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潤峰
(華中師范大學 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實名”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用法比較復雜。它既可以用作名詞,在句子里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和謂語等句法成分。例如:
(1)實名是微博健康發(fā)展的基石。
(《人民法院報》2012年2月12日)
(2)不少消費者表示支持實名,認為能更好地保障用戶的權(quán)益。
(《消費日報》2010年9月3日)
(3)《紅樓夢》借用了多個山西實名人物,如孫紹祖、張德輝、秦可卿和趙全,他們是山西在元明時期的歷史人物,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紅樓夢》里鮮見的實名人物。
(《山西日報》2021年9月17日)
(4)百合網(wǎng)也實名了,人人網(wǎng)老早就實名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微博沒有什么特殊性。
(《科技日報》2012年2月24日)
也可以用作副詞,在句子里充當狀語以修飾謂語。例如:
(5)海中校長可實名推薦學生上北大。
(《海南日報》2010年11月3日)
(6)實名祈求武漢停一天雨,老子快受不鳥了。
(新浪微博2020年9月21日)
(7)看管櫟和敖子逸兩個人的雙人舞,真的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啊,拿餐具當做道具,還有著動感的音樂,實名優(yōu)秀~
(新浪微博2021年8月29日)
(8)我上班前和上班后都是如圖二所示……實名打工人了!朝七晚七說的就是我了。
(新浪微博2021年9月7日)
(9)實名羨慕環(huán)球影城工作人員,天天都能遇到明星真好呀,只想馬上辭職去影城打工呀。
(新浪微博2021年9月13日)
(10)每次都是花了大價錢搞了個似有似無,實名卑微小高了。
(新浪微博2021年9月17日)
雖然有些名詞也可以直接作狀語,但它們一般只修飾動詞性謂語,比如“電話聯(lián)系”等。而“實名”所修飾的謂語除了動詞以外,還可以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和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等。并且,“實名”在作狀語時所表的含義也不同于其作名詞時所表的含義。所以我們認為,“實名”在當代漢語中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一些副詞用法,即出現(xiàn)了名詞副詞化的現(xiàn)象。不過“實名”的副詞用法尚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其名詞用法也沒有消失,仍然存在于同一共時平面下,故而不僅《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16年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2014年第3版)等通用辭書都將“實名”注為名詞,而且《漢語副詞詞典》這類專書也未曾收錄該詞。
副詞化的發(fā)生與詞匯化和語法化密切相關(guān)(羅耀華,2015:12)[1]。“詞匯化和語法化之間有一定的伴隨關(guān)系。”(Brinton&Traugott,2006:110)[2]這種伴隨性尤其體現(xiàn)在副詞化上?;诖?,本文主要考察名詞“實名”的詞匯化過程,以及它在詞匯化為名詞后進一步向副詞語法化的過程。
“實”和“名”在上古漢語中就已經(jīng)開始緊鄰著出現(xiàn),不過此時的二者都為實詞,“實”表示實際的事物,“名”表示“名稱”。兩詞構(gòu)成并列詞組。例如:
(11)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
(戰(zhàn)國《荀子·正名》)①
(12)實名俱立,而效有成敗,是非之言俱當,功有正邪。
(東漢·王充《論衡·答佞》)
例(11)的“不異實名”意為不使實際的事物和名稱相混亂,例(12)的“實名俱立”表示實際的行為品質(zhì)和名聲都很不錯。
在這一階段,“實”和“名”還能夠互換順序,這正是短語區(qū)別于詞的重要標志。例如:
(13)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
(春秋《墨子·經(jīng)說上》)
