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圣哲 顧庭毓
摘要:蘇軾是北宋的著名文人,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他將詞從曲中分離開來,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突破了“詞為艷科”的框架,擴大了詞所吟誦的范圍,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為詞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蘇軾的愛情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蘇軾寫了不少跟愛情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千古流傳,被奉為精品。
關鍵詞:蘇軾 妻子 愛情詞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人,詩、詞、書、畫樣樣精通,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蘇軾對詞的創(chuàng)作有著巨大的貢獻,他將詞從曲的范疇中分離出來,使得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同時,蘇軾突破了“詞為艷科”的束縛,擴大了詞所吟誦的范圍,將花前月下、閨房之事擴大到大漠邊疆、豪情壯志,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豪放派詞的代表作品,“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是千古傳唱的名句。
除了這些豪放派的詞作,蘇軾也擅長創(chuàng)作婉約詞,特別是蘇軾寫給愛人的詞,都是感人肺腑的作品,也表達了蘇軾對愛人最真摯的情感。蘇軾一生娶過兩任妻子王弗和王閏之,還有一位關系非常好的侍妾王朝云,蘇軾都為她們寫下了情真意切的詞作。
一、結發(fā)之妻:王弗
王弗是蘇軾的結發(fā)之妻。她與蘇軾是同鄉(xiāng),在十六歲時就嫁給了蘇軾,與蘇軾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二人育有一子蘇邁。王弗知書達理,聰慧謙謹。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會陪伴在側,一直不離開。當蘇軾背誦有遺忘的時候,她便會從旁提醒。兩個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在準備科舉考試時,王弗一直鼓勵著蘇軾。王弗性格穩(wěn)重,常常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照顧蘇軾,幫助蘇軾明辨人情是非。a這樣令人羨慕的愛情在王弗二十七歲那年戛然而止,王弗的去世對蘇軾的打擊是相當大的。蘇軾的詞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就是寫給王弗的,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等一的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任官時所寫,感情真摯,充滿著哀傷與凄婉。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b整首詞字字千鈞,表現(xiàn)出蘇軾綿綿不盡的思念和哀傷。蘇軾結合了自己的人生體驗寫下了這首催人淚下的千古絕唱。詞的上闋寫實,開頭第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蘇軾長久郁結在心中的悲嘆,是從心底里迸發(fā)出來的聲音,也為整首詞定下基調:凄哀至極。王弗病故到蘇軾作此詞正好十年,這十年的時間,蘇軾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并沒有沖淡詞人對亡妻的深刻思念,反而歷時愈久情感愈深、愈濃。如此深切的情感卻因生死相隔而不得一見,這多么讓人悲嘆惋惜。“茫?!倍謧鬟_出一種不可名狀的空寂凄涼之感。“兩”這個字說明,孤獨凄涼不只是詞人一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是九泉之下的妻子的感受。生者與逝者有著一樣的情思、一樣的哀愁,雖然有詞人的想象,卻更能見得蘇軾與王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第一句中的“兩茫?!彼憩F(xiàn)出來的感情,凄婉而沉痛,一直籠罩著整首詞。
