即造福萬事萬物不刻意追求名利,以無私的原則辦一切事情,以不爭即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下,才能求得自己最大、最持久的幸福。
“上善若水”這一道家觀念在沈從文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主要為借水展現湘西人的生命力,尤其是“水手”這一群體。一是借水考驗湘西人的生命意志,沈從文這樣安排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突出湘西人依靠水孕育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沈從文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曾這樣描述水手在灘險中搏斗的情景:“一個老頭,牙齒已脫,白須滿腮,卻如古羅馬戰(zhàn)士那么健壯?!薄叭丝斓桨耸?,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zhí)著?!彼衷谏驈奈牡难劾餂]有年齡的概念,年邁的老頭面對水的誘惑,毫無抵抗力,這是水手們本身強大生命力的內在驅動力。在水手世界觀里,和水的搏斗是他們生命價值的所在,水養(yǎng)育他們的一切,離開了水,活著成了虛渺的無用之事,因為在水中航行可以磨礪堅強的斗志,從這個角度來說,沈從文毫不吝嗇筆墨描寫水手與水的關系,實質就是對人原始堅強的生命意志的肯定,這與沈從文所處的社會狀況有關,“尋根文學”的流行呼喚了沈從文對民族根性的回歸。在寫《常德的船》時,他也把獨具個性的湘西人進行了展示:“洪江游船”的堂皇氣度,船主豪爽大方的性格,水手強壯勇敢;酉水流域的“白河船”,酉水灘險流急,弄船人性格倔強;還有玉屏船上穿著樸素的船員,性格憨厚等,作品中通過對不同類型船上船工的穿著、外貌、氣質描寫,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這就是沅水流域水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性情的全面熏陶的結果,這一結果與“水”密切相連,水的品性滲透到常德人每一寸肌膚。
在《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沈從文講述了三名水手展示生命力量的故事,“天上縱落刀子也得做事”,這是他們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在生活的困境中不斷強化自身意志。沈從文有意識從這種生命力中顯露一種難得的野性,就是這種原始、質樸的野性才造就了湘西人頑強的生命之美,仿佛這些人就是大自然的孩子,深諳大自然的法則和品性,自身一切的生命形態(tài)都和自然之水息息相關。在沈從文的筆下,其描繪了船員們在水中和險灘中的搏斗,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
四、作品中隱藏的悲劇美
對于沈從文的作品,我們僅只是淺層次地去閱讀,就如同來到了人間仙境一般,感受到了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性善良,若能進一步研究可發(fā)現每一部作品其實都是一個悲劇,只是悲劇的層面有所不同,分別有生存上的悲劇、宿命論的悲劇和傳統文化被現代文明侵蝕的悲劇。
沈從文作品中的宿命悲劇往往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以翠翠的一生為例,翠翠的一生仿佛在冥冥之中與水聯系著。翠翠的母親在生下翠翠之后吃涼水而死,父親服毒自殺,父母的愛情在水邊誕生同時也因水而消逝。而翠翠似乎也遵循著這個宿命,她與儺送在水邊相識隨后產生感情。似乎因在水邊長大的緣由,她與母親有著一樣的性格,易羞愧且不喜表達,最后導致天保出海而溺水身亡。爺爺在雷雨天中永別人間,儺送因難以接受兄長之死而出海,翠翠余生與渡船為伴。這一切事件的發(fā)生與轉折皆和水牽絆著,在爺爺話中也暗示了這一悲?。骸捌鋵嵥灿悬c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到了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贝浯涞拿\遵循了沈從文筆下的宿命論,彌漫著淡淡的憂愁,又帶著像水一般緩緩的悲劇感?!皩τ谝磺凶匀痪拔铮轿覇为毮瑫齻儽旧淼拇嬖诤陀钪嫖⒚铌P系時,也無一不感到生命的莊嚴?!睂@種自然自在生命美的捕捉,便是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宗旨所在,并把這種美發(fā)揮到極致,成為永生不滅的存在。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發(fā)現不管是生命的新生還是消逝,都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水手們在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的搏斗中,展示了他們生命的頑強。然而,沈從文作品中的宿命悲劇往往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再將審視的目光投向遠方,我們會發(fā)現湘西的歷史悲劇仍在重演。
綜上所述,雖然沈從文先生離世已久,但他的作品仍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借助“水”這一意象,向我們傳達了他的審美,以及他對水這一意象的獨特看法。這些文學作品也為學術界如何借助意象表達感情,提供了優(yōu)秀的典范。沈從文憑借自己對水的獨特情懷,為我們構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湘西“水”世界,表達了沈從文本人獨特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這種以意象彰顯意志的寫作手法也開辟了文學表現的新領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