(14)循名而為,實安而完。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當則生于實,實生于理,理生于名實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當。
(戰(zhàn)國《管子·九守》)
(15)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說六宗,皆曰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間,助陰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名實不相應。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
以上三句的“名”和“實”先單用后連用,而單用的時候多構(gòu)成對舉格,可見“實名”在當時是非常典型的并列詞組。
董秀芳(2011:107-110)認為,“兩個并列項的意義差異被模糊化是并列短語詞匯化的先決條件,而當并列項為名詞性成分時,指稱性越弱越容易成詞”[3]107-152。根據(jù)例句,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實”和“名”不僅具有明顯的語義差異,而且都具有很強的指稱性。因為實際事物和名稱對于古人來說,是最為普遍的概念,他們需要經(jīng)常用兩詞來指稱它們。所以“實名”并非是由并列短語詞匯化而來。
中古漢語及近代漢語,則是“實名”的成詞期。這一階段較多地出現(xiàn)了作為偏正詞組的“實名”。雖然先秦也有一例偏正詞組的用法,即:
(16)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戰(zhàn)國《荀子·正名》)
但這里的“實名”意為“實際事物的名稱”,“實”仍表其在上述并列詞組里的指稱性義項②,不同于下述偏正詞組里“實”的修辭性含義。例如:
(17)元叉本名夜叉,弟羅實名羅剎,夜叉、羅剎,此鬼食人,非遇黑風,事同飄墮。
(北齊·魏收《魏書·元叉?zhèn)鳌罚?/p>
(18)椰子樹,亦類海棕。實名椰子,大如甌盂。
(北宋《太平廣記》)
(19)妾假名云中,實名四美。
(明《包公案》)
(20)吾家有小女奴,實名四喜,得無是乎!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這些例句中的“實名”都意為“真實/實際的名稱”,“實”在這里不再是上古漢語中的名詞而是形容詞。
定中式偏正短語的優(yōu)勢構(gòu)詞模式有兩條規(guī)則:一是“越靠近中心語的定語越容易與中心語黏合成詞”,二是“表類別的定中式偏正短語更容易黏合成詞”(董秀芳,2011:148-152)[3]107-152。例(17)到(20)的定語“實”都緊貼中心語“名”,符合規(guī)則一;例(17)的“本名”與“實名”對舉,例(19)的“假名”與“實名”對舉,說明“X名”是一組表類別的定中式偏正短語,符合規(guī)則二。并且“本名”“假名”業(yè)已成詞的漢語事實也能旁證規(guī)則二的作用以及偏正詞組“實名”的成詞潛能。
“實名”在上古漢語中不能成詞,要到中古漢語后才能成詞,主要與“實”有關(guān)。黃易青(2016:57)指出,上古漢語中的“實”有實詞和虛詞兩種用法,實詞多為名詞,“虛詞多作指示代詞,而不是普遍以為的副詞用法”[4]。指示代詞仍有較強的指稱性,難以成為詞素。也就是到了中古漢語后,“實”開始普遍地用作副詞,而這一用法,則引發(fā)了“實名”的另一類詞匯化途徑——跨層結(jié)構(gòu)詞匯化。實際上,“副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跨層結(jié)構(gòu)詞匯化而來”(王思逸,2019:1)[5]。“實名”也存在這種情況。例如:
(21)雙文既后進,二少實名家。豈伊爾棟隆,信乃俱國華。
(南梁·蕭衍《賜謝覽王暕詩》)
(22)君實名微行薄,本無遠量。
(唐·令狐德棻《周書·本紀》)
(23)侍御史郭霸嘗來俊臣糞穢,宋之問捧張易之溺器,并偷媚取容,實名教之大弊也。
(24)景山實名士,所玩垂清塵。嘗作酒家語,自言中圣人。
(唐·陸龜蒙《添酒中六詠·酒槍》)
(25)北齊叱奴皇后實名矣,不可犯。且叱奴,外裔也,尤當避。
(南宋·王明清《揮麈錄前錄》)
(26)其實名利皆身外之物,可惜人皆看不破。
(清《施公案》)
這些句子中的“實”都是副詞或副詞性語素,意為“實際上”?!皩嵜奔礊榭鐚咏Y(jié)構(gòu)。
還有一些不是由“實”作副詞所引發(fā)的跨層結(jié)構(gòu),例如:
(27)李直方,嘗第果實名,如貢士之目者,以綠李為首,楞梨為副,櫻桃為三,甘子為四,蒲桃為五。
(唐·李肇《唐國史補》)
“嘗第果實名”意為曾經(jīng)給果實排名,“名”在這里作動詞用。