“不思量,自難忘”表現(xiàn)出哀思萬縷。那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通過這六個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這是詞人郁結在心中十年的情緒,不愿去想,卻也忘不了,這六個字一下子把蘇軾的情緒帶到更加深沉悲痛的方向。愛妻王弗的墳墓在老家四川眉州,一個人獨臥九泉之下,孤孤單單,該是何等的孤寂與凄涼。眉州與密州相隔千里,蘇軾無法將滿腹的悲情和愁緒向千里之外的愛妻訴說,便將自己悲痛的心情具體化了?!翱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句將現(xiàn)實與夢幻混同,是詞人的想象與假設。這十年時間,蘇軾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蘇軾因與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和,在朝廷中受到排擠,便申請外放調往杭州做通判,后又調往密州做知州。雖然在地方上政績突出,大有作為,但蘇軾離開了政治的核心,仕途不順,日子過得非常不好,生活的壓力讓他的鬢角泛白,顯得蒼老。蘇軾在此做了一個假設,如果此時夫妻相見,當王弗看到滿臉塵土、鬢角泛白的他,一定也認不出來了。這三句話寥寥幾個字,不僅刻畫了蘇軾的外在形象,還表現(xiàn)出他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蘇軾的生活會過得這么苦?是因為妻子不在自己身邊啊。一位遭受生活折磨、飽受痛苦煎熬、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詞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蘇軾將自己與妻子去世后十年來的痛苦經歷和感情都蘊含在了“塵滿面,鬢如霜”這六個字之中了。
詞的上闋寫盡了相思之苦,下闋則轉入題目中的夢境。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思與夢結合在了一起。上闋一直在寫思念,下闋的“夢”則是思念的延伸。夢可以超越時間,跨越空間,打破冥間與人間的隔閡,讓相思的兩個人見面。蘇軾展開了聯(lián)想,自己夢回故鄉(xiāng),看到妻子王弗正坐在窗旁的梳妝臺打扮自己。這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蘇軾抓住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段來表現(xiàn)當時蘇軾與王弗夫妻二人關系的融洽。這一幕場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所以成為蘇軾永恒的記憶,無法磨滅。夫妻再見,并沒有出現(xiàn)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場面,只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想說很多話,卻一句也說不出,無言勝過有言,“此時無聲勝有聲”。四目相對,兩心相印,盡管沒有只言片語,但濃濃的情意盡在其中,也將蘇軾思念妻子的情感推向頂峰。
詞結尾的三句又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是感情發(fā)展的最高峰。夢中的情景讓蘇軾感到如此的真切,但夢是不長久的,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化為烏有。一切都是虛幻的,得而復失讓人更加痛苦。在千里之外,有一個長著小松樹的山岡,亡妻的墳墓就在那里。當月光灑在大地上時,會是一種怎樣的孤寂與凄涼?此情此景,蘇軾怎么會不感到肝腸寸斷呢?詞中的“斷腸處”便是妻子的墳墓,而“斷腸人”應該就是他們兩個人吧。蘇軾將自己失去妻子的痛苦寫到了極致,也從側面反映出兩人感情的深厚。詞的最后一句與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遙相呼應,首尾相接,整首詞渾然一體,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以虛寫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xiàn)上顯著的特點。由現(xiàn)實到夢境,再由夢境到現(xiàn)實,借助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更能顯示出詞人的情真意切。全詞凄婉哀傷,語句悲苦,每一個字都寫在蘇軾的痛苦之上,無人讀后不會感動。這首詞被眾多評論家稱為“千古第一悼亡詞”,實至名歸,無可爭議。
蘇軾寫給王弗的作品不只有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其早期的作品《一斛珠·洛城春晚》也是上等的作品:
洛城春晚。垂楊亂掩紅樓半。小池輕浪紋如篆。燭下花前,曾醉離歌宴。
自惜風流云雨散。關山有限情無限。待君重見尋芳伴。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
學界大多認為這首詞是寫于公元1056年,蘇軾等人到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途經洛陽時觸情而作。
