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珍
【摘要】過敏性紫癜又稱亨-舒紫癜(HSP)是兒童期最常見或最常發(fā)生的血管炎,主要以小血管炎為病理改變的全身綜合征。HSP臨床表現為非血小板減少性可觸性皮膚紫癜,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胃腸出血、關節(jié)腫痛、腎損害(血尿和蛋白尿)等癥狀。多數呈良性自性過程,但也可出現嚴重的胃腸道、器官損腎及其他器官損傷。腎臟受損的程度是決定HSP遠期預后的關鍵。兒童HSP年發(fā)病率約為10.5~20.4/10萬,2~8歲為高發(fā)年齡,男孩發(fā)病率比略高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以春秋兩季居多。2012年國際查帕爾專家共認(CHCC)血管炎分類標準中建設將HSP更名為IgA血管炎。
【關鍵詞】過敏性紫癜;診斷;治療
一、病因
本病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認為是各種致敏因素包括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食物(牛奶、雞蛋、小麥、花生、堅果、魚、蝦、),藥物(抗生素、磺胺類、解熱鎮(zhèn)痛藥等),食物不耐受高達92.5%,花粉,蚊蟲叮咬,疫苗接種(流感、乙肝、狂犬、流腦、白喉、麻疹等),遺傳因素,但均無確切證據,患兒在發(fā)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A族b溶血性鏈球菌),發(fā)病急,常以皮膚紫癜為首發(fā)癥狀,但也可早期表現為不規(guī)則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頭痛、腹痛及關節(jié)疼痛等非特異性表現。近年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也是HSP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有關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涉及的基因主要有HLA基因、家族性地中?;颉⒀芫o張素轉化酶基因(ACE)、甘露糖結合凝集素基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PAXZ2基因、TIM—1等。
二、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1.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表現將HSP分為5型:(1)皮膚型:只有皮膚癥狀;(2)腹型:除皮膚癥狀外,還有腹部受累;(3)關節(jié)型:有皮膚紫癜外,還有關節(jié)癥;(4)腎型:有皮膚紫癜和腎受累;(5)混合型:除皮膚紫癜外,有腹部、關節(jié)或腎等多臟器受累。
2.癥狀
第一,皮膚癥狀:反復出現的皮膚紫癜是本病的首先表現,主要分布在負重部位,多見于四肢或臀部,以伸側或下肢、踝、膝等關節(jié)處較為明顯,手掌、足底、面部也可出現,軀干部罕見,有時病初可于手臂、足背、眼周、前額、頭皮及會陰部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腫脹處可有壓痛。皮膚紫癜病初為紅色或紫紅色,可融合成片或皰疹狀、蕁麻疹樣或多形性紅斑,呈對稱分批出現,高出或略高出皮面,壓之不褪色,疹間可見正常皮膚,易反復發(fā)作。一般1~2周消退,不留痕跡;也可遷延數周或數月不等。
第二,消化道癥狀:患兒因血管炎引起的腸壁水腫、出血、壞死或穿孔,50~75%患兒出現反復的陣發(fā)性腹痛,位于臍周或劍突、下腹部,疼痛劇烈性絞痛或鈍痛,有壓痛,很少有反跳痛,但無腹肌緊張;可伴惡心、嘔吐(膽汁樣),但嘔血少見,部分患兒有黑便或血便、腹瀉或便秘,偶有并發(fā)腸套疊、腸梗阻或腸穿孔、闌尾炎、膽囊炎、膽囊積水及出血性小腸炎,而需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出現在皮疹發(fā)生的1周以內。另外如果腹痛在皮膚癥狀之前出現,易誤診為外科急腹癥,甚至誤行手術治療。
第三,關節(jié)癥狀:約2/3的患兒出現膝、踝、肘、腕等大關節(jié)腫痛,小關節(jié)不受累,活動受限,呈單發(fā)、多發(fā)或游走性,關節(jié)腔常有積液,關節(jié)癥狀消失較快,亦可持續(xù)數月消失,不留后遺癥。關節(jié)病變常為一過性,多在數日消失而不留關節(jié)畸形。
第四,腎表現:30%~60%的HSP患兒可出現腎損害,表現為人肉眼血尿或顯微鏡下血尿、蛋白尿或管型尿。腎損害可出現于過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一個時期,一般于紫癜后第2~4周出現,也可出現在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靜止期,少數病例則以腎炎為首發(fā)癥狀。腎臟病變進展的危險因素包括:大量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等。雖然50%以上患兒的腎損害可以臨床自行痊愈,但少數患兒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壓可遷延,發(fā)展為慢性腎炎,甚至死于慢性腎衰竭。腎活檢對了解腎臟病變改變及指導治療很有幫助。
第五,其他癥狀:偶可發(fā)生顱內出血,導致驚厥、癱瘓、昏迷、失語、,偶爾累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發(fā)生心肌炎和心包炎,累及呼吸系統(tǒng)發(fā)生喉頭水腫,哮喘、肺出血、反復鼻出血、腮腺炎、睪丸炎等。
(二)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血沉、抗“O”、、肝功、腎功、生化、凝血全套、胸片(CT)、腹部平片、B超、HP檢查、胃鏡、毛細血管脆性試驗(朿臂試驗)及過敏試驗等。