這些跨層結(jié)構(gòu)成為了“實名”成詞的另一大來源,并提供了其“詞匯化所需的形式基礎(chǔ)、語義條件和句法功能條件”(匡鵬飛,2010:81)[6]??鐚舆B用在距離上構(gòu)成詞匯化的形式基礎(chǔ),而“實”的虛化、“名”的活用等語義變化,以及“實”進入定語位、“名”進入心語位等句法變化,共同導致了跨層結(jié)構(gòu)“實名”的重新分析,其跨層邊界被削弱進而喪失,由此結(jié)合為一個內(nèi)部緊密的語言單位。
“實名”在20世紀仍是典型的名詞,尚未發(fā)生明顯的語法化。例如:
(28)轟斃日本伊藤公爵之韓國刺客實名安蔭節(jié)。(《時報》1909年11月3日)
(29)我主張務實名、去私利。(《中央日報(重慶)》1943年5月7日)
(30)后來,人們設(shè)法了解到他的真姓實名,把他的事跡編進了駐地小學的鄉(xiāng)土教材,在群眾中廣為傳頌。
(《人民日報》1973年12月14日)
(31)他們還用岫巖的實名、實景、實物拍攝了電視劇《玉都》。
(《人民日報》1997年9月30日)
上述例句中的“實名”獨立性較強,不直接依附或修飾其他句法成分。
進入21世紀后,名詞“實名”才開始它的副詞化。名詞副詞化有兩條路徑,一是名詞先引申出動詞性的新義,二是名詞先引申出形容詞性的新義,無論哪種新義,都需要用在謂語前,即出現(xiàn)在狀語位置上,進而逐漸虛化為副詞(匡鵬飛、胡茜,2012:89)[7]。
“實名”的副詞化,首先是它引申出形容詞性的含義“用實名的”,在語義演變的驅(qū)動下,句法功能得以擴展,使得“實名”可以充當一些動名兼類詞的定語,從而進入到某種類似“狀中”的句法環(huán)境中。例如:
(32)實名表達的不暢,有多種原因,有講求情面的文化傳統(tǒng),也不排除有害怕打擊報復的現(xiàn)實擔憂。
(《長江日報》2010年11月24日)
(33)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個成員,公民實名表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體現(xiàn)出有擔當、負責任、正直的公民品質(zhì)。
(《長江日報》2010年11月24日)
(34)退一步說,如果媒體人的實名舉報經(jīng)公正、如實的調(diào)查,被證明不實,那么舉報人是否構(gòu)成誹謗罪?
(《經(jīng)濟觀察報》2013年7月22日)
(35)近日,新華社《經(jīng)濟參考報》記者王文志實名舉報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等高管的新聞又轟動了輿論。
(《經(jīng)濟觀察報》2013年7月22日)
在同一語篇中,“實名”修飾“表達”“舉報”等動名詞,既可以構(gòu)成定中結(jié)構(gòu)作主語或賓語,如例(32)(34),又可以構(gòu)成狀中結(jié)構(gòu)作謂語,如例(33)(35),尤其是后者,讓“實名”獲得了一些類副詞的句法特征和句法功能,促使其副詞化的發(fā)生。我們認為此時的“實名”是從名詞向副詞語法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
隨著語用頻率的增加,“實名”的句法搭配能力進一步擴展,其所飾謂語不再只限于動名詞,而是所有可以表征人的動作行為的自主動詞。此時“實名”著眼于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和方式,意為“不匿名(地)”“用實名(地)”,屬于描摹性副詞,記為“實名1”。
副詞的句法搭配能力還體現(xiàn)在與其他副詞的連用,以及與語氣詞的共現(xiàn)。“實名1”作為描摹性副詞,在與其他副詞連用時,一般位于最緊貼中心語的“后位”(張誼生,2014:222)[8]。例如:
(36)你有本事就實名寫文章。
(BCC微博)
(37)我已經(jīng)實名投訴到工信部。
(BCC微博)
(38)河南知名教授史璞長期實名舉報其所任教的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BCC微博)
(39)我們是大國崛起的百姓,要給官員做榜樣,先實名公開自己,再就是公開要求看看所謂的“國家機密”。
(BCC微博)
例(36)的“就”是評注性副詞,例(37)的“已經(jīng)”和例(38)的“長期”都是時間類限制性副詞,例(39)的“先”則是關(guān)聯(lián)副詞,這些副詞都位于“實名1”之前。
“實名1”可以和大多數(shù)語氣詞共現(xiàn)。例如:
(40)只有一樣東西是肯定不能實名公布的——官員財產(chǎn)。
(BCC微博)
(41)茅臺又被股東實名舉報了。
(《投資快報》2021年2月26日)
(42)他的刀有沒有實名購買呢?
