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之
渤海之濱,遼東灣西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雄踞遼西走廊咽喉之地,是扼守東北與山海關(guān)內(nèi)的交通要道。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圍繞著這座古城,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悲壯的故事,甚至影響了明清兩代王朝的命運。它就是今天的遼寧興城古城,明時稱作“寧遠衛(wèi)城”。
在古代中國,城池就是領(lǐng)土的代名詞。五千年來,中國曾有過很多古城,但時至今日,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城僅有西安、荊州、平遙和興城4 處,而唯有興城古城是依山傍海、地處要沖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邊長只有800 米的興城古城有些過于小巧精致了。不過,興城古城之所以顯得卓爾不群,并非因為體量,而是因為它的格局。古城南北長825.5 米、東西長803.7 米,幾乎就是一個標準的正方形。交叉的兩條大街以十字形貫通東西南北,連接四門: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從空中俯視,古城平面圖猶如一個標準的田字格,正中間矗立著17.2 米高的飛檐凌空的鼓樓。在四座明代古城中,這種方方正正的設(shè)計是一個特例,在中外建筑史上也頗為罕見。
興城古城如今已成為葫蘆島興城市最具歷史價值的旅游名片。明代一條街上商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市井味道。然而,歷史上的興城(時稱“寧遠”) 并不是一座商貿(mào)城市,而是彌漫著戰(zhàn)火和硝煙,其更準確的稱呼是“寧遠衛(wèi)城”。
明宣德三年(1428 年),鎮(zhèn)守廣寧(今北鎮(zhèn)) 的總兵官巫凱上書明宣宗朱瞻基,請求在遼西走廊中段修筑一座衛(wèi)城,以解決從廣寧前屯衛(wèi)(今綏中前衛(wèi)鎮(zhèn))到廣寧中左屯衛(wèi)(今錦州) 300多里沒有城堡銜接的問題。
巫凱督造的寧遠衛(wèi)城于1430年建成。城墻外砌青磚,內(nèi)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高達3丈,相當(dāng)于9 米多,堅固異常。衛(wèi)城的選址體現(xiàn)出巫凱的戰(zhàn)略眼光:這里東接錦州,西連山海關(guān),依山傍海,處于遼西走廊的中心位置,是連接關(guān)內(nèi)外的咽喉。
巫凱建造寧遠衛(wèi)城,最初的目的主要是防范南下侵擾的蒙古部落,但真正對手卻成了女真人。明朝與女真人建立的后金在遼西走廊進行了22 年的慘烈爭奪,寧遠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為明朝可以依恃的最后一個堡壘?!耙蛔鶎庍h古城、半部明清戰(zhàn)史”,就是對興城古城當(dāng)時戰(zhàn)略地位的生動描繪。
如果把寧遠古城放到清軍入關(guān)、明軍反制這個宏大歷史背景下來考量,說它決定了兩個朝代的命運走向,并不為過。
努爾哈赤戎馬一生,打了無數(shù)勝仗,但1626 年,他卻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敗仗。據(jù)《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上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zhàn)無不捷,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不懌而歸?!闭菍庍h一戰(zhàn)讓寧遠名揚天下,也讓后人記住了名將袁崇煥。
興城古城一景
1626 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lǐng)13 萬大軍殺向山海關(guān),在奪得廣寧、松山、杏山等關(guān)隘后,揮師寧遠城下。此時,駐守寧遠城的是袁崇煥。當(dāng)時袁崇煥部下僅有1 萬余人,但他刺血寫書,還拿起一把草放到嘴里咀嚼,對將士們說,如能同心死守,我愿來世變作牛羊報答大家。此舉此言極大提升了士氣。正月二十四,努爾哈赤布下重陣從寧遠城西南角開始攻城。身先士卒的袁崇煥身體兩處受傷,他自己撕下戰(zhàn)袍包扎鮮血直流的右臂,堅持戰(zhàn)斗。如此激戰(zhàn)三天,后金軍傷亡慘重,主帥努爾哈赤也被紅夷大炮擊傷,只好撤圍退兵。這是努爾哈赤公開反明8 年來,第一次敗于明軍手下,因此,這次戰(zhàn)役被明朝廷稱為“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在即位之后的第二年,從沈陽發(fā)兵,準備攻下錦州、寧遠,但在袁崇煥的運籌帷幄下,久攻不下的皇太極不得不撤兵回沈。這次勝利被命名為“寧錦大捷”。兩年后,即1629 年,皇太極再一次卷土重來,只不過這一次他繞過了寧遠城以及寧錦防線,直逼北京城。袁崇煥等人在北京城外奮力反擊,京師得以保全。但袁崇煥被中了離間計的崇禎皇帝定下九條罪名,于崇禎三年(1630 年) 八月十六被處以凌遲。十四年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不知當(dāng)時他是否為自己的這一決定后悔過。
穿過有著近600 年歷史的古城門,站在堅固、厚重的城墻之上,一面面彩旗隨風(fēng)招展,獵獵作響,大大的“袁”字印于旗幟中央,十分醒目。不言而喻,這個“袁”字即指袁崇煥。
袁崇煥生前的最高職務(wù)是明末“薊遼督師”,提“先斬后奏”的尚方寶劍,兼領(lǐng)兵部尚書銜。明朝傾舉國之力打造的“東北重兵集團”——關(guān)寧鐵騎,掌握在他一人之手。此外,袁崇煥還兼管薊鎮(zhèn)長城的陸上防務(wù)、登州(今山東蓬萊) 與天津衛(wèi)的海上防務(wù),權(quán)位之重可見一斑。
關(guān)于袁崇煥的故事,在興城民間可謂家喻戶曉:炮傷清太祖、崇禎誤信反間計……袁崇煥有一首詩,是他在被綁赴刑場、凌遲處死時的口占絕命詩,題為《臨刑口占》:“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边@是赤膽忠心的袁崇煥對這個世界的最后告白。
如今,在興城古城內(nèi),袁崇煥的身影無處不在:火車站前的威武塑像、城頭的紅夷大炮、督師府的街頭提示牌……連海邊的賓館名頭、當(dāng)?shù)貢业呐R摹詩抄,均與他的事跡相關(guān)聯(lián)??梢哉f,這位明末著名將領(lǐng)已成為興城古城的一張名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興城古城在原址上復(fù)建了袁崇煥的薊遼督師府,在督師府東側(cè)特意開設(shè)了袁崇煥紀念堂。漫步于紀念堂內(nèi),袁崇煥46 年的人生路被濃縮成一段段文字與一件件實物,他的一尊半身雕像矗立在顯著位置。雕像中的袁崇煥沒有了意氣風(fēng)發(fā),也沒有了豪情萬丈,他回歸了書生本色,神情淡然,目光溫和,注視著每一位遠途而來的瞻仰者,似乎想述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