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共分《王安石品節(jié)錄》《王安石與宋代文學研究》《王安石與故里臨川》《王安國與王安禮》四冊,分別對王安石高尚的品格節(jié)操,其文學放之于宋代語言、文學、文化、歷史語境中的審視與思考,其與故里關系的情況及后裔的情況,其兄弟王安國、王安禮的生平事跡、成就以及子裔情況等,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梳理。
待學習,王安石一生勤學好問,博覽群書。天圣八年(1030),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十歲的王安石跟隨父母來到韶州,王益把王安石送到清淑堂跟隨韶州教授譚昉讀書。明道二年(1033),祖父王用之去世,王安石隨父母從韶州返回臨川丁憂。其間,王安石先后在金溪柘岡的“讀書堂”、靈谷峰下的“櫸林書舍”、宜黃的“鹿岡書院”“仙洞書院”等地拜師求學。后來他回憶說:“嘗侍(父親)左右,尚能記誦教誨?!蓖醢彩缒曜x書非常刻苦用功,常廢寢忘食。一次,他在學堂因專心讀書,忘記了做飯,老師便以“誤炊”為題罰他作詩,他寫道:“苦讀天方曉,日高竟忘饑。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彪S著年齡增長,王安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愈加強烈,為此,他通讀儒家經(jīng)典和各種“雜書”,極大地豐富自己的學養(yǎng)。他初任淮南節(jié)度簽判時,“每讀書達旦”以致被上司韓琦誤解,批評他說:“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睂O升(王安石夫人妹婿)也談到王安石酷愛讀書,哪怕是睡覺或吃飯時,依然手不釋卷。陸游聽祖父陸佃說荊公有一部《詩經(jīng)正義》,朝夕不離手地研讀,使得很多字已經(jīng)磨損得看不清楚。慶歷五年(1045),他寫信請張?zhí)祵ψ约航凇八鶠樵⒄f、志、序、書、詞凡十篇”給予指導。王安石在寫給友人曾鞏的信中說:“某自諸子百家之書,至于《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nóng)夫女工無所不問?!保ā洞鹪庸虝罚┨K軾說他:“少學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保ā锻醢彩浱怠罚M醢彩ㄟ^長時間的潛心學習,不斷累積學養(yǎng),使得他在學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哲學上,他撰寫《淮南雜說》,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原理,論述萬事萬物無不“新舊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高度,其學術思想體系,世稱“荊公新學”。文學上,他主張“文者,務為有補于世”,提出文章“以適用為本”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觀點,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材論》《興賢》等政論文,都具有非常實際的內(nèi)容和強烈的思想性,均能體現(xiàn)出王安石“經(jīng)世濟時”的政治抱負。他還主編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詩歌選本《唐百家詩選》二十卷和《四家詩選》十卷。他晚年作《字說》時,?!熬讎徱赃\其思”。因此朱熹稱他“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高麗仁宗年間(1122—1146),漢文學家林椿稱王安石是能夠完整地傳承周公和孔子學術的“真名儒”等。
“王安石文化叢書”包偉民 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10/280.00元
包偉民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后任教于杭州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宋史、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及東南區(qū)域史等方面。主要作品包括《宋代城市研究》《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等。
對待名利,王安石一生視如敝履,廉潔自守。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從江寧來到開封參加進士考試。閱卷后,主考官評定第一名為王安石,第二名為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則為楊寘。而后將王安石的考卷進呈給年輕的仁宗審閱。當仁宗皇帝看到王安石賦中“孺子其朋”四個字時,很不高興地說:“此語忌,不可魁天下?!倍诙耐醌暫偷谌捻n絳都已經(jīng)是在職官員。按照當時“有官人不為狀元”的規(guī)定,最后仁宗皇帝欽點第四名的楊寘為當科狀元。不久皇帝在崇政殿召見當科進士,王安石許下“不以邪曲回精忠之操,不以寵利污廉潔之尚”的政治承諾。此后王安石從未講過自己考中狀元的事情??梢娡醢彩髁亢甏?、不計較功名得失?;实v三年(1051),朝廷特召他參加“館職”選拔考試,這在當時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王安石堅辭不去。后來,王安石被調(diào)進京城,四辭集賢校理,七辭同修起居注。嘉祐四年(1059),他又上書宰相富弼,力辭三司度支判官,屢辭朝中美官,屢求外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王安石“從道不從君”的儒士“氣節(jié)”。按北宋時期慣例,起草誥命的官員可以接受潤筆報酬,嘉祐六年(1061),王安石任知制誥時,對一些推辭不掉的潤筆報酬,他不取分毫,全部放到辦公房間的屋梁上面,后來祖無擇將此財物作為辦公財物取而用之,王安石認為祖無擇的行為不夠廉潔。王安石個人生活非常嚴謹。一次,夫人吳氏瞞著他,給他買了一小妾,王安石得知該女子是因“家欠官債,被迫賣身”,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讓她夫婦團圓。據(jù)載,王安石晚年患氣喘病,要用紫團參,藥店買不到。恰巧薛向從河東回來,送給他幾兩紫團參,他堅決不收。有人勸道:“你的病非用此參不可,藥不足拒?!彼鸬溃骸捌缴鷽]吃紫團參,也活到了今天。”有人送一個寶鏡,據(jù)說此鏡可以照兩百里遠,王安石說我的臉這么小,我要照兩百里遠的鏡子干什么,我不需要這種鏡子。又有人送一個好硯臺給他,據(jù)說吹一口氣下去,墨汁就出來。他說我們這些讀書人研墨寫字,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我要這樣的寶硯干什么呢?由此可窺見王安石為官克己奉公、潔身自好,不受點滴份外之財?shù)母呱衅焚|。然而對友人所饋贈之物他卻喜愛有加,如陸游所言:“王荊公于富貴聲色,略不動心,得耿天騭竹根冠,愛詠不已?!蓖醢彩癁樵紫啵瑑合眿D家親戚蕭公子登門拜訪,王安石留他吃午飯,入座許久,才上兩塊胡餅和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后旁邊只放置了菜羹。蕭氏平常奢侈慣了,實在食不下咽,只吃胡餅中間的“肉餡”,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位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王安石“躬尚儉素”的行為在士林中引起轟動,“僚佐皆強效之”。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罷相,以鎮(zhèn)南充節(jié)度使,判江寧府,俸祿高出在職宰相,可供役使的士兵比在職宰相還多出一半。次年,王安石連續(xù)上《辭使相表》《除集禧觀使乞免使相表》,請求辭免這些職務,不愿受“將相之祿”,僅領取比節(jié)度使少得多的集禧觀使“祠祿”。同時,他在金陵近郊的房子非常簡陋,僅蔽風雨,又不設圍墻,“望之若逆旅之舍”。平時出門游玩,只是騎著一頭毛驢;進城常是乘著小船從潮溝里泛行。后來王安石患病,奏請神宗將居所半山園贈給寺廟,神宗賜名“報寧禪寺”;又將自家私田、錢糧等全部捐給蔣山太平興國寺。不久荊公疾愈,便到城里租房居住。王安石一生淡泊名利、清廉儉樸、恬然自守。司馬光由衷稱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點”;黃庭堅稱他“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陸佃稱他“言為詩書,行為孔孟”;吳澄稱他“其行卓,其志圣,超越富貴之外,無一毫利欲之汨,少壯至老死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