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睿
如果人生就像一個魔方,那么對于工作十六年的胡永芳來說,每一次選擇的方向,都是向更大的難度和風險挑戰(zhàn)。十六年里,她推動了軍工電子微組裝向微系統(tǒng)的技術跨越和制造自動化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先后榮獲中國工業(yè)大獎項目獎、國防科技進步獎等重要獎項,成為軍工電子行業(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標桿。
2006年,當胡永芳選擇“微電子”專業(yè)時,報效祖國的志向就已悄悄立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完碩士學位之后,24歲的她懷著一腔熱忱來到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開始了屬于她的奮斗征程。
在領導、同事眼中,胡永芳做科研有股“韌勁兒”“狠勁兒”。
胡永芳從事的是雷達收發(fā)組件的工藝設計工作,收發(fā)組件是雷達的“視網膜細胞”,直接決定著雷達的作戰(zhàn)指標、體積、重量和成本,而收發(fā)組件對精度的要求苛刻,誤差要求極高,甚至不能超過一根頭發(fā)絲的十分之一,她在工作上想得最多的就是“部件還能不能更小更優(yōu)化”“性能有沒有發(fā)揮到極致”。
胡永芳
2008年,隨著雷達任務急增和集成度不斷提升,胡永芳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將組件生產線由傳統(tǒng)的手工作業(yè)設計為自動化流水線。不同大小組件如何自動流轉,數(shù)十種芯片如何一次貼片,不同材料如何一次鍵合,元器件如何滿足自動化要求等等,這些技術“攔路虎”接連出現(xiàn),她帶著團隊埋首攻堅,像游戲里打怪升級一樣,逐一攻破。
就在第一次批量試生產時,高倍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的細小裂紋卻讓大伙慌神了。
仲夏深夜,月光輝映著微系統(tǒng)大樓的燈光。此時,胡永芳和團隊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復盤,幾百頁的紙上密密麻麻寫了芯片裂片的可能性。他們放棄高溫假、熬了多個通宵,通過一次次反復實驗論證,人員、設備、工藝方法等干擾因素都逐一排除,胡永芳大膽猜想:會不會是芯片自身切割時背面殘留的多余物引起的,而這些背面的小碎渣在芯片鏡檢時根本看不到?她必須驗證自己的猜測,凌晨1點,她立刻前往配套單位進行溝通試驗,看到試驗結果復現(xiàn)時,她長長地舒了口氣,積壓心頭多日的石頭終于落下。從那以后砷化鎵自動化貼片技術被大批量應用,裝配精度從以前靠人工幾十微米提升到微米級,同時形成系列行業(yè)標準和規(guī)范,這項技術促進模塊生產效率提升數(shù)十倍、制造成本降低數(shù)倍以上。
“相比浩瀚的宇宙、如流的時間,人的生命很短暫,但能做自己的熱愛的軍工事業(yè),我覺得我很幸運。”胡永芳說。
熱愛的確是一種力量,一種帶動更多人為之奉獻的力量。
十幾年來,胡永芳帶領團隊不斷挖掘工藝潛力,他們將數(shù)字收發(fā)組件體積大小從機箱縮小到一個插件,再到一塊芯片大小,引領了收發(fā)組件發(fā)展方向。
2017年,對于胡永芳來說是一個轉折。
隨著雷達裝備的升級換代,對雷達集成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組裝技術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胡永芳覺得組件形態(tài)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必須勇敢地跨出這一步——由微組裝向微系統(tǒng)集成轉變。這不僅是一種技術的升級,更是一個全新系統(tǒng)工程的構建,是一種能讓體積和重量成數(shù)量級降低的神奇技術,是一個將電訊、結構、工藝一體化的多元跨界融合。
創(chuàng)新的道路,荊棘叢生。全新的平臺、全新的工藝,考驗一個人,也“折磨”著一個人,新平臺沒有模板,新工藝沒有借鑒,原來的經驗已經不適用,照葫蘆畫瓢行不通了,一切必須從零開始。
“適應期”仍是必修課。作為部門的管理者,胡永芳明白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她推行“3+3”精準化管理模式和方式,打通生產制造和人才梯隊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白天忙完管理的事,晚上她就帶領團隊探索工藝設計新模式應用,忙得像旋轉不停的陀螺,長時間下來,她的嗓子腫得說不出話。有一天晚上團隊勸她12點回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她6點就準時出現(xiàn)在了辦公室。
新成立的部門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是很多人對她和團隊的質疑。面對質疑,胡永芳沒有辯解,她辛勤付出,一身白色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全副武裝”的她在生產線上探索研究,整整三年,128本數(shù)據(jù)測試本,3000余項技術攻關……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2020年,她和團隊成功研制國內首個微系統(tǒng)雷達樣機,實現(xiàn)雷達裝備形態(tài)的顛覆性變革,產品性能指標和工藝指標達到先進水平,為國防技術長遠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和后勁。
胡永芳
“沒有等出來的成就,只有干出來的精彩?!焙婪颊f。
外人眼中的“硬核”領導,在年輕的同事心中卻是十足的“治愈系”姐姐。
幾年間,為了讓年輕的同志有更多的展示機會和發(fā)展平臺,她常常鼓勵大家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大賽磨煉技術、錘煉意志。即便工作再多,她都會利用加班時間點對點輔導年輕同志。與胡永芳一間辦公室的同事說:“她太溫暖了,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為工作的事情哭,但她會為了幫助同事參加世界大賽急哭了?!痹谒膸ьI下,一批像“大國工匠”顧春燕這樣“工匠級”的智能制造技術人才逐漸成長起來,每帶出一個新人,胡永芳都倍感自豪,也覺得使命在肩、任重道遠,“所里培養(yǎng)了我,我就要把自己會的知識傳遞下去,我和同事們就像一家人一樣,我要與大家一起打造更多的大國重器?!?/p>
2016年8月,中國太原。
“10、9、8……2、1,發(fā)射!”
震耳欲聾的聲響后,火焰燦爛綻放,望著正在發(fā)射的高分三號衛(wèi)星,胡永芳在現(xiàn)場不由自主流下眼淚,過往一幕幕在腦海掠過,一次次創(chuàng)新、一次次無畏、一個個通宵,她和團隊交付的星載產品實現(xiàn)了零返工、零失誤。她對身邊的同事說:“你看,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這就是我們堅持的意義!”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家國,對于胡永芳來說,是深植于血脈的深厚情感。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在她心里,對軍工事業(yè)的忠誠、堅守、熱愛永遠不會改變。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