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強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 650500)
誠學作為儒家的重要學說之一,很多儒學大家都對其做出解釋、闡述。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還是具有連貫性的。從最開始的天之道,到后來發(fā)展出來的人之道,儒家不斷地在解釋闡明,天之道如何與人之道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論證人之道的合法性的根本。通過證明人之道的來源,再結(jié)合人的道德實踐活動,說明道德的合法性,為道德活動的應(yīng)當找到依托和歸屬。
誠之一字,簡而釋之,言之成也,說出去的話,并付諸實際行動,使言成,即為誠?!墩f文解字》“誠,信也”,誠與信結(jié)合在一起,從字面意思來看,人之言,言而成,連起來也就是誠信。實際上,在其中已經(jīng)包含著人的道德實踐活動與人之所言相合之理。從最早的《尚書》中“鬼神無常亨,亨于克誠?!钡健肚?文言》“修辭立其誠”,從最初的敬鬼神的虔誠之心轉(zhuǎn)向為如何立誠,已然有一個從意向到行為動作的延伸。再有《禮記?樂記》“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到《說文解字》之誠,從誠之所用轉(zhuǎn)變?yōu)樵趺慈ソ忉屨\,對誠去如何認識已經(jīng)成了重點。人們漸漸地在認識論的方面展開了對誠的闡釋理解。
誠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孟子?離婁上》“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泵献诱J為做到誠的前提是要懂得何為善,誠也是誠心誠意,誠是天之道,亦是人之道。人要做到思誠而知誠,最終走向至誠。已經(jīng)擺脫對誠的單純的解釋,更強調(diào)如何誠,前提便是“思誠”?!吨杏埂分袑φ\的闡述更為簡潔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贝藭r,誠從本體論上進行闡明,作為天道之誠,最為根本,是為萬物變化之理,自然生成之源。再論人道之誠,也就是人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最根本的準則。同孟子一樣聯(lián)系到善上,《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這與前文之所說“思誠”實質(zhì)上是一樣的。對自我的反思,直至對誠的思考,是達到“人道之誠”的唯一途徑。
《大學》中提出“正心而誠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边@里又提出了一種通往誠的新路徑,格物以致知,然后才能誠其意,以正心,修身為自天子以至庶人之本。又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毋自欺也是致知的一種表現(xiàn),知其自身所知,正如《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大學》中提出了一種別于《孟子》的通達“誠”的方法,但是究其本質(zhì),知其所知以誠其意、思誠到至誠,如何做到知其所知也是以反省自身為根本的。誠之意在闡明解釋當中,無一例外,均與道結(jié)合證其意,與德結(jié)合論其行。
《通書》一書是周敦頤對“誠”的理解闡述。黃宗羲對周子之學評價“周子之學,以誠為本?!敝茏拥恼\相較于《孟子》和《中庸》之誠有所不同。《孟子》更多的是以人性、人心的角度出發(fā),以引入天之道以證心之誠,從天道落到具體的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中庸》中的誠,有一個潛在的預設(shè),預設(shè)天之道與人之道相通。人之誠其根源在天道。周子結(jié)合了這兩種思想,《通書》“誠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闭\是圣人之根本,引用《周易?彖傳》乾卦的卦辭,乾元是萬物的資糧與源頭,也是誠之源。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確立誠的源頭,再聯(lián)系“誠者,圣人之本”,這里就將人之誠與天之誠勾連起來。誠的本意在這種解釋下,貫穿天道、人道,也將天道、人道聯(lián)系起來,使之形成通道。從源頭上來講,人之道與天之道的根本都是一致的。