詞上闋第一句“洛城春晚”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春天已逝,意味著美好的事物即將結束。后兩句是蘇軾所見之景,楊樹枝雜亂地遮掩著半棟紅樓,微風吹過,在池面上留下了波紋。蘇軾看到這樣的景象,聯(lián)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子,想到了兩人之前在燭下讀書,在花前賞花,以歌勸酒,在離別時醉倒的場景。蘇軾由景生情,想起了與妻子平時生活的樣子,思念起自己的妻子,這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蘇軾與王弗情深意切。
上闋用景寫情,表現(xiàn)出蘇軾對妻子的思念。下闋又從情寫到了景,將自己對妻子的思念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借助景物表達自己的情感。特別是最后一句
“為說相思、目斷西樓燕”更是將蘇軾的相思之情烘托到極致。此時兩人天各一方,卻情絲纏綿。由景生情,由情入景,將兩人的情誼深厚、恩恩愛愛、分離兩地的相思之苦毫無保留地表現(xiàn)出來。
王弗雖然很早就離開了蘇軾,但蘇軾時常會記起王弗,回憶兩人過往的點點滴滴。
二、患難之妻:王閏之
王閏之是蘇軾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傳說王閏之被蘇軾對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動,非常仰慕蘇軾的文采和人品,所以愿意嫁給姐夫。王閏之性格溫和,善解人意,與蘇軾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兩人育有二子:蘇迨與蘇過。
王閏之與蘇軾生活的二十六年是蘇軾人生中跌宕起伏的二十六年。這二十六年間,王閏之經歷了蘇軾在朝為官、八年外任、烏臺詩案、遭貶黃州、返回朝中、再次外放等時期,與丈夫在政治的驚濤駭浪中起伏升沉,飽受磨難,卻始終保持著樸實誠摯的品格。王閏之并沒有因為蘇軾遭到貶謫而口出怨言,也沒有因為蘇軾在朝中受到重用而喜形于色。在與蘇軾生活的二十六年中,王閏之既不貪圖榮華富貴,也不在危難時刻離棄。蘇軾的弟弟蘇轍對王閏之也佩服不已。王閏之雖然不像王弗一樣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她很理解自己的丈夫,處處為丈夫著想。蘇軾《后赤壁賦》中曾寫道:“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
‘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边@里的“婦”就是王閏之。當蘇軾與朋友游玩,想要喝酒時,王閏之早已為他們準備好了。在愉快的宴飲之后,蘇軾留下了與《前赤壁賦》一樣優(yōu)秀的《后赤壁賦》。盡管蘇軾寫給王閏之的詩文不如寫給王弗的有名,但蘇軾的很多作品都與王閏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除了《后赤壁賦》,《減字木蘭花·春月》也是與王閏之有關的作品:
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云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這首詞是蘇軾在潁州任知州時所寫。當時蘇軾政事繁忙,心情不好。一天晚上梅花盛開,王閏之認為春月令人和悅,便讓蘇軾招呼朋友來喝酒。蘇軾非常高興,乘興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
詞的上闋寫景。月下賞花、飲酒賦詩,這些都是古詩詞中常見的題材,也是對當時喝酒場景的描寫。月光傾瀉在酒杯中,隨著客人們的舉杯而搖曳,好似在跳舞。作者借助月光在酒杯中的搖曳來表現(xiàn)宴飲時的場景,這是兩人舉杯喝酒的豪興。蘇軾從尋常的景象中尋找到了不尋常的詞意,在不經意之間表達自己的情感。月光是皎潔的,梅花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如此美景讓蘇軾不禁離席,在回廊上漫步。美麗的景色讓蘇軾沉醉其中,盡情享受美景與美酒帶來的喜悅,以至于物我兩忘。
詞的下闋議論,著重寫離人的傷感。夜晚有薄霧,透過薄霧看梅花似乎有著朦朧之美。自古以來,花前月下都是“少年行樂處”,蘇軾借少年之名稱贊友人,給自己帶來快樂。“不似秋光”是夫人王閏之關于月色的議論,蘇軾記下詞句為這一生活片段做紀念。秋是讓人悲傷的,但此時的月光是春天的,是帶來希望的,所以更要抓住這段時間好好享受生活。這是王閏之傳遞給蘇軾的一種信念,不僅表現(xiàn)了年過半百的蘇軾曠達閑適的神態(tài),也表現(xiàn)出王閏之對蘇軾積極的影響,讓蘇軾從政治的得失中解脫出來。
類似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在與王閏之生活的時光里,蘇軾的各方面都受到了王閏之的影響,文學作品也更加成熟。
三、靈魂伴侶:王朝云
