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鴻
人物名片
閔寶權,醫(yī)學博士,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心身病組副主任醫(yī)師。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心理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特群委員會委員。
心理標簽
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源往往在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父母應該是孩子生命旅程的引領者和陪伴者,引導孩子去經歷人生的種種起伏,直到他們準備好繼續(xù)前進。
你在父母面前能做自己嗎
有這樣一幅漫畫,孩子坐在大人懷中,大人們愉快地探討著什么問題,旁邊是一本反蓋著的書。畫面之外,是一句溫暖而又意味深長的話—“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著”。確實如此,比起逼孩子獨自一人讀書,陪伴才是更好的教育。
“陪伴”與“陪著”僅一字之差,但其產生的教育作用卻有天壤之別,一個是潤物細無聲,一個只是形式主義。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所謂的“搖動”“推動”“喚醒”,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陪伴”,它除了有“陪著”的基本形式,還要有精神和心靈層面的交流。
在門診,我每天都要接待30~50名患者,其中,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占五分之一,大多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障礙、學習困難、情緒障礙和身體不適等。但就診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無一例外與父母的養(yǎng)育模式有直接關系。這樣的父母一般有以下特點:比較忙,陪伴孩子時間少,相對理性、較真和太過目標化,即規(guī)則有余,靈活不足,缺乏換位思考能力,給孩子的要求或指責較多,寬容和鼓勵較少。
人小時候渴望得到父母無條件的陪伴與關愛,上學后希望獲得老師和同學的接納與肯定,戀愛后想要伴侶的關心和欣賞,然后才有能力去愛自己的后代,成為孩子的“重要養(yǎng)育人”。如果孩子無法從“重要養(yǎng)育人”身上獲得足夠的陪伴、關注和鼓勵,他們的心理能量就會偏低,在一定的外在誘因下,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病。
在眾多個案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80后”父母普遍重視教育,高期待感讓孩子有了高競爭感,便造就了一種生硬的親子關系:孩子本能地相信,只要自己的表現(xiàn)令人滿意,就能得到爸媽的贊美;如果做得不好,父母根本不會喜歡自己。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他們會過度在意學習成績和外在表現(xiàn),過早陷入競爭與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目標感極強、缺乏格局觀,對弱者不憐憫、對強者不欣賞。
上個月我接診了一名高三學生張梅,她已經患頭痛兩年半了,但一直查不出任何病理原因。張梅的父親是教師,母親是公務員,張梅平時與母親關系緊密,父親陪伴張梅的機會不多,回家也就是詢問她學習成績如何,對學習以外的事只字不提。而母親承擔了照顧張梅的主要任務,因為家務擔子較重,她時常抱怨,然后督促張梅長大后一定要有出息,找份好工作,不然就對不起自己的付出。
張梅從小一直學習好,形象也好。上高中時轉學到新的學校,班主任因張梅成績不在該班級前十名不讓她當班委,張梅與老師發(fā)生矛盾,隨后爆發(fā)第一次嚴重頭痛。后來,張梅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差,經常借故不去學校,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父母著急地帶她四處尋醫(yī)問藥,效果都不太理想。
“孩子,你何必非要當班委呢?”我問張梅,她低著頭,好半天才說:“我就是接受不了自己不當第一?!彼荒芙邮茏约旱摹昂谩被颉巴昝馈?,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好”或“瑕疵”,這過高“自戀”和“自戀破碎”后的不適應,到底是誰造成的?
我在接待青少年時,常常會先問他們3個問題:
你能與父母自如交流嗎?
你覺得父母能很好地理解你嗎?
你在父母面前能做自己嗎?
第三個問題是最重要的,這里所說的“做自己”,不是那種方方面面都要表現(xiàn)很好,而是能否適當地“撒潑耍賴”,能否自如地表達情緒。若不能做到,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有些父母通常認為,自己給予孩子生命,便有權力控制孩子的人生,他們給了孩子目標和擔子,卻沒有給予傾聽、理解、信任和尊重。這樣的父母更像是老板,孩子在他們面前是員工,怎么可能做自己呢?
