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詩歌,是最美的語言?,F(xiàn)代詩歌以天馬行空的想象、自由靈動的形式、活潑跳躍的思維,在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之余,也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設置了一道理解的屏障。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感受詩歌美”和“理解詩歌情”之間的平衡呢?本文試以詩歌單元《綠》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論述如何在朗讀中親近詩歌,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
一、讀出感受,想象豐富的畫面
【教學片段】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自學要求。(出示自學要求)
生:(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出自己的感受。讀給同桌聽,和同桌交流你好像看到的畫面和讀到的感受。
師:明白了嗎?明白就可以開始了。
(生自由朗讀,師巡視。)
師:第3小節(jié),請男女生賽讀。
師:這一小節(jié)讀下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有什么感受呢?
生:感覺整個世界都是綠的,充滿了生機。
生:感覺這世界上的萬物全部都是綠的。
師:“萬物”這個詞用得好。
生:我覺得世界洋溢著綠色,綠色是生命的色彩,是自然的色彩。
師:你用你自己內(nèi)心的語言表達出來了。我相信你們都有同樣的感受,那請問讀完這段后,你難道沒有疑惑嗎?
生: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首先風是沒有顏色的,雨也不可能是綠的,水也沒有顏色,陽光也不是綠色的,為什么在作者筆下把這些自然的東西都說成是綠的呢?
生:刮的風把柳枝吹動,讓人產(chǎn)生一種幻覺——風是綠的。
生:流的水中有倒影,陽光照著樹葉,所以都是綠的。
生:我覺得首先這些東西本身不是綠的,有可能這些東西都被感染了,看起來也都是綠的了。
師:原來不是大自然中的風、雨、水、陽光是綠的,而是作者看到了大自然,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刮的風是——綠的,感受到了下的雨是——綠的,感受到了流的水是——綠的,感受到了——陽光也是綠的。這是艾青看到的世界,更是艾青想象中的世界。多么奇妙的一種感受呀,誰能把這種奇妙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
師:謝謝你,咱們就這樣靜靜地、慢慢地沉浸在這個綠色的世界當中,想象一下,還有什么也可能是綠色的呢?
生:可能天也是綠的。
師:有這樣綠色的天的映照,這個世界怎么可能不變成綠色呢?
生:可能大地也是綠色的。
師:我們一起來讀出這滿世界、滿空間的綠色來。
(生齊讀)
師:這么多的綠色充斥在咱們的眼前,這綠色就在咱們身邊繞了一圈。一花一樹一世界就都變成了——
生:綠色。
師:誰想帶著這種感覺,把這一小節(jié)讀好?(指名讀)
師:讓我們一起慢慢地讀一讀。
(生齊讀)
【教學反思】
葉圣陶先生說過:“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fā)而構(gòu)成的畫面。”結(jié)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課后習題,感受詩人艾青獨特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就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豐富的綠意,筆者先利用“墨水”這一意象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練讀詩歌;接著,請學生交流自己仿佛看到的畫面和感受;然后想象畫面,讀出“滿眼的綠”“滿世界的綠”的感受。整節(jié)課,將想象畫面練讀貫穿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徜徉在想象的綠色世界中,感受著“綠色的豐富”“綠色的生機勃勃”,初步走進詩歌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二、讀出動態(tài),感受詩歌的建筑美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三個小節(jié),你有沒有在句式的長短上發(fā)現(xiàn)什么?(出示第2~4小節(jié))
生:第3小節(jié)字數(shù)是相同的。
師:字數(shù)相同,但其中也有變化,有同學發(fā)現(xiàn)嗎?
生:前三句都以“是綠的”結(jié)尾,最后一句多了個“也”字。
師:你們的眼睛非常亮,請你們一起把第3小節(jié)句式的整齊和變化讀出來。
(生讀)
師:他們兩人合作發(fā)現(xiàn)了第3小節(jié)的奧秘,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生:我覺得第2小節(jié)讀起來有節(jié)奏。
(生讀)
師:是什么讓你讀出節(jié)奏感來的?
生:是一個一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它們很整齊地排列在句子中。
師:是呀,整齊、簡短的詞語一一羅列在我們眼前,一起讀出這種節(jié)奏感來。
(生齊讀)
生:我發(fā)現(xiàn)第4小節(jié)后三句越來越長了。
師:想象一下,綠色出現(xiàn)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一點點地蔓延開來,鋪陳開來?這樣的句式寫法,是不是帶給我們一種延伸感?誰來把這種延伸感讀出來?(指名讀)
師:這就是詩歌的節(jié)奏感與建筑美。讓我們一起帶上這種感受,帶著音樂,一起把這三個小節(jié)讀好。
(生配樂讀)
【教學反思】
《禮記·樂記》中提到:“文采節(jié)奏,聲之飾也?!薄毒G》這首詩雖然沒有嚴格的韻腳,韻律性不強,但是在自由、開放的表達中仍然蘊含著詩歌的節(jié)奏。節(jié)奏的變化跟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朗讀時的輕重緩急也是不一樣的。筆者在教完第2、3、4小節(jié)后,進行了一次小結(jié),學生察覺到第2小節(jié)是各種綠色詞語的羅列,色彩豐富,詞語整齊;第3小節(jié)用了排比的形式,句式統(tǒng)一,只有些許變化;第4小節(jié)的句子一句比一句長,富有延伸性和歌唱性。在此基礎上,筆者著重引導學生讀出綠色的動態(tài)和生命力,助其初步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建筑美”,進一步將詩歌美的形象滲入學生腦海之中,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中“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三、讀出本質(zhì),辨析詩歌語言特色
【教學片段】
師:艾青筆下的《綠》和宗璞筆下的《西湖漫筆》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生:我發(fā)現(xiàn)它們的語言形式不一樣。艾青的《綠》是一首詩歌,而《西湖漫筆》是一篇文章。
師:準確來說,《西湖漫筆》是一篇散文。還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艾青的《綠》描寫的“綠”是作者的想象和感受,《西湖漫筆》描寫的“綠”是有實實在在的景物存在的。
師:是呀,那我們能不能直接把宗璞的《西湖漫筆》進行短句分行,改成詩歌的形式呢?
(生思考)
生:我覺得可以,這樣一改,好像就是一首詩歌了。
生:我覺得不可以,雖然形式上變成了詩歌的模樣,但讀起來卻很啰唆,也沒有節(jié)奏感。
師: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同意。
師:是呀,詩歌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特點,并不是格式上豎著排列就能變成詩歌。詩歌需要有節(jié)奏之美和想象之美。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對詩歌有著獨特的審美力和創(chuàng)作力。雖然《綠》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沒有安排練寫詩歌的環(huán)節(jié),但它卻承擔著本單元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在前兩首詩歌學習的基礎上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同時要為后面綜合性學習中的“創(chuàng)作詩歌”的目標服務。因此,設計對比閱讀的環(huán)節(jié),是在品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詩歌的本質(zhì),實現(xiàn)對詩歌的感悟和理解,助力學生后面綜合性學習中的詩意語言的生成。
當然,教師還可以繼續(xù)推薦學生閱讀朱自清的《綠》。這樣的拓展是希望學生跳脫出課本,從課堂出發(fā)走向更廣更遠的文學品味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南校區(qū))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