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向, 廖小年,賀玉瓊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胃癌是來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1]。據(jù)2015年癌癥統(tǒng)計報告顯示:中國胃癌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位居腫瘤排行第2位,僅次于肺癌[2]。胃癌是我國癌癥防治的重點,其被認可的進展模式為: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3]。胃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指胃黏膜具有惡性傾向的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異型增生(dysplasia,Dys),是發(fā)展成胃癌的必經(jīng)階段。胃癌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盡早干預及治療PLGC以阻止其進展,甚至使異常的胃黏膜逆轉為正常的胃黏膜對降低胃癌發(fā)病率至關重要。腫瘤的生長、轉移加速了腫瘤患者的死亡,而腫瘤細胞不斷生長的能量來源依靠新血管的生成。腫瘤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血管新生[4],腫瘤的生長、轉移均離不開新生血管的生成[5]。近年來,抗新生血管生成藥物的研究日漸興起,新生血管形成的相關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為研究熱點。目前,抗VEGF藥物的有效性仍有待考察[6]。新血管生成是胃癌發(fā)展的關鍵,而血管內皮細胞代謝通過各個方式影響著血管的生成。血管內皮細胞代謝途徑與腫瘤血管的形成密不可分,學者們試圖從途徑方面研制新藥運用于臨床抗腫瘤,但目前PLGC與血管內皮細胞代謝的關系研究尚未涉及。前期實驗研究[7-8]表明,PLGC胃黏膜組織中血管生成活躍,莪蠶健胃方可通過降低VEGF、缺氧誘導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ɑ,HIF-1ɑ)、基質金屬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表達量影響新血管生成,從而逆轉PLGC。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莪蠶健胃方對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3(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肉堿脂酰轉移酶1A(carnitine palmityl transferase A,CPT1A)及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1,GLS1)蛋白表達的影響,探討莪蠶健胃方對PLGC可能的作用機制,為莪蠶健胃方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Wistar雄性大鼠60只,SPF級,4周齡,體質量100~120 g,購于湖南長沙市天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為SCXK(湘) 2014-0011。飼養(yǎng)于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實驗室,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室溫20~25 ℃,濕度50 %~65 %,自然采光,通風安靜?;\具及墊料每2天更換1次,籠具清洗消毒。
莪蠶健胃方處方組成:黃芪 30 g,莪術10 g,僵蠶10 g,太子參30 g,炮山甲 3 g,百合15 g,白芍20 g,茯苓10 g,當歸 10 g,枳殼10 g,雞內金15 g,佛手10 g,炙甘草6 g。中藥均購自湖南老百姓大藥房,均經(jīng)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專業(yè)藥師鑒定,符合《中國藥典》標準。飲片先浸泡40 min,頭煎加5倍水,先放炮山甲,大火先煎15 min,再下其他藥材,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煎40 min;第二次煎加3倍水,水沸后文火煎25 min;兩次藥汁混勻并過濾,使用旋轉蒸發(fā)儀將藥物濃縮至2 g/mL以備高劑量組使用,藥液于4 ℃冰箱中存放。該藥液稀釋,待后即為低劑量組藥液。胃復春片,0.36 g/片,60片/盒,杭州胡慶余堂藥業(yè)有限公司產(chǎn)品。按照動物與人體的體質量比例折算,大鼠劑量為0.06 g/kg體質量,配制為0.1 g/mL的溶液,于4 ℃冰箱中備用。鹽酸雷尼替丁膠囊,0.15 g/片,30粒/盒,上?,F(xiàn)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產(chǎn)品,按照0.3 g/kg雷尼替丁的標準配制造模組鼠料。