(BCC微博)
(43)為什么拉黑了我呢?你不是歡迎實名溝通嗎?
(BCC微博)
(44)微博趕緊實名認證吧,一天天的烏煙瘴氣的,煩死了。
(新浪微博2021年3月11日)
(45)姐姐實名要求教練多給弟弟表揚啊。
(新浪微博2019年2月17日)
“實名1”能和6大典型語氣詞“的、了、呢、嗎、吧、啊”共現(xiàn),自然也可以和典型語氣詞的各類變體共現(xiàn)。不同的語氣詞標記不同的句類,比如“的”標記陳述句,“嗎”標記疑問句等,而它們都能不矛盾地出現(xiàn)在“實名1”的句法環(huán)境中,換言之,“實名1”的句類選擇不受限制。
另外,“實名1”作為描摹性副詞,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承載狀語對謂語的修飾功能,即具體化動作、行為的施行狀態(tài)(未匿名)或方式(使用姓名或真實的姓名);二是外宣身份的主體表征功能,并以此隱現(xiàn)動作主體。當主體為第一人稱時,可省略,如例(6);當主體為其他人稱時,則不可以省略。因為“實名1”的詞匯義相對實在,詞素“實”和“名”所共同指示的“真實姓名”在第一人稱的主觀視點里是已知之物,而在其他人稱那里則是未知之物,所以前者可隱,后者必現(xiàn)。
隨著語域、表達空間的轉(zhuǎn)移(從報刊等書面語域到網(wǎng)絡(luò)空間),“實名”的語義內(nèi)涵在主觀化的作用下開始虛化,從對動作的描述過渡到說話人對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和認識立場,意為“名義上(地)”,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與“確實”“委實”“著實”“實在”等評注性副詞互換,屬于評注性副詞,記為“實名2”。
相比于“實名1”,“實名2”的語法功能也發(fā)生了第二次擴展,其所修飾的謂語除了非自主動詞,還可以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以及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例如:
(46)網(wǎng)上爆料我真的實名暈厥,曾老師不是一直在北京嗎?他什么時候又跑到美國撩妹?
(新浪微博2019年8月29日)
(47)我真的實名嘔吐了。我搞不懂這個社會。
(新浪微博2021年9月7日)
(48)張姐干飯王實名了。
(新浪微博2021年1月4日)
(49)宿舍一塊出去吃飯,實名干飯王,都真的能吃。
(新浪微博2021年1月8日)
(50)我弟實名乖巧,第一名。
(新浪微博2021年9月13日)
(51)我媽也是實名可愛哈哈哈……
(新浪微博2021年9月17日)
“實名2”的評注性副詞用法尚處于“網(wǎng)絡(luò)試驗”階段,所以其與其他副詞連用的頻率并不高。不過“實名2”在與非評注性副詞連用的時候,往往居于其前,符合副詞連用的順序規(guī)律(張誼生,2014:222)[8]。例如:
(52)我只想知道從哪里可以找到這么有男德的男人啊,實名很羨慕了,對待孩子老婆家庭這么負責。
(新浪微博2020年10月22日)
“實名2”位于程度副詞“很”之前。而當“實名2”與其他評注性副詞連用的時候,則居于其后。例如:
(53)看到朋友相戀多年結(jié)婚還是實名羨慕的。
(新浪微博2021年4月10日)
(54)我真的實名震驚,大本居然也被劃入普信。
(新浪微博2021年5月5日)
這一現(xiàn)象也反映出“實名2”作評注性副詞是一個不夠成熟、尚在發(fā)展的語言現(xiàn)象。
“實名2”基本只能與“的”“了”等陳述語氣詞共現(xiàn),偶爾可以與表示感嘆的“啊”共現(xiàn)。一般情況下不能與疑問語氣詞共現(xiàn)。例如:
(55)看到兩位終于能好好地相愛我實名感動??!
