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芝仙 張慶祝
摘要:本文立足《饑餓的女兒》和《好兒女花》的細致解讀,綜合拉康的鏡像理論中的凝視理論思想,探析《饑餓的女兒》和《好兒女花》中凝視的雙重性,探索、分析文本中體現的凝視與反凝視的二元對立狀態(tài),探尋凝視理論視域下的女性的自我成長。
關鍵詞:《饑餓的女兒》 《好兒女花》 凝視理論
凝視理論是拉康鏡像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凝視與反凝視是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主體對他者的看,另一方面則是他者對主體的看,主體通過凝視與被凝視來完成自我的建構、成長。他者的凝視與主體的反凝視是貫穿虹影筆下的《饑餓的女兒》以及《好兒女花》的重要線索。
一、他者的凝視(一)男性的凝視
1.父親的凝視
他者的凝視在《饑餓的女兒》一開頭就有體現:“從童年某個歲數起,我時不時覺得背脊發(fā)涼:我感到有一雙眼睛盯著我,好幾次都差一點看見了盯梢的人,但每次都是一晃而過。”此時的主人公六六還不知道這是來自生父的凝視。在六六的眼中,這樣的凝視讓她脊背發(fā)涼,她只能本能地把這讓人脊背發(fā)涼的凝視當作獨自承擔的秘密。因為在世人的眼中,陌生男性的凝視指向了被凝視者的“不軌”,即便是父母也無法理解“六六”的被凝視。在六六的眼中,即便自己同父母傾訴了“盯梢人”的事,他們也很可能會覺得是自己做了什么不軌之事,甚至會換來一頓臭罵。
在尋常人家中,父親對子女的凝視是溫暖而充滿愛意的,但對于《饑餓的女兒》中的六六而言,無論是養(yǎng)父還是生父的凝視,都不曾帶給她真正的父親那般的溫暖和愛意。養(yǎng)父并沒有因為六六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就對她疏于照顧,反而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包容六六的存在。但養(yǎng)父對六六的凝視是客氣、疏離、憂心忡忡的,這不是真正的父愛,也不是六六所需要的父愛。而生父對六六的凝視則帶著無法言說的愛意,他從不靠近女兒,只在上下學的途中,等在一個隱蔽的角落,默默地用目光守候著女兒。對于仍蒙在鼓里的六六而言,未知的生父的凝視與普通男性的凝視無二,甚至會讓六六聯想到家附近一帶時常發(fā)生的嚇人的強奸案。對于六六而言,未知來源的凝視是一股“規(guī)訓”的力量,使得她在被凝視的過程中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便再后來六六知道了這陌生的凝視來自自己的生父,她也只覺得驚異和憤慨,并不承認自己這所謂的生父。正如書中寫道:“我的情緒在驚異憤慨之間跳動,我的腦子飛快地轉著連我自己也弄不清的一些怪念頭,一句話,想要我認你作父親,沒門!”
2.“戀人”的凝視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幼時都會經歷“戀父”或者“戀母”的階段,這一階段將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成為過去式,如若兒童不能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期,則會形成相應的“戀父情結”或者“戀母情結”。虹影生命中父親的缺席改變了她的婚戀觀,使得她總是愛上如父親一般的男子。不僅在《饑餓的女兒》中出現了
“如父親一般的戀人”——歷史老師,在其續(xù)篇《好兒女花》中女主人公的學者丈夫也同樣符合“如父親一般的戀人”這個特點。
《饑餓的女兒》中,六六表現出的戀父情結實質上是父權凝視的一個典型表現。正如虹影自己所說,她很難找到一個愛她的人,她的婚姻生活注定比其他女人都要艱難。六六在家庭之中感受不到應有的愛護,精神上的孤獨和寂寞無人知曉,六六只得時刻懷揣著對親情的渴望,在遇到自己的“初戀”歷史老師的時候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把唯一了解自己的歷史老師當作精神支撐,陷入了一場注定沒有結局的不倫戀之中。最終,歷史老師的自殺為這段扭曲、怪異的感情畫上了休止符。盡管六六最終追尋到了自己的身份真相,找到了自己的生父,但是她找不到一個與她真心相愛的戀人。如父親一般的戀人——歷史老師,對她的愛只是基于女性身體的吸引和性愛的滿足。生父、養(yǎng)父對六六的凝視并未帶來父愛凝視本該擁有的溫暖與愛意,在他們的凝視下,六六更多感受到父愛的缺失和傷痛,因此她妄圖追尋愛情來彌補父愛的缺失。愛情并不是確認自身價值的最佳選擇,因此無論是對《饑餓的女兒》中六六“初戀”的歷史老師,還是對《好兒女花》中六妹的學者丈夫,女主人公試圖從“戀人”凝視的目光中尋求價值感和認同感的行為是無意義的,不僅不能給自身帶來救贖,反而給自己造成更加沉重的傷害。