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5 g/瓶,由梯希愛(上海)化成工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批號CFFC-M0527-5G。MNNG溶液的配制:將蒸餾水175 mL和40 ℃ 體積分數(shù)為500 mL/L的乙醇75 mL充分攪勻,配成12 g/L的MNNG母液250 mL(每周配1次)。于4 ℃冰箱保存,使用前將母液稀釋為120 mg/L的MNNG溶液,避光。氯化鈉溶液的配置:用60 ℃蒸餾水將氯化鈉液配成150 g/L的溶液10 μL/g,用以灌胃。蘇木素-伊紅(HE)染液、EDTA(pH值8.0)抗原修復液、EDTA(pH值9.0)抗原修復液、檸檬酸(pH值6.0)抗原修復液,均由武漢谷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號分別為G1004、G1206、G1203、G1202。Hei-vap Advantage型旋轉蒸發(fā)儀,德國海道夫公司產(chǎn)品;Nikon Eclipse E100型正置光學顯微鏡、 Nikon DS-U3型成像系統(tǒng),均來自日本尼康。
將60只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10只和造模組50只。正常對照組給予蒸餾水灌胃,1次/d,灌胃容積2 mL。造模組采用以MNNG為主的復合造模方法[9]。具體方法如下:每日自由飲用 質量分數(shù)為120 mg/L的MNNG溶液(飲水瓶用加厚黑色塑料袋包裹避光),進食含0.03%雷尼替丁的標準鼠料,采取饑飽失常飼養(yǎng)方法(飽食1 d后禁食1 d),禁食當天下午用溫度60 ℃、質量分數(shù) 150 g/L 的鹽水10 μL/g灌胃。自16周開始,每周選取2只大鼠,取胃黏膜送病理檢查確定模型是否建立;至20周,確定造模成功后,隨機取造模組2只大鼠檢測以再次確認模型建立成功。將造模組剩余大鼠均分為模型對照組、胃復春組、莪蠶健胃方低劑量組、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
自第21周起,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給予2 mL蒸餾水灌胃。莪蠶健胃方低、高劑量組依次按8.05,16.10 g/(kg·d)灌胃莪蠶健胃方湯劑,灌胃容積為2 mL。胃復春組按0.06 g/(kg·d)量給予胃復春湯劑灌胃,灌胃容積2 mL。各組均1次/d,連續(xù)10周。
1.5.1 大鼠一般情況
仔細觀察并記錄各時期大鼠的精神狀態(tài)、體質量、毛色、活躍度、飲食情況、排泄物等。
1.5.2 取材及樣本處理
末次灌胃后,禁食24 h,不禁飲,稱量體質量,按5 μL/g的劑量予100 g /L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剖腹,快速取出胃組織,沿胃小彎剖開,生理鹽水沖洗。于胃竇、胃體處各取一小塊組織,以40 g/L多聚甲醛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于4 ℃冰箱中冷藏,用于病理檢測和免疫組化檢測。
1.5.3 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
將切片用HE染色,顯微鏡鏡檢,并進行圖像采集分析。
1.5.4 MVD、PFKFB3、CPT1A及GLS1表達
采用免疫組化法對CD31進行檢測,具體步驟:①石蠟切片脫蠟至水;②抗原修復;③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④血清封閉;⑤加一抗;⑥加二抗;⑦DAB顯色;⑧復染細胞核;⑨脫水封片;⑩顯微鏡鏡檢, 圖像采集分析。
正常對照組大鼠活潑好動,對外界刺激反應較敏感,食欲良好,體格健碩,皮毛有光澤,尾色淡紅,體質量正常增長,糞便顆粒狀,軟硬適中。與正常對照組大鼠對比,模型對照組大鼠精神狀態(tài)較差,懶動嗜臥,扎堆,對外界刺激反應較遲鈍,皮毛粗糙、無光澤,食欲欠佳,形體瘦弱,大便多不成形,墊料異味較正常對照組重。與模型對照組對比,胃復春組、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大鼠的一般情況有所好轉,精神狀態(tài)可,活動度增加,食欲改善,體質量增加,糞便逐漸轉為成形,墊料異味減輕。莪蠶健胃方低劑量組大鼠的一般情況改善不明顯。
肉眼下:正常對照組大鼠胃黏膜光滑柔軟,色澤粉紅,皺襞排列規(guī)則,可見黏液附著。模型對照組大鼠胃黏膜顏色變淺,胃壁增厚,伸展性差,黏膜皺襞紊亂,部分可見糜爛。各治療組大鼠胃黏膜色澤灰白,皺襞不規(guī)則,伸展性較差,少量黏液附著。
光鏡下:正常對照組、胃復春組及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胃底腺呈管狀,排列緊密;組織形態(tài)結構基本正常,未見明顯病理變化,部分組織纖維化區(qū)域內可見中性粒細胞彌散性浸潤(圖1白色箭頭所示)。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個別可見萎縮及低級別異型增生。模型對照組、莪蠶健胃方低劑量組可見不同程度的異型增生,主要表現(xiàn)為胃底腺大部分呈現(xiàn)萎縮(圖1黑色箭頭所示),腺管結構排列明顯紊亂或不規(guī)則,甚至共壁,形狀大小不規(guī)則、分支狀。細胞核增大、粗桿狀、深染、密集呈假復層腺體排列較亂、參差不齊,分泌明顯減少或消失,頂部可見核分裂(圖1虛線箭頭所示)。少部分可見不同程度萎縮。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胃黏膜組織病理學變化(HE染色,×200)