王弗與王閏之是蘇軾的正妻,而王朝云是蘇軾的侍妾,地位較低。但與兩位夫人相比,王朝云的名氣反而是最大的。蘇軾為她留下的筆墨頗多,特別是在王朝云去世后,蘇軾寫了不少思念王朝云的作品,如《悼朝云并引》《朝云墓志銘》等祭文。王朝云早年家境貧寒,在歌舞班淪為歌妓。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王閏之憐憫王朝云的身世,便將她買下來作為侍女,當時她才十二歲,此后王朝云便一直隨蘇軾輾轉南北。在宋代,侍妾是榮華富貴的美麗點綴,她們沒有義務與主人榮辱與共。當主人遇到困難、不再富貴時,她們可以選擇離開,不用與主人一起經歷磨難。當蘇軾深陷“烏臺詩案”官司中,當蘇軾被貶嶺南時,他都曾想遣走王朝云,免她與自己一同受苦,但王朝云不肯,執(zhí)意要與蘇軾一起共渡難關。王閏之去世后,王朝云毅然承擔起主婦的責任。在蘇軾的影響和幫助下,王朝云也開始讀書習字,能與蘇軾討論文學,甚至非常了解蘇軾開的玩笑。她與蘇軾超越了舊時一般的侍妾與家主的關系,達到了志同道合的境界。王朝云三十四歲時在惠州去世,蘇軾悲痛到無以言喻。蘇軾與王朝云的感情引起后世不少有才情之士的共鳴。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雨村之口,把王朝云等古人看作與賈寶玉同類的“情癡情種”。
蘇軾的名篇《蝶戀花·春景》,雖然不是為王朝云而寫,但據說與王朝云有關: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一首傷春之作,全詞描繪了一幅日常生活的小景,卻意象鮮明。這是蘇軾貶謫嶺南后所寫的作品,借景抒情,表達自己的情感。
詞的上闋第一句“花褪殘紅青杏小”交代了時間為暮春?;ㄒ呀浀蛑x了,樹枝上的杏子還非常小,尚未成熟。燕子在天上飛,河水圍繞著村落人家。詞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景。然而,花瓣的凋零足見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描寫。春天將要逝去,樹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但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花花草草。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但蘇軾并沒有就此消沉,他看到芳草茂盛,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后兩句透露出作者無限留戀春光的情感。
上闋描寫暮春景色,春天行將逝去,所以蘇軾會留戀春天。下闋從寫景轉向寫事:墻內傳來蕩秋千的聲音與佳人玩鬧的聲音,秋千上佳人的笑聲攪動了墻外行人的情思。但墻內到底是怎樣的場景,作者并沒有具體描寫,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一般來說,詞的字數少,忌諱重復,但下闋的前三句反復出現(xiàn)“墻內”“墻外”,不僅沒有啰唆之感,反而有一種節(jié)奏感,足見蘇軾藝術技巧的高超。
墻內一派歡快、富有朝氣的景象,墻外的行人呢?作者再次留白讓我們想象?!靶u不聞聲漸悄”,墻內的笑聲沒有了,四周都安靜了,但行人的內心平靜不下來。只聽見聲音卻不見佳人,行人的心情起伏跌宕,而女子并不知道墻外有人正為她苦惱。行人多情,女子無情,多情的人被無情的人所傷,這便是“多情卻被無情惱”。作者意在表現(xiàn)佳人難見、美景不常之意,與上闋春光易逝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全詞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為人所知的煩惱。詞意婉轉,詞情動人,清新中有哀怨,婉轉中有傷情,意境朦朧,讀后余味無窮。據說蘇軾曾請王朝云演唱這首詞,王朝云演唱后卻淚滿衣襟。特別是在吟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情緒不能自已,竟一病不起。她深深理解蘇軾的苦悶,又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便十分傷感。后來王朝云每當心情不好時,就吟詠“枝上”二句,最后郁郁而終,蘇軾為此極為傷心痛苦。
這三位女性,不僅成就了蘇軾的人生,也成就了蘇軾的文學,她們在蘇軾的不同階段,給予蘇軾最需要的關懷和體貼。正是這樣深厚的情感,成就了蘇軾許多超絕古今的抒情詩篇,也構成了蘇軾的文化人格。
a康震:《康震講蘇東坡》,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78頁。
b陶文鵬、鄭園:《蘇軾集》,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頁。
參考文獻:
[1]陶文鵬,鄭園.蘇軾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2]譚新紅.蘇軾詞全集[M].武漢:崇文書局,2015.
[3]康震.康震講三蘇[M].北京:中華書局,2018.
[4]王照水,崔銘.蘇軾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吳圣哲,文學學士,南京外國語學校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學語文教學;顧庭毓,南京外國語學校在校高中生。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