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開展居家學習,在此過程中家長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如何保障孩子順利地居家學習,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規(guī)則意識淡薄,經常浮躁敷衍,學習質量無法保證?!巴Un不停學”期間似乎更是進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是不聽。這種狀態(tài)下,面對教師一遍又一遍催交作業(yè),家長急得團團轉,而孩子則想方設法拖延,交上來的作業(yè)也是偷工減料、龍飛鳳舞、亂七八糟??v觀居家學習期間,孩子別扭、疲沓,情緒低落,家長上火、憤怒,愁容滿面,正所謂“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作業(yè)雞飛狗跳”,家庭教育似乎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
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只是因為懶惰嗎?真的沒有辦法解決了嗎?不,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要沿著家庭教育這條河逆流而上,溯本求源,讓道德與法治教育貫穿孩子成長之路,學科互通,互為補充,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自我價值的實現
孩子就像一粒種子,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何處有陽光雨露?對孩子來說,陽光雨露不外乎自我價值的實現,包括家長的關愛、自律的精神、規(guī)范的意識、學習的興趣等。
實現自我價值是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所涉及的重要領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論中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當某一級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后,人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求,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xù)努力的內在動力。所以家長們要知道,要想讓孩子實現他的自我價值,首先要滿足他的前四級需求,才可能內源動力不斷,學習勁頭十足。
現如今學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容易被滿足,而歸屬和愛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被滿足了嗎?這是問題的關鍵。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意了嗎?他們有適當的自主權嗎?有被傾聽和重視嗎?是不是一發(fā)表見解就會被家長打斷?對孩子的想法、渴望、喜怒哀樂,父母知道嗎?父母們請坐下來,用滿含愛意的眼神和寫滿信任的臉龐好好和孩子談一談,告訴他:“孩子你辛苦了,宅在家里這么多天,不能和同學相聊甚歡,不能盡情跑跳唱笑,陪伴你的只有在線課堂和作業(yè)。從現在開始,把你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告訴我們吧,我們會用心傾聽、真誠感受,沒有批評、只有理解,沒有指責、只有幫助。學習上的事情,我們盡量尊重你自己的安排,只提出合理化建議,我們相信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庇辛思议L的這般關愛,孩子才會覺得被尊重,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二、自律的精神和規(guī)范意識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多玩一會兒,天不會塌下來,家長的指責和批評才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計劃是目標,也是自我規(guī)范的前提,居家學習期間,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生活和學習計劃,多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列出計劃后,還可以和孩子商定一個暗號,在孩子不能堅持完成計劃的時候用暗號提示一下,這比單純的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除此以外,家長可以在每天的休息時間和孩子一起看個笑話或做點只屬于你們自己的事情,這個時光只負責制造快樂。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用心去發(fā)現孩子擅長的領域,找出他的不足,用他喜歡的方式幫助他。有些不足可以彌補,而有些不足也許是上天的安排,譬如劉翔跨欄很厲害,但并不適合體操;愛因斯坦即使再喜歡拉小提琴,也沒辦法成為第二個莫扎特。如果孩子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者拒絕和家長交流,家長就沒必要強行和他進行正面溝通,可以帶著他一起做美食、插花、種草、擺果盤,還可以互相交流小時候的理想,談理想的實現與變化,也可以聊父母小時候的趣事。當孩子兩眼放光專注地傾聽或忍不住撲哧大笑的時候,你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就有了轉折,孩子的情緒問題自然也就好解決了。
大手牽小手,攜手共同走過山重水復,迎接孩子的一定是健康成長、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我家。半個月前的一天,孩子吃完午飯就去做作業(yè)了,兩個小時一動沒動,非常專注。當她做完時,又“意外”飛來一張試卷,孩子很不耐煩,可也不敢反抗,但明顯帶著情緒。這時,我饒有趣味地對她說:“爸爸做過的菜你最喜歡吃哪個?等你做完試卷,我來教你炒菜吧?!边x擇這個話題是因為孩子在平時的游戲中表現出對鍋碗瓢盆很感興趣,她嘟著嘴說:“可是我不會?。 边@表情透露出來的情緒明顯不是因為不會炒菜,而是因為被要求再做一張試卷。孩子回答了我,就表現出了對我這個提議的興趣,自然也是給了我機會。
“不會沒關系,我小時候也不會,我教你,你說炒個什么菜呢?”我要進一步挑起孩子的興趣,順便給她個臺階下。
“那就調個黃瓜吧!”沒想到她選擇了這么簡單的,我心中竊喜。
“正好有黃瓜,還有芝麻醬。那是先做題還是先做菜?我看不如先做菜吧,很快的?!?/p>
“不,我還是先做題吧,做完題再做菜,你先想想怎么做菜吧,待會兒教我。”孩子很快就投入到做題的情境當中。
以上對話既解決了親子關系問題,也解決了孩子的情緒問題。這樣的和睦交流、平等對話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安撫了她的抵觸情緒,之前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家長們,溫和而堅定地去引導孩子吧,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尊重、理解和關愛。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帶著平靜、智慧、勇氣和創(chuàng)造去面對生活,處理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情緒影響著人的發(fā)展,消除不良情緒,保持融洽的親子關系,那么孩子身上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很多時候,決定說話效果的不是說話的內容,而是說話的語氣和態(tài)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問題,樂觀面對,及時解決,化險為夷。孩子是我們的眼,讓他們帶我們去看繽紛的世界;我們是孩子的海,為漸漸長大的他們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