見圖2。染色位于血管內皮細胞,呈棕黃色。MVD計數(shù)方法[10]:呈現(xiàn)棕黃色的內皮細胞或細胞簇同時有別于周圍組織(剔除厚壁及管腔>8個紅細胞大小的血管)的計為1條微血管。先在低倍鏡下找血管高密集區(qū),再以3個高倍鏡下微血管計數(shù)的平均值作為最后的MVD值。見表1。
圖2 各組CD31染色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400)
表1 各組MVD值結果
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見圖3、圖4和圖5。結果顯示:與正常對照組對比,模型對照組中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均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PFKFB3蛋白表達量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對照組對比,胃復春組、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PFKFB3蛋白表達量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莪蠶健胃方低劑量組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較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復春組和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之間的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3 各組PFKFB3的染色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400)
圖4 各組CPT1A染色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00)
圖5 各組GLS1的染色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00)
表2 各組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對比
腫瘤生長、浸潤和轉移離不開新生血管的形成。腫瘤早期獲取營養(yǎng)和氧氣主要通過彌散作用;后期因腫瘤不斷增長,彌散方式所獲得的營養(yǎng)和氧氣相對匱乏,腫瘤便啟動新生血管形成以滿足自身需求[11]。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EC)作為血管的組成之一,既能參與營養(yǎng)和氧氣的輸送又能釋放許多細胞因子,以滿足腫瘤不斷增長的需求[12]。在病理條件下,血管由靜止狀態(tài)轉變?yōu)榧せ顮顟B(tài),在多種促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內皮細胞分裂、遷移并分化成為莖細胞和頂端細胞,從而完成血管出芽新生過程。EC的代謝影響著血管的生成,三羧酸循環(huán)(tricarboxylic acid,TCA)是體內三大營養(yǎng)物質(糖類、脂類、蛋白質)進行代謝的通路。EC通過TCA進行代謝,釋放能量以滿足腫瘤血管的生長。其中PFKFB3作為糖酵解的關鍵限速酶,影響著內皮細胞的增殖與轉移,從而抑制血管出芽,影響腫瘤血管生成。CPT1A是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F(xiàn)AO)的關鍵酶。內皮細胞缺乏CPT1A則會影響細胞增殖和遷移,從而阻礙血管新生[13-14]。GLS1缺乏致使谷氨酰胺代謝受到抑制,進而損害頂端細胞的遷移和莖細胞增殖,導致體內血管萌芽缺陷[15]。
胃癌前病變是胃癌形成前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此過程中,胃黏膜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16-17]表明,胃癌前病變階段,血管生成就明顯增多。相關實驗[18]顯示,上皮內瘤變與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組織相比,MVD顯著提高。當前有很多研究表明,PFKFB3在乳腺癌、結腸癌、胰腺癌、肝癌中存在高表達,可通過抑制PFKFB3的表達、干預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達到抗血管生成從而阻斷腫瘤的發(fā)生。有實驗研究[19-20]表明,使用PFKFB3的抑制劑3PO[3-(3-pyridinyl)-1-(4-pyridinyl)-2-propen-1-one]干預患有視網(wǎng)膜病理性增生疾病的小鼠后,小鼠視網(wǎng)膜病理性血管的增生明顯減少。