(新浪微博2021年3月3日)
(56)看到朋友相戀多年結(jié)婚還是實名羨慕的。
(新浪微博2021年4月10日)
(57)不是,一個不敢唱的vocal有什么捧的必要嗎?我實名迷惑了。
(新浪微博2021年4月10日)
也就是說,“實名2”主要出現(xiàn)在陳述句中,這應是傳信范疇對句類選擇的限制。由于“實名2”表達了對所傳達信息的認識,所以它和“實在”等詞同屬于漢語的傳信范疇。而傳信范疇要求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或已經(jīng)存在的信息進行傳達,即需要一個用來陳述的對象(李凱凱,2014:27)[9],所以“實名2”基本只能出現(xiàn)在陳述句中。也正是因為如此,“實名2”的主要功能就是表示主觀傳信,表征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和認識立場,盡可能地讓聽話人信服其所評注的內(nèi)容,以增強語句的表達效果。
綜上,“實名”由偏正短語和跨層結(jié)構(gòu)詞匯化為名詞,再由名詞向副詞語法化的完整軌跡,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實名”的演化軌跡
“語言演變的本質(zhì)是語言演變中語義成分即詞素義整合為詞義的過程及結(jié)果?!盵10](羅思明等,2007:414)孫銀新(2013:111-114)以雙素詞為例,概括出詞素義形成詞義的模式有五類:直接實現(xiàn)(詞素義1=詞素義2=詞義)、直接加合(詞素義1+詞素義2=詞義)、直接增補(詞素義1+詞素義2+增補信息=詞義)、直接減損(詞素義1+詞素義2-減損信息=詞義)、間接轉(zhuǎn)移(詞素義曲折轉(zhuǎn)移)[11]。
具體到“實名”的詞匯化和語法化:1)并列短語“實+名”/“名+實”不能成詞,因為兩個詞素義相差過大,不能黏合為一個詞義;2)偏正短語“實+名”是直接加合式成詞,即詞素義1“真實的”+詞素義2“名稱”=詞義“真實的名稱”;3)跨層結(jié)構(gòu)“實+名”是間接轉(zhuǎn)移式成詞,即“實”從副詞轉(zhuǎn)為形容詞,“名”從形容詞或動詞轉(zhuǎn)為名詞,然后再形成名詞“實名”;4)“實名”由名詞變?yōu)槊枘⌒愿痹~符合直接增補式,即增補信息“使用”+詞素義1“真實的”+詞素義2“姓名”=詞義“使用真實的姓名”;5)“實名”由描摹性副詞變?yōu)樵u注性副詞則是間接轉(zhuǎn)移式和直接減損式的疊加,即詞素義“姓名—>名義”-減損信息“使用”-減損信息“真實的”。
古代漢語中,名詞“實名”并非是由并列短語詞匯化而來,而是由偏正短語和跨層結(jié)構(gòu)詞匯化而來?,F(xiàn)代漢語中,名詞“實名”進一步向副詞語法化,即出現(xiàn)了副詞化的現(xiàn)象?!皩嵜奔嬗忻枘『驮u注兩種副詞性用法,后者是前者再語法化的結(jié)果。就副詞意義而言,描摹性副詞“實名1”著眼于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和方式,意為“不匿名(地)”“用實名(地)”;“實名2”著眼于說話人對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和認識立場,意為“名義上(地)”。就句法搭配而言,“實名1”所修飾的謂語主要是自主動詞,它與其他副詞連用時一般位于最緊貼中心語的“后位”,它可以和大多數(shù)語氣詞共現(xiàn);“實名2”所修飾的謂語主要是非自主動詞、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以及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它與非評注性副詞連用時往往居于其前,與其他評注性副詞連用時則居于其后,它基本只能與“的”“了”等陳述語氣詞共現(xiàn)。就副詞功能而言,“實名1”具有謂語修飾功能和主體表征功能;“實名2”則具有表示主觀傳信的斷言功能?!皩嵜钡脑~匯化、語法化與副詞化,是其詞素義整合為詞義的過程與結(jié)果。
注釋:
①本文語料均選自北大CCL語料庫中的“古代漢語”版塊。若有其他來源,則會另作說明。
②“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中不僅“名”“實”單用,而且“實”還作賓語,說明其是指稱性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