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盈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博物館開始成為具有公共性功能的場所。因此博物館開始轉變自身的展示設計理念,信息傳播的有效性與對觀眾的適用成為衡量博物館的價值。而館藏品作為博物館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情感,通過傳達信息能給予人深刻的情感體驗與心靈震撼,對人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借助認知情境下進行研究館藏品的情感傳達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博物館的傳播與教育價值。
認知情景是認知學習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度重視用戶認知與學習的過程。此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主要的信息加工者,環(huán)境在其中起到促進與引導的作用,獲得知識是動態(tài)構建與組織過程,是借助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下而協(xié)調、適應完成的。且大量數(shù)據(jù)證明了,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動機是為了學習,在此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中,觀眾與館藏品交互的過程也隸屬于非正式學習認知的過程。因此,研究中結合認知情景出發(fā),探討了應該要如何通過認知情景的視角下,如何將館藏品的情感傳達出來,從而為觀眾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條件,喚起觀眾的情感體驗。
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物質與精神文化、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失衡成為當下全球所重點討論的問題,逐漸從自然轉向人類、從物質轉向精神,此舉說明了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重點已經(jīng)開始轉變??萍嫉陌l(fā)展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危機,人們開始過于依靠信息技術,甚至超越人類對自身的信任,從而產(chǎn)生諸多社會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人類情感世界開始出現(xiàn)空窗,對事物越來越冷淡,因此喚起人類情感的回歸成為現(xiàn)階段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得到載體,不僅是重要的傳播媒介,也是文明信息匯聚的中心場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推動力與精神生命是其所特有的標志與表現(xiàn)力,承擔著傳播我國歷史文化的使命,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博物館的發(fā)展承載著每個時代變遷的時間與空間變化,記錄著人類文明史上發(fā)展的每一個時刻,觀眾借助博物館藏品能清晰地感受到先輩的智慧與歷史長河的發(fā)展,讓這些真實的文物傳達直觀的信息符號,給觀眾感官上的刺激,同時借助認知情景下,傳達出文物所特有的內涵,從而給觀眾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與心靈震撼。
在認知情景應用于博物館館工作中,能借助圖片、視頻、紀錄片及影像資料等實現(xiàn)情景再現(xiàn),是人們了解博物館藏品情感傳達的方式之一。具體而言,可以針對博物館藏品中的背后事件或是主題,引入相關的圖片、真實影像資料以及歷史人物等為主,為觀眾構建出相應的情景,讓觀眾能深入了解館藏品,從而進一步理解藏品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與情感。
例如,針對元朝時期的磁州窯瓷器,博物館在進行實際工作時,借助了圖片、文字、相關影像資料及實物,借助圖文并茂的形式為觀眾再現(xiàn)了“綏中沉船”的真實情景,從而進一步地為觀眾還原了1991年沉船挖掘活動中的重要考古價值,并為觀眾再現(xiàn)磁州窯瓷器生產(chǎn)與銷售的一系列過程,讓觀眾能更好地體驗與認識當中的所要傳達的情感信息。
科技的發(fā)展,讓多媒體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中,而抖音、快手的興起,加快了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讓人們傾向于通過短視頻了解信息。在此背景下,博物館藏品可以借助短視頻的形式將情景再現(xiàn)出來,讓觀眾能更加直觀地了解藏品的真實歷史信息,為觀眾營造出更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
