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凱 陳潔 顏舒悅 楊曉惠
摘要:重燃的地攤經濟,為城市帶來了煙火氣,給經濟注入了強心劑,但其管理尚存在 “一禁了之”抑或“一放到底”的困境,難以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诖?,本文以武林夜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探究其成功治理經驗背后的內在邏輯,以期為地攤經濟的有效治理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地攤經濟;武林夜市;合作治理:在地化治理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簡述
隨著疫情爆發(fā),穩(wěn)就業(yè)、保民生形勢愈發(fā)嚴峻,地攤經濟再度興起。雖然它重燃了人間煙火,助力了經濟發(fā)展,但地攤經濟的管理仍陷于 “治理怪圈”之中,即“一放就亂,一管就死”。因此,創(chuàng)新地攤經濟的治理方式,成為保障民生福祉、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武林夜市匯聚多方力量,發(fā)揮杭州特有的城市優(yōu)勢,建立起一套治理地攤經濟的“武林經驗”,一改人們對地攤“臟、亂、差”的刻板印象。
合作治理,指在政府主導下,通過政策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互依賴關系,動員市場主體、非營利組織、市民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治理。[1]政府,不再依靠權力直接作用于治理對象,亦不服務于抽象的公共利益,走出對上負責的單線性關系。
在地化,指任何一種經濟或商品流動在適應地方需求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加速發(fā)展。[2]對于地攤經濟而言,在地治理便是依托所在地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風土人情等,因地制宜。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武林夜市的實際調查,展開實證研究,分析其在地化合作治理機制,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建議,構建地攤經濟在地化社會治理共同體。
二、個體攤販管控模式的弊端
以往的個體攤販管控模式,指在政府 “一禁了之”抑或 “一放到底”舉措下的個體攤販的自我管控。在這樣的模式下,繁華的地攤背后往往是一片狼藉: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這樣的環(huán)境污染,也給環(huán)衛(wèi)工人增加了負擔。此外,攤販不定時經營產生的噪音及顧客的喧嘩吵鬧聲,嚴重影響到了周邊居民的正常休息。不規(guī)范的攤位擺設,更是造成了交通堵塞。
三、武林夜市在地化合作治理經驗剖析
(一)培育地攤文化,建立地方認同
首先,武林夜市注重培育自身獨特的地攤文化,充分挖掘杭城底蘊等優(yōu)勢,打造特色商品、服務,建立起地方認同。
以烤冷面等美食、素描畫像等服務,讓游客對武林夜市形成一個記憶點;以杭城特色底蘊,引入傳統(tǒng)手工藝,在游客心中形成對武林夜市的獨家記憶。保障產品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創(chuàng)設一種有序、輕松、溫暖的氛圍,加以特色的點綴,慢慢建立起地方認同。
(二)巧設獨家“三看”,發(fā)展云上夜市
此外,一看商戶儀容儀態(tài),二看商戶性格脾氣,三看商戶舉止談吐。武林夜市這樣的獨家“三看”,相比于盲目入駐,無疑加強了招商源頭管理,提升了商戶的整體素質。
身處杭州這樣一個數字化城市,武林夜市也充分發(fā)揮了地方優(yōu)勢,打造出別致的“云上夜市”。組建媒體團隊進行宣傳,與各類電商平臺展開合作,記錄夜市日常和網紅小吃打卡,展現非遺手工藝人表演等精彩瞬間等。
(三)予以剛性規(guī)約,兼具柔性引導
同時,剛柔并濟,讓武林夜市有序且溫暖。
做好剛性規(guī)約,予以規(guī)矩得成方圓。 統(tǒng)一劃定攤位,“一攤標一號”;設置上貨審核制度,嚴格把關產品質量;設置現場管理員,進行巡查和宣傳教育;創(chuàng)設安全責任機制,管理方與入駐商戶逐一簽訂《治安管理責任書》……
兼具柔性引導,賦予真情方有溫度。營造“武林地攤一家親”的氛圍,定期組織團建、組建微信群聊、每逢過年發(fā)放禮品、因不可抗力造成收入不佳時,相應減免租金……
四、構建地攤經濟在地化合作治理共同體
武林夜市的成功經驗,為地攤經濟的有效治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打造在地化合作治理共同體。
(一)搭建多方伙伴關系
武林經驗,離不開各級政府、武林街道、武林大媽、各電商平臺等多方力量的傾注。地攤經濟的治理,有賴于多方伙伴關系的搭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等主體之間,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與作用,彼此協同,方能鑄就一個有效的共同體。
作為“有形的手”,政府掌握大方向,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必要時發(fā)揮兜底保障作用;市場,把牢商品準入門檻,保障消費者權益;在熟人社會下,地方性社會組織,以自身的社會性、靈活性,有著更多轉圜的余地,常常能發(fā)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公眾的積極配合與創(chuàng)新性建議,同樣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二)創(chuàng)設多樣化合作機制
搭建了這樣的多方伙伴關系之后,如何合作,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正如演員就位后,如何配合表演一般。彼此之間,形成有效的聯系,方能形成合力,攜手演繹一場精彩的演出。
政府,給予優(yōu)惠政策,創(chuàng)設包容開放的大環(huán)境;社會組織,充當商家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企業(yè),利用自身的數字化創(chuàng)新技術,為夜市增添新時代下的活力;攤販之間,亦可以加強交流合作……
(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合作,不能是曇花一現,為此,便要建立起長效合作的機制。
一方面,精誠合作。規(guī)則的制定,兼顧考慮各方的利益。面臨沖突時,適當妥協,顧全大局。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監(jiān)督力量。媒體、公眾等,都可以發(fā)揮這一作用。
在地化合作治理共同體,勾勒了創(chuàng)新治理的藍圖。為的,是讓這充滿著煙火氣息的地攤經濟,溫柔萬千民眾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劉楊,我國政府購買社區(qū)公共服務合作治理模式探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2]顧忠艷,社區(qū)發(fā)展視角下社區(qū)社會組織在地化機制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8.
項目來源:浙江省公共管理案例大賽“人間煙火氣,共治惠民生——杭州武林“地攤經濟”合作治理經驗調查”;杭州師范大學星光計劃“從個體攤販管控到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基于杭州武林夜市治理的案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