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凱 榮蓉
(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河南鄭州 450007)
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城鎮(zhèn)化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期,城鎮(zhèn)人口數(shù)量已占據(jù)總人口的60%,中國的城市化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口正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流入到城市。在越來越擁擠的城市中,如何構建人口與公共空間的協(xié)調關系變得尤為重要。同濟大學的王國偉教授曾提出:可以通過辨識度和尺度這兩個維度來衡量城市中空間的建構,來讓空間與人的關系更加和諧。其中辨識度指的就是能夠通過城市中空間的建構和設計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來臨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全球范圍內的文化日漸趨同,同時城市中公共空間的地域特征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因此,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來展現(xiàn)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傳播民族文化內涵變得尤為重要。
公共空間設計的狹義指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室內公共空間和室外公共空間,室外公共空間設計包含對整個城市大到城市中心區(qū)、商業(yè)區(qū)、城市道路、公園廣場和綠地,小到候車站臺、垃圾桶、指示牌等的綜合設計;室內公共空間設計指學校、圖書館、辦公空間、商業(yè)場所、商業(yè)場所和娛樂場所等。公共空間承載著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使用功能,滿足人們流動、社交、休憩、娛樂、文化、教育等多生活需求,好的公共空間設計應該讓人置身其中就有一種深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地域文化指一座城市與環(huán)境融合的過程中,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獨有的文化特色,具有獨特性。例如:方言、飲食、建筑和民間信仰等,是城市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綜合體,能夠代表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市民的生活形態(tài)風俗習慣的標志。
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快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科技與文化不斷深入地交流融合,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公共空間的設計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各國的先進文明和文化遺產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交流使其成為全球共同的財富,但也漸漸淡化了全球范圍內地域性的文化和差別,“西化”趨勢嚴重。隨著公共空間在不斷興建,涌現(xiàn)出大量相似的城市面孔,導致“千城一面”。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設計師們經常會忽略公共空間設計中重要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要素,缺少對本土文化的關注和保護,導致公共空間設計日漸趨同,城市的辨識度大幅下降,生命力和活力逐漸消退。
中國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設曾經也以獨特的形象在國內外占有重要地位,而如今也面臨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和地域性特色危機。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審美素養(yǎng)也大幅提高,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間設計風格已不符合當前新時代城市居民的審美需求與精神需求,城市中某些公共空間的設計及理念已經逐漸與當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相適應,公共空間設計的雷同只會讓大眾覺得熟悉,而將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積淀賦予深層次的含義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中才能與大家產生共鳴。
因此想要摸索出適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間設計道路就要深入地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體驗當?shù)氐纳罘绞胶惋L俗習慣、并結合當?shù)氐臍夂虻孛驳貏莸茸匀粭l件形成的自然特征,感受城市歷史的變遷和發(fā)展進程通過設計來體現(xiàn)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這是地域文化與公共空間設計融合的重要前提。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社會活動的重要舞臺,而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和城市公共空間的迅速發(fā)展,原本充滿叫賣聲和孩子玩耍打鬧的地方被一座又一座寫字樓代替,原本是市民們一邊下棋一邊聊天的休閑場地被商業(yè)廣場代替。繁華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讓人們無心社交,城市生活顯得十分冷漠,致使當代 社會人機關系日漸疏遠,毫無交際的鄰里關系讓城市中充滿孤獨感。在當下,如何協(xié)調公共空間與人的關系,如何塑造賦予深刻地域文化內涵的城市公共空間;給城市增添親切感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的生活和發(fā)展,變得格外重要。充滿獨特的地域性特色、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讓城市居民享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感,產生時代的共鳴;提升民眾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朝著更加優(yōu)質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能夠成為城市的形象招牌,例如巴塞羅那的教堂和老北京的胡同,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獨特的審美情趣,為地域文化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宣傳一座城市新的“名片”。因此,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城市的歷史文化,增加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以公共空間設計為媒介,繼承弘揚城市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特色,凸顯城市文明。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fā)展,全球化的進程呈現(xiàn)“西化”現(xiàn)象,國際化的思想和設計風格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推崇。發(fā)達國家向相對落后的國家灌輸滲透自己的經濟文化,實質是為了實現(xiàn)國際化而消除差異。“全球化”本應是在不平衡的發(fā)展中通過參與者的相互協(xié)調來減少生產和生活中的沖突而達到和諧發(fā)展為目的,在此過程中各參與者求同存異,而不是同化彼此的過程。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文化時,不能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滿足而丟掉城市原本的文化特色和風貌。文化趨同造成城市逐漸失去獨有的特色,使全球范圍內的城市風格都極為相似,例如:北京、紐約、曼谷、香港等城市風格相近,格局相似,辨識度極低。城市的公共空間作為傳播城市文化的載體,是展示一座城市形象和特色的重要標志。既是給本地市民提供休閑等功能的公共場所,也是前往參觀的游客展示特色的形象墻。公交車站臺、地鐵候車廳、道路指示牌等都扮演著城市生活的重要角色,都是一盞盞能夠點亮城市特色的燈。公共空間設計的地域文化表達,不但可以展現(xiàn)城市文化風貌和民族文化特色,還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并提升城市文化價值。將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迎合了當代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也符合當代設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探索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間的設計至關重要。