(二)女性的凝視
虹影作品中透露出的孤獨感主要是由于親情的缺失,尤其是母愛的缺失。虹影在作品中集中展現的主題永遠都有“母愛”,同時母愛也是她永遠追尋和渴望的情感寄托。虹影的作品多次描繪了主人公從小缺乏母愛或與母親不和的情景,這些相同的經歷并不是由作者想象而來的場景,而是源于作者童年永遠無法忘懷的經歷和感受,因此虹影長大后也更加注重對這種感受的抒發(fā)。虹影在作品中的書寫不只是單純地回憶往事,而是抒發(fā)更深層次的關于人生的深刻的思考。虹影在描述童年時總表現出一種灰暗的色調,她憑借這種特殊的方式表現對母愛的渴望和追尋。在虹影筆下,母親的形象并不只是偉大的象征。通過六六凝視的目光,作者展現了六六的母親與傳統(tǒng)家庭觀念下相夫教子的女性形象大相徑庭而又離經叛道的一面。
關于六六母女兩人的關系,虹影在書中寫道:“我當面背后都不愿多叫她一聲媽媽,我和她都很難朝對方露出一個笑容?!迸c養(yǎng)父“看著我時憂心忡忡”的狀態(tài)不同,母親總“兇狠狠地盯著我”。在母親鋒利的目光下,六六心里只覺得一陣慌亂,六六感到母親“仿佛把我身體里外都看了個遍”。六六甚至能從母親冷極的目光中讀出“我當初就不該生你下來”的兇狠意味。面對這樣的兇狠而又冷極的凝視,六六本能地認為自己“可能是他們的一個大失望,一個本不該來到這世上的無法處理的事件”。
在《饑餓的女兒》里六六凝視母親的目光中,母親是個有著“一身病痛的女人”,“打從我有記憶起,就從未見到我的母親美麗過,甚至好看過”,她頭發(fā)稀疏,眼睛渾濁無神,牙齒也掉得差不多了,走路還一瘸一拐,像是有鉛墊在鞋底。而在《好兒女花》里六妹凝視母親的目光中,母親可以說是變成很美、很溫柔的女性。十八歲之后,母親對“我”不再是先前蠻橫又出奇的冷淡,而是溫柔和關愛,但“我”反倒有些不習慣。在殘酷的生存條件下,母親不得不依靠自己單薄的身軀扛起養(yǎng)家的重擔。她會“和男人一樣”做體力活,也因為做了十年的苦力,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即便如此,在六六眼中,母親仍是兇狠和冷漠的。正是由于母親對她冷漠、兇狠的凝視,母女之間橫了一道看似難以跨越的高墻。
(三)集體的凝視
波伏娃認為女性是后天形成和被塑造的。父權化的社會秩序將女性擺在被塑造的附庸位置上,限制了女性的權利和自由,影響了女性的獨立和成長。在
《饑餓的女兒》中,六六不止一次受到了社會秩序下的集體凝視。重慶南岸區(qū)的貧民可以說是底層民眾的典型形象,他們的集體凝視是小說女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鏡像”,對其成長軌跡產生了無法忽視的影響。書中集體的凝視,小到上廁所要“裝隨意”,“不能讓等著的人覺得我是有意不讓人看我的器官”,不然定會有些碎嘴的婦人議論紛紛,懷疑“我”有什么問題見不得人;大到因私生子身份,成為被集體凝視的“典型”和眾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六六的“私生子”身份不僅是父母對其情感淡漠的“罪魁禍首”,也是橫在她與世俗世界之間的巨大障礙?!娥囸I的女兒》中,六六替養(yǎng)父去省輪船公司勞資科討回養(yǎng)父本該有的工傷退休工資時,好幾個干部模樣的人一開始對她不予理睬,而后得知了她的身份,便對她投以鄙視的目光。文中寫道:“‘哦,老六?!β暲飱A有一種曖昧的鄙視,那種盯著我看的目光,仿佛在從頭到尾地剝開我,檢驗我。”他們對六六的鄙視,正是出于六六的“私生子”身份,這個身份成了她無法與外界圓融相處的一道高墻。
而當六六意外懷上了歷史老師的孩子而不自知,因懷孕造成的身體不適去診所就診時,醫(yī)生對這個不到十八歲的女孩未婚先孕的情況投以鄙視的目光。書中這樣寫道:“他眼光馬上變了,鄙夷地盯著我。”在傳統(tǒng)的世俗觀念中,未婚先孕是比任何罪惡都要恥辱的存在,對六六而言,這甚至比死亡更加可怕。醫(yī)生鄙夷的目光,恰恰是集體凝視目光的小小投射。這些凝視暗示了無論是凝視者還是被凝視者都處在一個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社會物質關系中。也正是未婚先孕的慘痛事實,讓六六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二、反凝視和自我凝視(一)自我凝視的“鏡”
意象一詞本來是源于中國的本土概念。意象的作用就是“盡意”,換言之,意象就是一種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象”或是“物象”??陀^物象通過作家思想情感的澆灌和作家審美藝術的重新編撰,就成了一種文學意義上的意象。讀者在文學作品中感受到這些物象的時候,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來感悟這些意象背后蘊含的深刻意義,體悟作家的獨特審美藝術。
