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語文是人類生命展開思維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基本工具??梢赃@樣說,正是因為有了語文,人類才得以高踞萬物之靈的寶座。中華語文由于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更有其特殊性。古代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古代漢語,并且憑借古代漢語這個語言工具創(chuàng)造了豐
富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汗牛充棟的寶貴的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之后,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變革和歷史前進,作為思維和社會交際工具的語文也不可能不作相應的發(fā)展。于是,古代文化逐漸成為現(xiàn)代文化,古代漢語也就演變成了現(xiàn)代漢語。雖然現(xiàn)在看來,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似乎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其實兩者之間必然有著鮮明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直到現(xiàn)代我們還在受著古代文化和古代漢語的深刻影響。應當看到這種血脈聯(lián)系完全是一種割不斷、分不開的本質存在,特別是在我們更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今天,我們必然會呼喚古今漢語的這種時代融通。
古今漢語可以融通嗎?答案是肯定的。這除了在古今漢語之間本來就存在著逐漸演化的血脈相通的本質關系之外,還決定于語文的學習方式是在接觸和使用的過程中自然習得的,它不像其他學科那樣,需要按照知識的系統(tǒng)性去按部就班地學習。誠如魯迅所認為的:“孩子們常常給我好教訓,其一是學話。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地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于懂得每個詞的意義。到得兩三歲,普通的簡單的話就大概能夠懂,而且能夠說了,也不大有錯誤?!保斞浮度松R字糊涂始》)雖然學古漢語與學話不是一回事,但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學語言。從根本上說,語言是“工具”,“工具”離不開操作、使用,才能掌握到得心應手;語言也離不開接觸、運用,只有在反復不斷的接觸和使用中,才會慢慢達到熟練掌握的水平。
當下全國使用的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比較之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套教材,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十分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因此,對古漢語的接觸,自然也就提升了相應的高度和密度。從孩子剛上學,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識字”就有《金木水火土》事關“五行”之說的典故,并且出現(xiàn)了古漢語的《對韻歌》。全冊入編的古詩有唐代駱賓王的《詠鵝》等6首。三年級上冊開始學習小古文。總觀全套教材共入選古詩文100多篇,其中小古文就多達14篇(含“語錄”)。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我們應當怎樣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同時,不露痕跡地去引導學生學習古代漢語呢?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做的是,強化古今漢語的無痕融通并和諧推進,以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擬就此探究一些可操作策略。
一、從“單音節(jié)”到“雙音節(jié)”的對應融通
在開始接觸古漢語時,我們都會覺得古今漢語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但這只是現(xiàn)象,從根本上看,古今漢語的詞匯大體一致,語法也比較穩(wěn)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古漢語多用單音節(jié)詞,這些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大多已發(fā)展成為雙音節(jié)詞,而其中一個音節(jié)往往是相同的。如入編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選自古籍《宋史·司馬光傳》中的“群兒戲于庭”:“群”在現(xiàn)代漢語里意為“一群”;“兒”當然指“孩兒”;“戲”該指“游戲”;“庭”也就是“庭院”。連起來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游戲”。一般來說,若能用現(xiàn)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jié)詞去通解大多只用一個詞素的單音節(jié)詞表述的古文,雖不能完全解決古今漢語的對譯,但確實可以大有利于通解古漢語的篇章。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讀解古漢語課文,實踐證明是很受學生喜歡的。
《守株待兔》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小古文。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數(shù)遍后,就布置大家完成以下作業(yè):
注意課文中帶點的字,反復讀一讀想一想,注寫出現(xiàn)代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學生不太困難地注寫了:宋(宋國)、耕(耕耘)、觸(觸碰)、折(折斷)、頸(項頸)、身(本身)、笑(恥笑)。