城市的地域文化雖然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城市的地域性不應一成不變,并且地域性應當是發(fā)展的、個性化的和多元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展現(xiàn)城市獨特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過程,見證了城市時代的變遷,使城市的地域文化以另外一種藝術的形式傳播并延續(xù)下去,并且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間設計不是簡單的設計行為,而是一種通過藝術方式與大眾的一次互動和交流。在塑造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間設計過程中,應著眼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在城市整體環(huán)境中是否協(xié)調,城市范圍內的公共空間設計之間是否聯(lián)系緊密,從而創(chuàng)造氛圍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由于地域文化是一個涵蓋地勢、氣候、風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范疇,因此梳理以下幾點原則和方法以供參考。
1.尊重由于不同地理條件形成的地勢地貌。不同的地勢條件影響城市公共空間有不同的布局設計,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地域特色重要來源之一。減少公共空間設計中對地貌的改變,合理巧妙地運用自然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公共空間設計。最大程度保留地勢條件的公共空間設計更能夠融入城市環(huán)境,是地域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
2.尊重自然環(huán)境與規(guī)律。公共空間的設計應遵循自然環(huán)境和規(guī)律,反之自然環(huán)境和規(guī)律也可以成為公共空間設計的靈感來源。結合現(xiàn)實自然條件和空間環(huán)境,設計中融入自然環(huán)境元素和規(guī)律,賦予地域特色。用不同的設計應對不同地域的氣候條件,營造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尊重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公共空間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窗口,具有文化屬性。要先深入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尊重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結合人文環(huán)境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取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精髓,通過濃縮、提煉、等設計手法將其轉化為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公共空間設計。
判斷一座城市的形象是否具有地域特色,能否讓給來城市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城市長期歷史人文積淀的物質形態(tài)結果,也是城市公共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是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過程中不斷延續(xù)也不斷形成產生新的內容。因此在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城市獨特的歷史人文因素的考慮,既要結合地域人文理念,也要傳承民族文化;既要體現(xiàn)當代的 時代感,也要不斷融入延伸新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地域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進行概括、提煉并簡化后形成代表性的物質形態(tài),從歷史文化中提取可以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引入到公共空間設計的構思中去,代替簡單直白的描摹。將本土文化中最具識別性的圖騰、器物、符號文字等進行抽象化,通過變形和加工形成新的地域文化符號,運用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去,賦予公共空間設計內在的靈魂,增強地域文化的象征性和差異性。充分利用當?shù)乇就临Y源,在設計實體材料的選擇上就地取材,也是公共空間設計中對地域性重要的體現(xiàn)??茖W技術的發(fā)展也為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了更多選擇性和可能性。為了更好地展示地域特色,其中一些復雜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對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來讓地域文化的表達更加具體,增強公共空間與大眾的互動。
將公共空間的設計場景化,可以通過材質、結構、色彩、肌理,圖案紋樣等方式,完整的有序的規(guī)律的場景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地域文化氛圍。不同地區(qū)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時期對色彩的選擇與崇尚都存在差異,設計時要從歷史文化信息中提取關鍵的最具代表性的色彩來營造氛圍,讓大眾視覺感受能夠瞬間進入情境,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通過城市公共空間地域性設計和氛圍的營造,賦予公共空間設計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內涵,城市居民的感受更加具有真實感、空間感和立體感,身臨其境更加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記憶。將地域文化通過公共空間設計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利用不同的設計語言將地域文化與城市精神有機結合,是對城市地域文化的一種延續(xù),打造靚麗風景線的同時,也提升城市形象的知名度。
塑造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間時,注重各個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并不只是諸多組成部分的簡單拼湊,而是一個地域文化與公共空間有機結合的過程。設計中包含和城市環(huán)境與公共空間中諸多要素的聯(lián)系,例如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整體與布局,局部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等,應該加入邏輯,有序、綜合地考慮,系統(tǒng)地看待問題。城市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地域文化不會一成不變,公共空間設計也不能停滯不前。隨著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滿足,城市居民對公共空間設計的精神需求也會隨之不斷增長,因此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需要從多個方面去考慮,整體入手來規(guī)劃,不能只考慮短期的規(guī)劃而忽視城市居民實際社會生活的需要。既要努力協(xié)調公共空間設計中整體與局部的規(guī)劃、歷史與未來、地域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又要將科學技術、表現(xiàn)形式、場景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結合起來形成統(tǒng)一完整的體系,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尋求與異質文化的遙相呼應,相互襯托,和諧共生,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中最具城市特色與活力的所在,不同時代的當代人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有著不同的需求與期待。在城市變得越發(fā)擁擠與機械化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充滿活力和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公共空間環(huán)境產生無限渴望。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以地域文化背景為切入點,讓地域文化能夠融入城市生活,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間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化的設計規(guī)則和套路,當代設計師應跟隨時代不停地思考摸索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城市公共空間如何從比較封閉的居住區(qū)和辦公區(qū)逐漸過渡到共享的開放空間,加強設計服務的對象人和公共空間的互動,促進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和諧,從而讓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朝著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