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舒
我曾經看到一句阿拉伯諺語:即使為了玫瑰,也要給刺澆水。當時,我不明所以。爸爸說,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整體上認識和對待事物,好比你喜愛玫瑰,那么你也要喜愛它的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會熱愛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苦難。
熱愛苦難?我一時不得其解。直到那一天,我遇到了一個流浪者。
那是早晨,有一些薄霧。在法國北部的一趟列車上,他施施然走來。熹微的陽光透過車窗照進來,他站在我們面前,拉起了手風琴。
音樂是那么柔和,仿佛輕輕的夢語,沒有怨艾,沒有悲愁,只有低沉的訴說或祈禱。我悄悄打量他,他的笑容藏在細膩而綿長的皺紋里,像是諾曼底常年的陽光堆積在葡萄酒中。他的衣服是暗淡的,但是手風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沉醉在音樂里,享受著一個虛幻的世界。我不好意思打擾人家,于是閉目靜聽。
列車似乎不再顛簸,行駛平緩。我有些忘形,即使不睜開眼睛,也能感受到溫柔的陽光,伴隨著悅耳的音樂,一直流淌到心里。直到今天,閉目凝神時,我還能憶起那個朦朧的早晨,聽到手風琴聲回響。
列車到了下一站,流浪漢悄悄下了車。他沒有向誰伸出手,他的手一直未曾離開手風琴。沒有得到施舍,他是否會一天都饑腸轆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優(yōu)雅的演奏家,在清晨的暖陽中,微笑退場。
我有些明白爸爸的話了。這位沒有固定收入的流浪者,不正是一株擁抱苦難的玫瑰嗎?他接受了生活的苦難,卻溫柔地報之以歌。他更是一個精神上的給予者,雖然在物質上他需要得到救濟。
想起這個擦肩而過的人,我愿意滿心歡喜地澆灌荊棘,靜候玫瑰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