父母應該是孩子生命旅程的引領者和陪伴者,引導孩子去經歷人生的種種起伏,直到他們準備好繼續(xù)前進。
陪伴,要有臨在感
陪伴,既要身體在場,也要用心關注。客體關系心理學認為關系就是一切,我們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尋找關系。人生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親子關系不只是一種教育,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曾經有一次,我?guī)е?歲女兒去參加夏令營,親子活動中有個環(huán)節(jié)是做問卷,其中有個問題—“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瞥了一眼,女兒選了第一項“爸爸媽媽能多陪陪我”,當時心下稍有愧疚。后來指導老師宣布結果,八成左右的孩子都選了跟女兒一樣的答案,那一刻我被震撼了。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最討厭的是父母制定的各種規(guī)則條款。其實,陪伴和規(guī)則并不相悖,陪伴是規(guī)則的前提,規(guī)則是陪伴的保障。如果父母給孩子提供了高質量的陪伴,然后耐心地解釋這些規(guī)則,孩子會覺得,規(guī)則是爸爸媽媽為了保護自己而設定的;如果父母總是在外奔波,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情緒感受不聞不問,孩子就會對規(guī)則產生叛逆偏激的想法,他會覺得父母只是在用權威地位來控制、監(jiān)視自己,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和生活熱情就會明顯下降。
因此,高質量的陪伴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規(guī)勸和管束。凡是不走心、敷衍了事甚至漠不關心的“陪著”,都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我的一位患者曉軍今年讀初二,經常面部肌肉僵硬,還特別懼怕與他人對視。我問起他對自己疾病的認識時,他閃爍其詞:“哦,也許是我情緒不穩(wěn)定吧。”當我再追問時,他便沉默不語。于是,我單獨接待了曉軍的父親,我問他:
“您知道孩子為什么生病嗎?”
“我不知道?!?/p>
“初步評估,跟養(yǎng)育模式有關?!?8698615-8869-4D24-A254-7D0BF74810B1
“我們又沒有打他罵他?!?/p>
我問曉軍爸爸:“你兒子有什么優(yōu)點?”他半天說不出話,看來實在是不習慣肯定兒子。在我的逐步引導下,曉軍爸爸擠牙膏般地說:“我兒子……聰明,懂事。嗯……還孝順,很理性!”
“他長得怎么樣???”“帥!”
“好!”我對曉軍爸爸說,“以后也這樣跟孩子說話,多鼓勵多贊美。男孩漸漸長大,會模仿爸爸的行為和處事方式。目前我看到的情況是,他想要靠近您,您卻沒有給予積極回應。”曉軍爸爸若有所思:“也許我跟他的交流確實太少了。”
這些年我給父母做家庭教育講座時,常常用“大象”作比喻:我們可以把孩子獲得的“成功”“成績”比喻為大象的鼻子,鼻子高高揚起,可以舉起重物,這是大象引以為傲的特征。但若大象沒有堅實粗壯的四肢,不能支撐起自己的身軀,又如何高高揚起那長長的鼻子呢?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它包括關注、傾聽、尊重和賞識,就像大象的四肢,這是基礎。若父母只盯著孩子能否出好成績,能否將大象鼻子揚得高高的,但不給孩子好的陪伴,猶如給大象腳上鎖了鐵鏈,某一天,大象鼻子將無法高高舉起,大象也將變得無精打采。這時父母才找醫(yī)生,這便是舍本逐末了。
提高陪伴的品質
去年的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上,某上市公司董事長問我:“為什么我能管理好上千人的企業(yè),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孩子為什么就不愿意跟我說話呢?”
我只回問他兩個問題:“你的孩子是否堅定不移地相信你會一直愛他、支持他?”“你的孩子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相信自己‘我能行?”