(三)診斷
HSP的診斷標準(2006年EULAR/PReS統(tǒng)一標準):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2006年)。皮膚紫癜;2.彌散性腹痛;3.組織學檢查示以IgA為免疫復合物沉積;4.急性關節(jié)炎或關節(jié)痛;5.腎受累。其中第1條為必要條件,加上2~5中的至少1條既可診斷為HSP。
三、鑒別診斷
(1)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多為散在針尖大小出血點,全身分布,不高出皮面,無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或多形性紅斑,血小板計數減少,不難鑒別;(2)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關節(jié)癥狀者需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鑒別,后者無出血性皮疹,并常伴有心臟炎臨床表現等可資鑒別。感染性疾病:應與敗血癥、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皮疹鑒別,這類疾病中毒癥狀重、起病急,皮疹為瘀斑、瘀點,不伴血管神經性水腫;(3)外科急腹癥:在皮疹出現以前如出現急性腹痛者,應與急腹癥(腸套疊、腸梗阻、闌尾炎)鑒別。過敏性紫癜的腹痛雖較劇烈,但位置不固定,壓痛輕,無腹肌緊張和反跳痛。需對皮膚、關節(jié)及尿液等做全面檢查;(4)腎疾?。耗I癥狀突出時應與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IgA腎病、腎病綜合征等鑒別。另外血尿嚴重時應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劑溶血尿毒綜合征相鑒別。
四、治療要點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主要采取支持和對癥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尋找致敏因素,避免接觸過敏源,對可疑的食物或藥物應暫時不用或對可疑的食物,在密切觀察下,從小量開始應用,逐漸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常采用強的松1~2mg/(Kg.d),分次口服,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至停藥,療程為4~6周。腎臟受累呈腎病綜合征表現時,按腎病綜合征治療。
對癥療法:(1)抗過敏用氯雷他定片、氯笨那敏和鈣劑;(2)抗凝治療用雙嘧達莫(潘生丁)3~5mg/(kg,d);酌情應用口服降壓藥;(3)關節(jié)腫痛者可用雙氯芬酸鈉;(4)腹痛者可應用解痙劑,如山莨菪堿(654-2)0.5~1mg/(kg.d);腸梗阻或消化道出血時應禁食,可靜脈滴注西咪替丁20~40mg/(kg.d),為了改善血管通透性應用大劑量維生素C2~3g/d和曲克蘆丁片,同時觀察腹部有無腸套疊的體征;(5)有感染者,尤其是鏈球菌感染時,可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6)有腸寄生蟲者,必須消化道出血停止后驅蟲;(7)一般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或鈣劑等;(8)出血量多,引起貧血者可輸血;(9)激素指征:反復發(fā)生的皮膚紫癜,嚴重消化道癥狀,關節(jié)病變,腎臟病變,符合其中一條均可使用,使用方法每日潑尼松1~2mg/kg,用至癥狀消失逐漸減量停藥(一般療程4~6周);(10)免疫抑制劑治療 :適用于糖皮質激素治療HSP療效不佳或激素依賴、反復發(fā)作,可采用靜脈用甲潑尼龍和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近年來,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劑常用于HSPN患兒治療;(11)靜脈用丙種球蛋白(IVIG):IVIG能明顯改善HSP壞死性皮疹,嚴重胃腸道癥狀(包括腹痛、腸出血、腸梗阻),腦血管炎(抽搐、顱內出血)的癥狀,推薦劑量為1g/(kg.d),連用2天,或2g/(kg.d),連用1天,或400mg/(kg.d),連用4天;(12)血液凈化(血漿置換)治療:適用于過敏性紫癜的急性期嚴重癥狀,嚴重并發(fā)癥,急進性紫癜性腎炎等;(13)重癥“過敏性紫癜”應用激素療效不佳時,應考慮:診斷的準確性;過敏原持續(xù)存在(特別是某些藥物交叉過敏);激素劑量不足等;(14)如果變應原明確的患兒要避免誘因,遵循“避、替、忌、移”四字原則,即避免接觸,它物替代,禁忌食入,移開過敏原的原則。
五、病程與預后
輕癥一周,重癥4~8周可痊愈,部分患兒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數月或數年,但最后預后良好。如腎臟嚴重受累引起腎衰竭,或有顱內出血時,則預后不佳。
參考文獻:
[1]小兒內科學高級教程/桂永浩主編.—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1:509~512
[2]基層兒科醫(yī)生必讀/易著文,伊飛主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1:514~519
[3]兒科學/桂永浩,薛辛東主編。---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9.19:496~499
[4] 基層兒科醫(yī)師診療大全/金玉蓮主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75~2772021—3-6~11
[5]內科學學習精要/崔世維,---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20.9: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