例如,可以針對博物館中具有較高文化與藝術價值的藏品,如使用的工藝是非遺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民族藝術品,可以對此類藏品進行重點的展示與傳承。但是通過傳統(tǒng)單一地展示作品是無法將其中的情感信息傳達出來的,致使參觀者在欣賞作品時無法體會到其中較為深厚的藝術價值與情感價值。而通過利用短視頻的形式能將其中的真實情感與藝術價值展現(xiàn)出來,增強觀眾對傳統(tǒng)工藝的認識。因此,博物館藏品在進行展覽時,可以通過安排當?shù)貍鹘y(tǒng)手工藝術、專家等進行相關工藝品的制作,并錄制成短視頻上傳到平臺,讓觀眾能直觀地了解我國傳統(tǒng)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更深刻地體會到我國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進而體會到其中所要傳達的情感信息,加強自身的博物館藏品的認可。
情景劇作為再現(xiàn)真實歷史的一種表演方式,在博物館藏品的情感傳達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可以借助某一藏品背后的歷史事件編制成情景劇,并在博物館中以小劇場的形式定時表演,通過表演的形式讓觀眾能夠了解此藏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與真實事件,從而讓參觀者直觀地了解該藏品的文化價值。借助在博物館中引入情景劇的形式,能有效地引導觀眾迅速參與其中,融入相應的情境中,讓觀眾置身境內,增強觀眾的參與和情感體驗。例如,可以通過選取古代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為主題,通過編制與表演情景劇的形式,讓參觀者能了解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所用之物,并能認識到各類生活物品在古代所代表的特殊文化內容,從而將傳統(tǒng)藏品中的文字內容轉化成情景劇的形式,避免了觀眾在參觀藏品時枯燥乏味的過程,加深觀眾對藏品的認識與理解。
在一點上,遼寧省某一博物館做得十分優(yōu)秀,在開展工作中以“清宮女性生活展覽”為主題,為觀眾展示了清宮女性的服飾,從而達到了傳播我國古代服飾文化的作用。同時還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情景劇“清宮女性生活及服飾的地位”,在其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清宮女性所穿的各種服飾、圖案及裝飾等,再現(xiàn)了古代清宮內的情境。借助此種方式能讓觀眾深入其中,更加準確與迅速地了解其中所要傳達的文化內容,發(fā)揮出了教育及文化傳播的作用。
借助影像展示技術能有效激發(fā)人們對事物認識程度的加深,激發(fā)觀眾對館藏品的興趣與關注力。從認知角度而言,人具有選擇性接受知識的潛意識,在進行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選擇自身較為感興趣、期待的事物進行參觀。例如,在參觀中國博物館時,鎮(zhèn)館之寶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周邊總是圍繞著一大堆觀眾,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從歷史課本、紀錄片中了解它們的相關歷史。因此許多歷史紀錄片也在潛移默化間成了博物館影像展示的一部分,不管是觀眾預先了解還是在博物館的實物參觀,以及在參觀后回到家進一步觀賞紀錄片,影像都能滿足觀眾對事物強烈認知的需求。且在影像展示的過程中,加大了觀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借助影像展示中多項技術,滿足了人們各項需求,包含情感上的互動需求,讓觀眾切身實際地參與到館藏品的互動中,了解更多館藏品的信息與特點,激發(fā)觀眾的積極性與互動性,真正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館藏品與觀眾間的交流互動。
傳統(tǒng)博物館藏品設計及看似孤立存在,實際藏品與藏品間具有一種意義間的語境聯(lián)系,觀眾看的并不是藏品本身,而是蘊含著藏品背后的意義。因此,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觀眾不再滿足于單一欣賞美的藏品,更多的是想探究其背后所蘊藏的文化積淀,甚至是將自身融入藏品的劇情中,參與到展覽過程里。因此,我們需要還原藏品本來所具有的語境,將其中的語境更好地傳達出來,讓觀眾能進一步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達到傳達情感的效果。例如,廣東省博物館中就借助情景式展現(xiàn),以“漳州木雕”為主題,將其展現(xiàn)了出來,創(chuàng)造出屬于漳州木雕的空間,借助營造時空的錯誤,讓觀眾能在固有的語境中解讀其中所蘊含的信息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領域與體味到其中的文化品質。
要還原真實歷史的場景,就要將歷史中的某個“時空”場景重新展現(xiàn)出來,因此會利用到歷史情景中的物、景、聲及光等元素的應用,以及最為重要的是要將其中的歷史情景氛圍再次表達出來。因此在情景再現(xiàn)中的人、物,甚至是商店都應該要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讓觀眾一旦進入情景就猶如置身境內。通過此種還原模式,能更好地讓藏品的情感傳達出來,是傳統(tǒng)圖像與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圖1 南京博物館民國館負二層街景設計