虹影塑造“客觀對應物”引起讀者的共鳴,如通過“鏡子”意象的媒介作用,將抽象的思維轉化為具象的對應物,讓敘事內容更加具體形象,讓讀者讀完印象深刻。
“鏡子”對六六和母親都有非同一般的深刻含義。由于辛勞和時間的折磨,也因為貧窮和自卑,母親總是有意無意地躲避鏡子,害怕看到自己真實的樣貌,也躲避著鏡子所照映的現實生活。母親“曾向三個姐姐抱怨,說家里一面像樣的鏡子都沒有”。但事實上,“她們比我還知道母親實際上討厭鏡子”,所以誰也沒有“搭母親的茬”。而對六六而言,鏡子的意象更加復雜多樣,不只限于給她帶來痛苦的提醒,有時也能帶來積極的情緒。正如文中所寫:“我對鏡子的迷戀是從這個上午開始的,一面小小的鏡子,是我居住的世界,隔開了我不喜歡的一切,我走在里面,穿過霧氣和雨水,我走走停停,打量著熟悉的人影,熟悉的房屋?!薄扮R子”對于六六而言,映照了成長中的自我;對于作者虹影而言,展現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自我凝視。
(二)反凝視的“自我成長”
成長既體現在生理層面又體現在心理層面,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不同的故事里、不同的書寫角度下,主人公的成長也是不盡相同的,但是他們所傳遞的主題卻是不謀而合的。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都未發(fā)育完善,在成長之路上不免要做出各種各樣的抉擇,也無法避免心理上的挑戰(zhàn),在某種程度上成長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俺砷L”主題在虹影作品中的體現是對他者凝視的反抗。
虹影的許多作品都運用成長敘事,通過看似平淡的語調展現了虹影對成長體驗的獨特感受。從十三歲到十八歲的成長期,人的身體和心理都在逐步走向成熟。這個時期對整個人生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虹影通過這兩部自傳體小說,不僅寫了自己從“六六”到“六妹”的成長,也寫盡了母親的一生。《好兒女花》很大程度上是對《饑餓的女兒》的續(xù)寫,是從六妹的角度做出的六六與母親疏離關系的和解。從《饑餓的女兒》到《好兒女花》的轉變過程中,不僅是六六成長為六妹,母親的形象在此過程中也有了多次轉變,從原本的丑惡與苦難轉化為美麗與慈愛。
六六的家里缺乏普通家庭應該具備的理解和關愛,甚至缺乏最基礎的親情。由于六六的身世問題,母親總對六六表現出冷漠和疏離的狀態(tài),養(yǎng)父也對她客氣而疏離,兄弟姐妹們對于她的存在感到十分厭惡,甚至對她惡語相向。因此,虹影少年時代的身份困頓和原生家庭的經歷是其女性意識的源頭所在。虹影早期苦難的經歷和愛情的破滅,以及從寫作中獲取的力量,讓她意識到反抗凝視的重要性?!娥囸I的女兒》中多次描寫了母親在人生岔路上做出抉擇,這些選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為女兒的六六,因此六六并不認可母親的選擇。但在《好兒女花》中,女主人公經歷了母親的苦難之后,由六六成長為六妹。在意識到母女兩人皆是父權社會下的被壓迫者,理解了母親種種選擇的苦衷后,凝視著母親的目光也發(fā)生了從仇視到溫情的轉變。六六與母親的和解,是幫助六六進一步擺脫生父凝視的重要力量,使其最終實現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母親在現實生活中的堅韌不屈展現了女性面對苦難的力量,也為六六繼承母親的精神繼續(xù)前行注入了力量。書中的六六在浩蕩的江水中逃離了給她留下悲苦記憶的南岸區(qū),虹影也開始了她的逃離,開啟了新的生活篇章。
三、結語
拉康的凝視理論將女性放置于他者凝視的視域下,使女性的自我意識在社會與他者的凝視中逐漸覺醒,從而實現自我的構建與成長。在《饑餓的女兒》和《好兒女花》中,以女主人公六六為代表的女性在凝視與反凝視中逐漸成長起來,實現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參考文獻:
[1]虹影.饑餓的女兒[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
[2]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II[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胡冬.論虹影小說中鏡像建構下的女性成長[D].暨南大學,2016.
[4]唐莉.虹影的精神與藝術世界透視——從《饑餓的女兒》入手[J].黃山學院學報,2008(6):79-84.
作者:牟芝仙,浙江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通訊作者:張慶祝,浙江海洋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