那么誠又是如何在天道中建立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出現(xiàn)了《通書》中的另一對范疇“性命”,誠在萬物各自的本性與生命中顯現(xiàn)出來。誠并不是天賦賦予而生,而是蘊含在萬物的形成變化之中的。萬物的生成變化是要順承天道,那么天道在萬物的生成中又是以什么形式來顯現(xiàn)的?在《通書》之中,天道即為誠,萬物秉承誠之道生成變化?!凹兇庵辽普咭病?,則是強調(diào)誠是純粹的、最高的善。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蹦芾^承陰陽二氣之道乃是性善,成其所是乃是本性使然。關(guān)于陰陽二氣的描述,在周子的《太極圖說》“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边@里面就有陰陽二氣生萬物的韻味。陰陽生萬物要合天之道也就是誠,能做到萬物而生也就是善。萬物成其所是,生長成其應(yīng)當成為的樣子也要合誠?!霸?,誠之通;利貞,誠之復?!痹嗬懘砬缘乃姆N性質(zhì),“通”有開通之意,聯(lián)系上文“繼之者善”,能順應(yīng)“一陰一陽之道”,即是“通”之意?!皬汀笔侵胤抵?,成之性也。誠使得萬物按其所性而成,在陰陽化萬物時,誠不僅是陰陽生萬物所從之理,在這個過程中也被含于萬物之中,萬物在生長成其所是之中,誠也被體現(xiàn)出來。就能被更清晰地觀察到,在整個宇宙生成過程中,《通書》所體現(xiàn)出的誠即是天之道。
“誠者,圣人之本”,《通書》的首句從一開始就定下了這個基調(diào)。人之道即為誠,為何圣人之本為誠呢?在《通書》的后文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圣人道德行為準則合誠之道,“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闭\在道德實踐行為的標準中具體體現(xiàn)為五常、百行,誠作為五常的根本,百行的源頭。圣人秉承仁、義、禮、信,孝、悌、忠等的道德理念行事,圣人與誠的聯(lián)系也就構(gòu)建出來了。五常、百行也是萬物生成變化的道,對于圣人來講,秉承道德理念行事,道德行為才能建立起來。而這本身就是圣人的“萬物生成之道”。
但是,這里也存在一個問題,按照圣人的標準行事,有時卻不是真正的“誠”,即偽善,如何解釋?偽善之人雖與圣人行事標準是相同的,有兩方面還是有所差別的,在下一章中詳細闡明。圣人在有所行為中,可以被觀察到他的行事標準,那圣人不行事,誠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靜而無動有,至正而明達?!膘o而無為,并不是誠就消失不見,靜而陰,誠只是沒有直接呈現(xiàn)出來;動而有之,也只是在動而陽的時候,有形可見稱其為有。靜無而至正,動有而明達,通曉靜動便可不偏不倚、明白而通達。圣人不行事的時候,誠是隱下去的,如同萬物尚未成其所是,種子萌發(fā)之前在土壤之中孕育的狀態(tài);圣人行事,誠是顯出來的,正如種子蓬勃生長的狀態(tài)。不能因為誠的顯與隱來分辨人是否為圣賢,而是以行事是否能夠顯出誠來說此人是否為賢。而后,才能涉及偽善與善。在誠處于隱,也就是圣人無為時,偽善與善并不能分辨出來;當誠顯現(xiàn)出來時,偽善因為不符合五常、百行,是可以分辨出善和偽善的。善與偽善的分別,最終還需要落實到具體的道德活動之中。
誠作為圣人之本,如何成為人之道?“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比酥蟹钦\,也就不通五常、百行,邪暗就會充塞其中,堵塞成圣之路。這里其實暗隱,成圣是人人所追求的道路,成圣就要“誠”,那么人之道就為誠。人之誠與天之誠又是如何貫通的?首先,確立的是誠要為人之道、天之道,天之誠與人之誠之間的聯(lián)系實際上就在于“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無論繼善還是成性,誠都貫通其中。本身這句話就是在解釋天之道為誠,而人作為宇宙萬物之一,也要符合繼善,成性,這也就是為何成圣之路是人人都要追求的。所以,在《通書》的第一章,周子就已經(jīng)貫通了天道之誠與人道之誠,那么誠又是如何具體落實到道德活動之中的呢?
《通書》中有大量的篇幅在寫圣人之道,提出誠為五常、百行之根本、源頭?!暗聬墼蝗?,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蔽宄5木唧w闡釋周子已經(jīng)做出,但是五常之間如何共同作用以合誠之道?《太極圖說》“圣人定以中正仁義?!笔紫纫龅降木褪嵌?,才能正確地處理五常之間的關(guān)系,拋去雜思亂想;而后五常要“中”,即為不偏不倚,不能過多地偏向哪一方,五常才能合順、和諧?!锻〞贰拔ㄖ幸舱撸鸵?,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周子在這里以和解釋中,不偏不倚的中,是為和諧,這也是天下通達之道。正的含義《通書》中是來這樣解釋的“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睆倪@句話中,可以看中,行動要正直。在圣人行事過程中,如同射箭,先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感知外界,進行瞄準,在這個過程中,就像射出去的箭路徑要直、正,射在靶子的正中心,就做到了不偏不倚。但是,有所區(qū)別的是,在道德活動中,還要以誠為本,這也是區(qū)別偽善與善的重要標準。善以誠為本,道德活動發(fā)生合乎五常、百行;偽善并不是以誠為本,更提不上五常、百行。這就是善與偽善的區(qū)別?!安皇兀恍?,不廓耳”,圣人之行在于堅持,行動,擴充,偽善恰恰相反而已。