CPT1A在許多惡性腫瘤中均出現(xiàn)異常高表達,CPT1A 轉錄水平的調控是其促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的重要機制[21]。11q13-q14 的擴增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標志性基因組改變[22],而CPT1A基因是該擴增區(qū)重要的促增殖基因[23]。在卵巢癌中,異常高表達的CPT1A促使FAO和細胞內腺苷三磷酸水平增加,從而促進卵巢癌細胞的增殖[24]。在膠質母細胞瘤中,CPT1A表達水平與患者腫瘤細胞的高分化狀態(tài)呈明顯正相關[25]。有國外研究報道GLS1在肝癌、甲狀腺癌的表達量顯著上調[26-27]。另有研究[29]也發(fā)現(xiàn),在肝癌組織中GLS1表達量上調,而 GLS2表達量下調,在肝癌進展過程中出現(xiàn)GLS2向GLS1表達的轉變[28]。乳腺癌基質細胞GLS1表達量亦顯著上調。在膠質母細胞瘤細胞中,敲除GLS1能夠降低腫瘤細胞的生存及增殖能力,證明GLS1具有“促癌效應”[30]。
莪蠶健胃方是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黃柳向教授治療胃癌前病變的經(jīng)驗方,該方由13味藥組成:黃芪 30 g,莪術10 g,太子參 30 g,僵蠶10 g,炮山甲 3 g,百合15 g,當歸 10 g,白芍 20 g,茯苓10 g,枳殼10 g,佛手10 g,雞內金 15 g,炙甘草 6 g。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化痰祛瘀之功,恰中胃癌前病變本虛標實,以脾胃虛為本,氣滯、血瘀、痰瘀為標之病機。本方的前期實驗研究[7-8]表明,PLGC階段胃黏膜即存在新生血管生成,莪蠶健胃方可通過降低VEGF、HIF-1ɑ、MMP-2在蛋白和mRNA上的表達量,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從而逆轉PLGC。而現(xiàn)代藥理學顯示:黃芪中的黃芪皂苷[31]、莪術中的莪術油[32]、僵蠶中的麥角甾醇、β-谷甾醇和棕櫚酸[33],以及當歸與黃芪的配伍[34]等均可抑制腫瘤生長,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本實驗中,莪蠶健胃方具有改善PLGC模型大鼠的一般情況及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改變的作用。與正常對照組對比,模型對照組中MVD蛋白表達明顯升高,說明在胃癌前病變中新生血管生成已明顯增多;且在模型大鼠胃黏膜組織中的PFKFB3、CPT1A及GLS1蛋白均呈現(xiàn)高表達,表明三者的高表達均參與了PLGC的發(fā)生。腫瘤發(fā)生、生長及轉移均離不開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內皮細胞代謝影響著血管的生成,而PFKFB3、CPT1A及GLS1在血管生成中均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顯示,PFKFB3、CPT1A、GLS1在惡性腫瘤細胞中高表達量。PLGC是胃癌轉化的關鍵步驟。本實驗研究顯示,PFKFB3、CPT1A及GLS1在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組織中表達量均明顯增加。因此,可認為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上調是PLGC轉化為胃癌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實驗研究顯示,與模型對照組對比,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可明顯降低MVD蛋白表達量,說明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莪蠶健胃方改善甚至逆轉PLGC的治療機制之一。兩種劑量的莪蠶健胃方和胃復春在降低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上效果各異:莪蠶健胃方低劑量組的降低效果不明顯;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和胃富春組的降低效果明顯,且莪蠶健胃方高劑量組稍優(yōu)于胃復春組。這表明莪蠶健胃方可能通過降低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進而抑制血管生成,從而達到改善甚至逆轉PLGC的治療作用,其治療作用與藥物劑量有關。
綜上所述,在胃癌前病變階段新生血管生成活躍,且此階段PFKFB3、CPT1A及GLS1蛋白均呈現(xiàn)高表達。莪蠶健胃方能明顯降低胃癌前病變胃黏膜組織中的MVD、PFKF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莪蠶健胃方能有效治療PLGC,可能通過下調PFKEB3、CPT1A及GLS1蛋白表達量來干預PLGC血管內皮細胞代謝,抑制血管生成,從而起到干預PLGC向胃癌發(fā)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