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聯(lián)起來用現(xiàn)代漢語把這個小故事寫出來。這時,教師著重提醒大家注意注寫的地方,小古文中是單音節(jié)詞,而我們注寫的現(xiàn)代語言成了雙音節(jié)詞,而且其中的一個詞素是相同的。顯然,這樣的練習會使學生明白,小古文中的不少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語言里很多都有相應的雙音節(jié)詞,而且有一個音節(jié)可能是相同的。這就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小古文的親切感,覺得學習小古文并不很難,而且很有味道。
二、在“成語”海洋里漫游
盡管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似乎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從根本上說,現(xiàn)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演化發(fā)展而來,這不僅有著內在的隱性的血脈相通,而且很多古代漢語仍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間,其中特別突出,而且比較常見的便是成語。正因為這樣,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今天學習、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里,也包括了部分古代漢語。
何謂成語?本來就是指相沿習用的固定詞組或短語,能獨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為四字格式。其特點便是大都沿襲于古代漢語,約定俗成,所以結構比較固定,意義往往亦不限于字面。另一方面,由于成語大多來源于古代寓言、歷史典故和古詩文,所以成語也就成了熟語的一種,被大量使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間,便有機地成了現(xiàn)代漢語中的組成部分。如由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寫的《新華成語詞典》(2008年版)收成語8000余條,也還只是一部中型成語詞典。到底有多少成語?應當數(shù)以萬計。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古漢語依然存活在現(xiàn)代漢語中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在詞句段的應用一欄里就有:下面成語有什么特點?和同學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搖頭晃腦、披頭散發(fā)、張牙舞爪、提心吊膽、面紅耳赤、手忙腳亂、眼疾手快、口干舌燥。所以,我們在學習現(xiàn)代漢語的同時,也沒有完全脫離古代漢語的熏陶和感受。
成語在一年級上冊中就出現(xiàn)了,如“語文園地四”的“日積月累”中就有“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罢Z文園地七”中則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至于在各冊的課文中,隨文出現(xiàn)的成語也是越來越多。學生讀著這樣的課本,實際上學習的不只是現(xiàn)代漢語,也有不少古代漢語的內容。所以,古今漢語的融通本來就存在于今天的語文教學生活之中。記得筆者在帶班教語文時,常常會有一些同學來問我:“我家旁邊一個老臺門的大門上方,在磚上刻著四個字‘紫氣東來,是啥意思?”“‘竹苞松茂與過年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春節(jié)家家要貼上這樣的橫聯(lián)?”“我家隔壁的小張叔叔結婚了,其中貼的一副對聯(lián)橫聯(lián)是‘鸞鳳和鳴,這和結婚有聯(lián)系嗎?”……我很樂意對全班同學解釋這樣的問題,并表揚這些學生能夠留心生活、敢于質疑,這是最好的學習。這說明以成語為最常見的古漢語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只要我們是一個有心人,其實無時無刻不在和古漢語打交道,這又何嘗不是我們學習古漢語的好機會。
三、從“語文園地”中與古漢語相擁
在各冊教材中每單元都帶著一個“語文園地”,“語文園地”圍繞本單元內容進行復習鞏固、拓展運用。正是在這種“拓展運用”中會較多地涉及一些古漢語元素,特別是“日積月累”這個欄目,更會集中安排古詩誦讀、名言警句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內容,自然更是學生可以較多接觸古漢語學習的機會。
總觀各冊的“語文園地”,可以與古漢語相擁的內容很多。
一是入編了許多古詩詞。如在一年級上冊中就有6首:駱賓王的《詠鵝》、漢樂府《江南》《畫》、李紳的《憫農(nóng)(其二)》、李白的《古朗月行(節(jié)選)》和李嶠的《風》??傆^全套教材,入選“語文園地”的古詩詞就多達47首(含六年級下冊的《古詩詞誦讀》)。這確實是不容小覷的一個內容。
二是入編了很多古代的名人語錄。這些語錄均選自古籍,全是文言語體。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中的“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愛人若愛其身?!赌印贰薄叭收邜廴耍卸Y者敬人?!睹献印贰薄芭c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盾髯印贰?。有些只具名,如五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中的“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葛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這些語錄,同樣都是文言語體。
三是一些用古漢語表示的格言諺語,如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中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些諺語格言,因為使用較多,相對就常見常聞,似乎并不陌生,但它們同樣是以文言語體表達的,當然也就讓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識著古漢語。
四、于讀文中激發(fā)詩情
盡管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基本上是用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但由于古今漢語的血脈相通,在讀現(xiàn)代文時,常會勾起我們對相關的古代詩詞曲賦名句的聯(lián)想。這應當也是古今漢語得以在融通中繼往開來的自然規(guī)律。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予以溝通強化,就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極佳效果:
一位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時,做了課文內容與已學詩詞中的句子切換,讓學生徜徉在現(xiàn)代文和古體詩的海洋中盡情品賞。請看學生的發(fā)言:
由“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我想起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從“夜鳥拍打著翅膀”,我想起了“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從“魚兒躍出水面”,我想到的是“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那番情景。
從“我們種的油菜開花了”,我聯(lián)想到學過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讀到“稻谷就要成熟了”,我不由得想起“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詩。
當老師說到文中這樣寫:“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你能用詩句來作補充發(fā)揮嗎?月光還照到了什么呢?”學生說得就更活躍了:
我想會照亮了春天的柳樹,你瞧,“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照亮了夏日的荷塘,放眼望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照亮了深秋的菊花,“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照亮了嚴冬的梅花,“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
應當說,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必然建立在古今漢語融通的這個基石之上的,這是因為古詩文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中國氣派的存在。古詩文不僅保留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本色與活力,還是永不消亡的靈魂與生命。關鍵在于我們要時時留意它,處處點化它。
五、當歌詞進入課文
近日收到肖紹國老師發(fā)過來的《雪泥紅爪——〈紅樓春趣〉課堂實錄》,要我點評。這是一篇在“大概念”視界里《紅樓春趣》的課堂實錄,頗有新意。教學從中國四大文學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入手,再導讀《紅樓春趣》,體現(xiàn)了統(tǒng)編本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人文目標“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jīng)艱難,惜紅樓夢斷”的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引入了與“四大名著”相關的四首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敢問路在何方》和《枉凝眉》。這四首歌曲學生都比較熟悉,也都會哼兩句,現(xiàn)在在課堂里重現(xiàn)了,自然特別有興趣。但是是什么意思呢,可不太清楚?,F(xiàn)在,教師把這四首歌引入到了課內,自然會使學生有新的思考和認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
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生死之交一碗酒,說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頭。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好漢歌》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敢問路在何方》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jīng)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啊!?。?/p>
——《枉凝眉》
筆者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列出這四首歌詞,就在于你細細品讀它就會與日常哼兩句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教材中列出的只是“四大名著”中的一個小片段,但歌詞卻概要而雄美地概括出了“四大名著”的全貌。歌詞的形美意深,確實令人能一唱三嘆!好的歌詞往往是融古今漢語的合璧之作,是語言美和情意美的無痕相融。把相關的歌詞和課文的教學相融合呼應,確實也是讓語文在古今漢語的融通中繼往開來的可取之策。
六、課外生活中的古漢語
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氛圍里,學生的課外生活中更多地充斥著古漢語的蹤影:許多孩子可能較早就在讀《三字經(jīng)》《千字文》《千家詩》等舊時兒童的啟蒙課本。在校園里,從“校訓”到“校風”,從“校史”到布置的“對聯(lián)”……都會見到古漢語的存在。在社區(qū)生活里,少不了有“名人故居”文化古跡的留存,那里也會有較多的古漢語元素。甚至在聽戲、看電影和電視劇等活動中,也一樣少不了古漢語的元素。所有這些都會給孩子們熟識古漢語帶來機會,而且因為一直存在于耳濡目染之中,并不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但卻一樣是古漢語對他們的熏染和陶冶。
漢語文應當是融古今為一體的語文,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瑰寶。在當代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的這種繼承性、漸變性和發(fā)展性特點,在古今漢語潛移默化的一體化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和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系著名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