誠在整個道德活動中,作為一切的統(tǒng)領(lǐng),顯現(xiàn)出來就是一顆道德心。以道德心為出發(fā)點,行事符合仁義禮智信,并且能夠?qū)⑽宄5年P(guān)系處理的中正、和諧,那么這一活動可以稱為是道德活動。偽善與至善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有一顆道德心,沒有這顆道德心,就算按照仁義禮智信去行事,也是“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行,悉邪也?!蔽宄T趥紊频男袨橹?,會表現(xiàn)的僵硬,不順和,也就不是五常。道德心在人的道德活動中,是為根本。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去解一道數(shù)學題,首先就要有一顆邏輯心,按照數(shù)學定理,數(shù)學知識才能夠得到答案。同理,在人的道德活動中,最先要有一顆道德心,明曉五常之意,并以中正和順之意使得五常和諧,最終表現(xiàn)出的行為才可以成為道德活動。區(qū)分不開偽善與善的,則是缺乏一顆道德心,不能正確地理解五常的含義,更不知曉五常要按照中正的標準處之。那么偽善更說不上是一個道德活動了。
在圣人的道德活動中,以誠為本,五常、百行而顯出誠之意?!锻〞分袑τ谌柿x禮智信也分別有敘述。萬物能夠很好地接受大地的滋養(yǎng),陽光的照射,蓬勃的生長發(fā)展,并不因物種的分別而出現(xiàn)區(qū)別對待,這就是仁的意思。萬物成其所是,便是義,圣人的道德活動,符合誠之意。對待萬事萬物,符合其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給予幫助成其本身。禮即是合理,合乎本來的規(guī)律,并不能因為個人的思想情感而干擾、影響事物的發(fā)展進行。亦是在追求一個和諧,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的秩序。但是,如果禮儀教化都以耳提面命的方式進行,是很不現(xiàn)實的事情。這時就需要智,以恰當?shù)姆绞絹磉M行道德活動。圣人堅持道德活動,稱之為信,以誠為本,五常為約,并將五常處理的中正、和諧,道德活動也就得以順利的實施。
道德活動的順利實施,溯本追源便是誠學的天與人的聯(lián)系。天之誠視為天命、天道,天之誠與人之誠的聯(lián)系,為人之誠提供了合法性,人之誠的顯現(xiàn)又離不開道德活動的開展。而在道德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仁、義、禮、信,孝、悌、忠等的道德理念是完成道德活動的必要條件。從這一角度來看,周子的誠學是在建立以誠為本的本體論的思想,來論證道德實踐活動的應(yīng)當性。道德活動合天之道,便為道德事項的合法性尋找到了根基。那么圣人的教化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锻〞分写罅康钠趶娬{(diào)道德活動的應(yīng)當,以及道德活動的實踐方法和方式。誠的顯現(xiàn)需要圣人的行為來顯現(xiàn)的,實質(zhì)就是圣人之行是為道德實踐活動,那么五常、百行的道德理念是誠之顯現(xiàn)得一部分。于此,誠學上至天之道,下至人的道德實踐活動。
誠作為周子之學的根本,貫穿天道與人道,天道之誠與人道之誠實質(zhì)上是同一個誠,將人的道德活動落在了“本性”上。在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以圣人的行事標準作為人之誠的具體體現(xiàn),是符合天之誠的。人之德行行事要將仁義禮智信按照中正之意,以誠為本,也就是有一顆道德心出發(fā),五常順和,才能夠完成一個道德行為。道德活動的實踐過程中,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之誠如何與人之誠貫通。究其根本是為一致的,天之誠為萬事萬物所具,人之誠是人所備。由此作為天之誠即為人之誠。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中的道德心也就建立了起來,而后道德實踐活動中應(yīng)當履行和具備仁義禮智信,依中正順和,完成一個完整的道德活動。人的道德實踐活動往往不知因何而為,周子的誠學思想便給予一個方向。道德活動是人本身就應(yīng)當去完成,人心向善便是此意。
誠學思想中強調(diào)的道德活動涉及諸多方面,譬如良師益友之間的交往,個人處事方面要正知正見等等。這些并不會受到歷史的局限性,對于當今人類社會仍然具有意義。以誠為本的思想,兼和仁義禮智行等道德觀念,并依中正、和諧,整個道德活動才能實踐出來。缺乏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出現(xiàn)紕漏。正如周子所說,車子會因為其裝飾的漂亮而更加受人的追捧,如果車子失去了乘坐的功能,在過繁華的裝飾也失去了意義。相對來說,文字是用來傳承道的,文章辭藻再過華麗也是用來傳達道和德,不能失去本質(zhì)。過分地追求文章的文辭技巧,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傳遞道德思想,只是在追求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