例如,南京博物館中的民國館還原出來,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城市街道進行還原。“民國館”為博物館的負二層,絕大多數(shù)參觀者在參觀傳統(tǒng)的藏品展示后,會逐漸走下樓梯,一幅幅街市景象呈現(xiàn)于眼前。最先吸引人注意的是模擬夜晚的頂面彩繪,以及商店招牌和彩燈,逐漸將你帶入到二三十年代的街道,甚至連參觀者忘了自身正處于博物館里,從而更好地感受到其中藏品所要傳達的情感。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藏品展示中開始廣泛應用讀破媒體技術,有些人錯誤性地認為多媒體技術不過是觸屏、投影、計算機等設施的應用,其實并不是。因為設施一旦漫無目的地設定下,就會導致內容與設施相脫節(jié),無法發(fā)揮設施的作用,從而忽略了藏品情感的傳達與傳播效果,從而與博物館藏品情感傳達的初衷背離。因此,要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上,結合藏品本身與藏品所要展示的理念,其理念下才能更好地加深對展覽藏品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住展覽的內容、觀眾的心理以及環(huán)境等要素。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更好地加深人與藏品的交互性、人的參與性等。將多媒體技術手段應用在博物館藏品中,能達到?jīng)_擊人感官的作用,達到熏陶的作用,影響觀眾的心理,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與好奇心。例如,在廣東科學中心就借助感知花園展區(qū)的設計,為觀眾提供多樣化的交互體驗媒體設施設計,讓觀眾能在感官、觸覺的體驗下,更好地加深藏品的感知體驗,利用互動更好地體驗到藏品中所蘊含的信息,進一步體驗到其中的情感。
1.虛擬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增強技術的應用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及增強技術在目前的發(fā)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情境營造上發(fā)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虛擬技術能制造出逼真的人工模擬管徑,能強化觀眾的體驗感,讓觀眾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加深感知。而現(xiàn)實增強技術,能使用真實情境對虛擬物體進行增強展示,為觀眾帶來更好的情景體驗。而在博物館藏品中應用此種技術,能以逼真的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觀眾進一步體會其中的情感。
例如,博物館可以借助歷史場景作為主題,借助虛擬技術與增強技術促進場景的數(shù)字化轉變,并通過設置互動項目的形式,以觸摸、拿起或放下等,增強觀眾在博物館中的趣味性,更好地傳達了物品所具有的情感。如首都博物館在開展的“王后、母親、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fā)掘四十周年特展”中,就是應用VR技術還原了真實的考古現(xiàn)場。觀眾借助VR眼睛能夠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好地感受到殷墟婦好墓的考古現(xiàn)場,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墓葬結構,同時也還原了遠古時代我國人類的政治、經(jīng)濟與日常生活,以及模擬再現(xiàn)了當時生物的生活習性與環(huán)境。通過VR與AR技術的應用下打破了“時空”限制,讓觀眾更好地體驗到其中的情感傳達。
圖2 婦好墓特展中觀眾使用VR設備觀展
2.虛擬現(xiàn)實與空間技術的應用
遺址重現(xiàn)作為能將各個歷史時期的自然活動與經(jīng)濟狀況反映出來的手段,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在遺址博物館的展現(xiàn)中,借助空間、媒介及各種多樣化的手段,能將歷史場景真實地再現(xiàn)在觀眾眼前,讓觀眾能直觀地與歷史進行對話。在展現(xiàn)中通常是要謹遵歷史的記載,利用出土的文物來反映與展示真實歷史,從而將最真實的歷史還原在觀眾的眼前。
例如,安陽殷墟遺址博物館,就借用了此種技術與空間展示技術將真實的歷史面貌還原在觀眾的眼前,博物館的大門獨具特色,設計靈感來源于甲骨文中的“門”的形象,整個大門由朱紅色漆裝飾而成,看起來極具莊嚴又大氣磅礴,將殷墟博物館中厚重的歷史感展現(xiàn)了出來。走進博物館你能看到后母戊鼎的防止樣品,猶如走進了商周時期,在戶外的展示中還能看到剛剛出土的奴隸、牛羊等墓葬,采用玻璃罩保護的形式,將真實的歷史展現(xiàn)給觀眾面前,讓觀眾能更加直觀地看到其中所發(fā)生的事件,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總之,隨著科技發(fā)展下,讓博物館藏品的情感表達方式更加具有多樣化的特征,而利用認知情境下,更是創(chuàng)建了一種交互框架,更好地傳達了藏品中的情感。讓觀眾進一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為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教育價值,讓觀眾更清晰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內涵,促進我國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