董事長很快就回答我說:“沒問題??!因為我孩子啥都不缺!”我提醒他不要過快回答我的問題,花點兒時間回憶、思考一下。幾分鐘的沉默后,他小聲說:“恐怕不是……”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通常喜歡嘮叨、對比、命令、指責、辱罵、恩情綁架、體罰家暴等,不能很好地傾聽和理解孩子,也不能寬容和體諒孩子。這是因為父母缺乏自我審視和換位思考的能力,他們在意的是孩子是否聽話、是否嚴格遵守規(guī)矩。這樣的時刻,父母確實是在“陪著”孩子,但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負面的。
父母應該提高陪伴孩子的品質,提高“臨在”的水平。
做到高質量陪伴,父母要先反觀自己的內心。當看到孩子低著頭玩手機,很多人頭腦中就會立刻響起一個聲音:“這樣他容易變近視,還玩物喪志,趕緊糾正他!”但結果往往是孩子不開心甚至頂嘴,親子關系逐漸疏遠。
有人會疑惑:“難道我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也錯了嗎?”當然沒錯,但人非機器,不能像糾正機器一樣去糾正人,不少父母為孩子迷戀手機而頭痛,很多家庭也因此發(fā)生沖突。但教育這件事很難用絕對的對與錯、應該與不應該來概括。如果孩子特別迷戀某些事物,你需要厘清:這背后是否隱藏著親子關系的問題?
父母要問問自己: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長時間看手機嗎?知道晚睡不好,你能做到每天晚上都按時睡覺嗎?如果哪一天失眠了,伴侶還在旁邊一個勁兒地教育嘮叨:“熬夜是健康的大敵,不守生物鐘,百病自然來……”這樣能有助于入睡嗎?如果換一種方式,伴侶能理解你為何晚睡,愿意靜靜地陪著輕聲聊天,說說煩惱事,轉移注意力,或者幫你做頭部按摩,給你熱一杯牛奶助眠,根本不用勸說和批評,困意自然會不知不覺襲來。
父母要多提醒自己“等一下”。比如當看到孩子低頭玩手機時,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讓他這么聚精會神,有興趣的話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因為真正的陪伴是關注,但不打擾。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確實有上癮的趨勢再進行干預。先了解事情原委,而不是上來就“一刀切”,這樣容易激起孩子的憤怒和劇烈反抗。
父母要培養(yǎng)自我覺知能力,才能提升陪伴孩子的品質,而這一切都始于一個“等一下”:當我們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孩子時,先讓自己等一下,從頭腦的沖動回到身體的感受,先放松再覺知:“我為什么要提醒、教育孩子?是為孩子好,還是捍衛(wèi)我自以為的正確?孩子真的需要我這樣訓斥或嘮叨嗎?”
通過停頓與提問,放下頭腦中對“正確”的執(zhí)念和絕對的評判。有時候,“錯”只是我們一時的認知,在這樣的認知里,孩子真實的狀態(tài)和需求父母是看不到的。所以,時刻提醒自己“等一下”能幫父母轉換思維。
當父母能夠共情和換位思考,試著去感受孩子當下的感受,覺察著孩子的需求,體諒孩子的本性,孩子的本能很快就可以感覺到這些變化。即使你不在他身邊,他也會感受到你的愛在陪伴他,這才是陪伴孩子的最高水平。
孩子的心理問題,根源往往出在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生個孩子不難,養(yǎng)個孩子似乎也不難,但要養(yǎng)好孩子,讓孩子感到自主和快樂,需要提升父母的親子智慧。若父母把自己的全部認知灌輸給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若父母對孩子的心靈心懷敬畏,不要過多打擾、干涉和指責,只需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自然會成為他自己,超越他自己。
你關注的目光,你全然的尊重,都是孩子開拓藍海的風帆。58698615-8869-4D24-A254-7D0BF7481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