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深化教學改革。音樂教育是美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德育、智育等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2.0時代,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在提升教學內涵、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強化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疫情防控期間,數字化信息技術更是在教學、教研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提升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各學科都在尋求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音樂學科因其獨特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在創(chuàng)新應用信息技術后,其優(yōu)勢越發(fā)明顯。并且隨著“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雙增”也在同步推動,“雙增”即增加學生參加藝術活動、戶外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在此背景下,打造更高效的信息化音樂課堂是所有音樂教師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音樂課堂中開展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音樂學科較其他學科更重視環(huán)境體驗和“共情”,要想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在音樂課堂為學生提供氛圍感,而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引入,無疑為這種氛圍的營造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沉浸式的課堂可以讓教師將教學內容更好地傳遞給學生,多媒體技術將音樂知識變得趣味化、形象化和直觀化,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激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
一、整合互聯網資源,打造信息化教學體系
學校要為教師搭建音樂教學資源庫,按照不同版本的教材、年級、資源類型等進行劃分,保證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打造系統(tǒng)、專業(yè)、全面的信息化音樂教學體系,滿足教師日常檢索、下載和使用的需求。教師將整理好的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形成完整的課件,讓抽象的樂理知識變得生動,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產生更多的沖擊力。
但在享受互聯網海量信息的同時,我們也要避免信息技術的濫用。有的教師過于依賴網絡資源,片面地以網絡信息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備課途徑,這對教師自身及學生的發(fā)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還存在一些教師在選取網絡教學內容時不進行篩選和整理,沒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地使用資源的情況,這不僅不會提升教學效果,還會讓課堂變得冗雜而低效。還有的教師本末倒置,為了應用信息技術而將原本簡單明晰的內容復雜化,讓音樂藝術的光芒被技術所掩蓋,這些都是教師在應用技術過程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問題。
二、重視互動化教學過程,強調教與學同時進行
引入信息技術之前,傳統(tǒng)音樂課堂一直以“聽、學、練”為主要步驟,缺少互動和反饋?,F在,在信息化資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轉變角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打破以往的思維,不再拘泥于單向灌輸,而是注重雙向交流,更加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以教材為核心,結合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素材擴大教學內容的外延,創(chuàng)造多樣的互動語境和場景,大大增加了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參與感。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音、視頻材料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注度,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地進入核心主題的學習。
例如,《五十六朵花》是一組少數民族樂曲合集,教師在教學歌曲的同時,可以選取少數民族的特色食品、服飾、生活場景等內容,并邀請少數民族學生以自己為例進行分享交流,或者邀請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聞,一堂內容豐富的民族文化課會讓學生對歌曲有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也是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受限于學校的樂器數量,由于學生能夠使用的樂器類型有限,且具體樂器的演奏技巧在日常課程教學中占比較小,因此學生使用效果不佳。有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教師可借助樂器模擬器、在線互動音樂軟件等讓學生參與其中,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樂器,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
三、聚焦教會、勤練、常展,完善全息評測模式
新時代的音樂教育要提供給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不然無法實現美育育人的效果?!抖Y記·學記》中講道:“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背璩煤玫娜?,可以讓別人記住他的聲音。我們的音樂教育要讓每個學生首先成為“善歌者”,同時要努力讓他們既要“繼其聲”,也要“繼其志”。
同時,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相應的課堂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拓展音樂知識,從而有效打破音樂教材中欣賞知識面窄的局限性。學生也可以錄制歌唱、演奏等音、視頻,上傳至網絡平臺,形成“過程性+結果性”評價為一體的平臺機制,實現“大數據+音樂”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設備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信息化的課程開展離不開專業(yè)的技術和專業(yè)的人員,各學校要針對師資隊伍建設、教室設備等方面采取實質性行動,不斷完善信息化設施條件。引導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借助多媒體內容和教學設備,設計具備前沿精神和共享能力的教學體系,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通過培訓培養(yǎng)、交流學習、科學研究等手段,提升美育教師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美育實踐力。
信息技術改變的是學習方式,不變的是音樂體現的人們對美的認知和追求。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音樂教學和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有著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學音樂教師應自我突破,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優(yōu)勢,優(yōu)化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取得高水平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