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師范大學王向遠教授針對國內(nèi)翻譯研究過于傾向于“文化翻譯”這一現(xiàn)狀,提出了“譯文學”這一翻譯理論,倡導翻譯研究回歸譯文。他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翻譯研究經(jīng)驗,結合了傳統(tǒng)翻譯學的語言學視角,文化及文學的美學視角,構建了“譯文評價”體系,以更全面的角度對譯文進行評價。筆者通過對“譯文評價”體系的分析,探討其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之處。
關鍵詞:譯文學;譯文評價
1.“譯文學”及其“譯文評價”體系的簡介
近年來,“文化翻譯”思想逐漸興起,“譯介學”“生態(tài)翻譯學”等注重外部要素的翻譯理論也層出不窮。近年來國內(nèi)翻譯研究逐漸“文化翻譯”,普遍缺乏對譯文的研究。于是,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向遠教授提出了“譯文學”的研究模式,強調(diào)譯文本身的重要性,倡導翻譯學研究回歸譯本,以矯正以上種種問題。
王向遠教授在提出“譯文學”理論之前,有著豐富的翻譯研究經(jīng)驗和數(shù)年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因此,“譯文學”既沿用了傳統(tǒng)翻譯學的語言學方法,同時也對譯文做文學的審美價值判斷,即結合語言學上的“忠實”與文學上的“審美論”。其創(chuàng)新性不僅體現(xiàn)在立場和理念上,也體現(xiàn)在其概念體系上。在“譯文評價”體系中,“譯文學”以“正譯·誤譯·缺陷翻譯”來評價譯文質(zhì)量、以“歸化·洋化·融化”來評價文化風格、以“創(chuàng)造性叛逆·破壞性叛逆”來評價譯者主體性,從多個角度對譯文進行評價,使之更科學,更全面。
然而,筆者認為,“譯文學”雖然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卻仍然存在理念與實際應用不相符的部分,需要進一步完善。
2.“正譯·誤譯·缺陷翻譯”的評價標準
“正譯”一詞,意思就是“正確的翻譯”,該詞曾在北朝末年僧人彥琮的《辨證論》中被提出,但此前并不受重視,一直沒有被作為一個概念來使用。與“正譯”相對的“誤譯”,在古代佛經(jīng)翻譯理論中,有“不達”、“失實”等相類似的表達,來描述不能正確地傳達原文的情況?!叭毕莘g”一詞,在中國翻譯評價與翻譯理論中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使用,更沒有成為一個評價的概念?!白g文學”設置了“缺陷翻譯”這個概念,在譯文評價的實踐中,打破了“正譯”與“誤譯”的二元論,用于發(fā)現(xiàn)譯文中存在的各種缺陷并分析。
筆者認為,“正譯·誤譯·缺陷翻譯”作為譯文質(zhì)量評價的基本概念,可以矯正一直以來“信達雅”的印象化評價的局限,特別是“缺陷翻譯”的提出,可以打破“正譯·誤譯·缺陷翻譯”的二元對立局面,使譯文評價關注到更普遍的,位于二者之間復雜的“缺陷”現(xiàn)象。
3.“歸化·洋化·融化”的評價標準
魯迅曾于1935年提出:“動筆之前,就顯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由“動筆之前”可以看出,這里的“歸化”不同于翻譯的具體方法,而是一個總體地譯文風格的定位問題,最終呈現(xiàn)在譯文中,就是一個文化風格的問題。于是“歸化”成為了譯文評價中,用于評價文化風格的一個概念。“洋化”的翻譯宗旨則是,把外來的東西拉過來,且“洋化”一詞既可以指西洋、也可以指東洋,比“西化”、“歐化”范圍更廣,也比從德國哲學理論中的“異化”一詞更為準確。但是,更多譯者開始主張“洋化”與“歸化”二者之間的調(diào)和。因此,“譯文學”采用了“融化”一詞作為翻譯學概念,與“歸化”、“洋化”相結合,用于描述二者之間的中立狀態(tài)。既要吸收外來文化以豐富我們的本土文化,也要使本土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保持文化本色,這就是“融化”的翻譯。
筆者認為,歸化·洋化·融化”這個三位一體的概念,既是對譯文總體翻譯策略與方法的一種概括,也是對譯文的文化風格取向與走向的描述與概括。該結構全面地描述了譯文文化風格可能出現(xiàn)的種類,且提出了“融化”的新理念,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創(chuàng)新性。
4.“創(chuàng)造性叛逆·破壞性叛逆”的評價標準
所謂“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法國學者埃斯卡皮在《文學社會學》一書中較早提出來的,他認為“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國內(nèi)翻譯界最早由謝天振在他的“譯介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的理論價值,該理念可以著眼于文學翻譯相對獨立的價值,強調(diào)譯者的主體性。
但是,后來一些翻譯論者卻在脫離比較文學語境的情況下,進一步將“創(chuàng)造性叛逆”論運用于一般的翻譯研究,并將其與“反忠實”論相對立,于是兩派由此展開針鋒相對的爭論。
因此,“譯文學”通過對此的不斷研究和反思,意識到翻譯中不僅僅有“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存在,還存在另一種破壞性的“叛逆”。于是,王向遠教授提出了“破壞性叛逆”這一概念,作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反義詞,以解釋“叛逆”的另一面,即“叛逆”的消極面。
筆者認為,翻譯畢竟是一種傳達信息的行為,若是“叛逆”程度過高,信息便失去了真實性,所以有必要對“叛逆”加以約束。因此“創(chuàng)造性叛逆·破壞性叛逆”評價標準不僅有其理論價值,還可以對以后的翻譯實踐做出有效的指導。
5.“譯文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點與局限性
綜上所述,王向遠教授基于國內(nèi)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所提出的“譯文學”理論,其中的“譯文評價”體系的確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白g文學”在譯文質(zhì)量方面,提出了“缺陷翻譯”的概念,來描述“正譯·誤譯”之間的中立狀態(tài);在文化風格方面,提出了“融化”的概念,倡導譯文風格不要過于“歸化”或“洋化”;在譯者主體性方面,通過設立“破壞性叛逆”的概念,來約束“叛逆”的程度。由此可見,該“評價體系”不僅在譯文評價方面具有理論價值,在翻譯實踐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導性。
王向遠教授在建立“譯文學”之時,除了想要改善翻譯研究過于注重外部環(huán)境要素的現(xiàn)狀以外,也試圖超越以語言學為立場的傳統(tǒng)翻譯學,并引入美學視角,試圖對譯文的審美價值進行評價。然而,在“譯文學”目前構建出的評價體系中,卻對美學視角少有涉及,譯文質(zhì)量和文化風格皆是傳統(tǒng)翻譯學的評價標準,“譯文學”僅僅是對此進行了完善;而譯者主體性方面的評價,無法涵蓋所有譯文中的美學問題。因此,“譯文學”的雖然試圖對譯文的審美價值進行評價,但其體系中并不存在可以明確地對美學問題進行評價的標準,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作者簡介:程宇(1997.5—),女,漢族,籍貫:遼寧大連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翻譯學(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