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沖, 羅靚, 呂輝*
(1.南昌航空大學(xué)土木建筑學(xué)院, 南昌 330063; 2.江西省智慧建筑工程研究中心, 南昌 330063)
相比普通鋼筋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具有不需支模、施工簡便、經(jīng)濟效益高等優(yōu)勢,被廣泛用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中。已有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1-3],鋼管混凝土框架柱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柱端鋼管容易發(fā)生局部屈曲,從而削弱柱的抗震性能。為了延緩柱端鋼管的局部屈曲,提高柱的極限承載力、延性和耗能能力,中外學(xué)者提出了一系列加固措施,如柱外外側(cè)貼焊鋼板,柱內(nèi)布置栓釘、加勁肋等。王家富等[4]對3根外貼鋼板L形鋼管混凝土柱進行了擬靜力試驗,試驗結(jié)果表明:隨外貼鋼板的面積增大,柱的極限承載力與位移延性系數(shù)最大可分別提高26.6%、13.2%;Wang等[5]對9個設(shè)置了栓釘?shù)姆戒摴芑炷林M行了擬靜力試驗,試驗研究表明:小軸壓比下,設(shè)置栓釘可顯著改善鋼管的局部屈曲;大軸壓比下,對鋼管的局部屈曲影響較小;增加內(nèi)部栓釘后,極限承載力和延性系數(shù)分別提高了19.3%、13%。汪夢甫等[6]提出柱端部設(shè)置縱向加勁肋的構(gòu)造措施,對3根端部帶肋方鋼管混凝土柱進行了擬靜力試驗,試驗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方鋼管混凝土柱,端部設(shè)置縱向加勁肋柱的滯回曲線更為飽滿,骨架曲線下降更平緩,極限承載力提高了24%,延性系數(shù)增大了51.3%,抗震性能顯著提高,效果最好。
許多學(xué)者在試驗的基礎(chǔ)上,對鋼管混凝土柱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和參數(shù)分析,主要采用ANSYS[7]、OpenSEES[8]、ABAQUS[9]等有限元軟件進行。目前數(shù)值模擬主要側(cè)重于分析柱的荷載、位移、變形等宏觀指標,而對應(yīng)力-應(yīng)變和能量等細觀指標研究較少。地震往復(fù)荷載作用于建筑結(jié)構(gòu)而引起構(gòu)件損壞甚至結(jié)構(gòu)整體倒塌,其本質(zhì)是一種能量的輸入與耗散,因此需對耗能機制進一步研究。此外,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彎矩較大,框架結(jié)構(gòu)中的柱端通常發(fā)生較大的塑性變形,這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塑性鉸,在框架柱的設(shè)計中,應(yīng)加強塑性鉸區(qū)域的約束,以提高柱的抗震性能。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塑性鉸區(qū)的長度。
基于此,現(xiàn)開展以下工作:
(1)采用ABAQUS有限元軟件建立端部設(shè)肋方鋼管混凝土柱的三維實體模型,在試驗驗證的基礎(chǔ)之上,進一步建立多個足尺模型進行參數(shù)分析,探討含肋率和加勁肋高度對承載力、延性、耗能的影響,提出不同軸壓比下柱的合理含肋率和合理肋高等抗震構(gòu)造措施。
(2)分析峰值荷載時鋼管的縱向受壓應(yīng)變與屈服應(yīng)變之間的比值關(guān)系,提出以鋼管應(yīng)變作為塑性鉸出現(xiàn)的判定方法,并進一步提出考慮軸壓比和含肋率2個參數(shù)影響的塑性鉸長度計算公式。
有限元分析以汪夢甫等[6]完成的端部設(shè)肋方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試驗為原型,示意如圖1所示,對其進行擬靜力分析。鋼管和加勁肋都為Q235鋼,屈服強度fy=269.5 MPa,極限強度fu=389.6 MPa,彈性模量Es=182.2 GPa。核心混凝土為C40,立方體抗壓強度fcu=38.6 MPa。鋼管的尺寸為B×D×t×L=250 mm×250 mm×4 mm(另有6 mm、10 mm)×1 500 mm,B、D、t、L分別為鋼管的長度、寬度、厚度、計算長度。加勁肋的厚度t、寬度b、肋高H分別為4 mm(另有6 mm、10 mm,與鋼管厚度相同)、50 mm、500 mm。
圖1 試驗試件圖Fig.1 Test specimen diagram
1.2.1 本構(gòu)關(guān)系
混凝土采用塑性-損傷本構(gòu)模型,基本參數(shù)設(shè)置如表1所示,骨架曲線采用Ding等[10]提出的應(yīng)力-應(yīng)變關(guān)系統(tǒng)一計算式,即
表1 ABAQUS軟件中混凝土的基本參數(shù)Table 1 Values of basic parameters of concrete in ABAQUS software
(1)
式(1)中的參數(shù)如表2所示,損傷變量采用Ding等[11]提出的基于彈性模量損傷的計算值,取受壓剛度復(fù)原因子Wc=0.8,受拉剛度復(fù)原因子Wt=0.2。鋼管和加勁肋采用Ding等[11]提出的ABAQUS中參數(shù)表示的混合強化模型,以反映鋼材的屈服面及包辛格效應(yīng)。模型的6個參數(shù)如表3所示。
表2 ABAQUS軟件中混凝土的骨架曲線參數(shù)Table 2 Parameters of concrete skeleton curve in ABAQUS software
表3 ABAQUS有限元軟件中鋼材相關(guān)參數(shù)Table 3 Relevant parameters for steel in ABAQUS
1.2.2 界面模擬及網(wǎng)格劃分
有限元模型的界面設(shè)置為:①加勁肋與鋼管合并,合并后加勁肋內(nèi)置于核心混凝土中;②鋼管與核心混凝土設(shè)置庫倫摩擦型接觸,包括切線方向的黏結(jié)滑移與法線方向的硬接觸,切線方向的接觸列式為罰函數(shù),摩擦系數(shù)取0.5;③蓋板與柱頂綁定。單元及網(wǎng)格劃分如表4所示,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端部設(shè)肋有限元模型Fig.2 FE model with stiffeners at the end
表4 單元類型與網(wǎng)格劃分技術(shù)Table 4 Unit type and meshing technology
1.2.3 加載方式與邊界條件
采用與試驗一致的邊界條件:擬靜力試驗中試件底部嵌固在剛性混凝土底座上,故模型在X、Y、Z方向的位移和轉(zhuǎn)角均設(shè)置為0。加載方式與試驗相同,共設(shè)置兩個分析步,分析步類型均為靜力通用,包括:①將恒定軸壓力以壓強(軸壓力/蓋板面積)的形式施加在柱頂蓋板上,施加時間為1 s,并傳遞到第2個分析步;②對柱頂施加水平往復(fù)位移,位移加載制度同文獻[6],邊界條件和加載方式如圖3所示。
圖3 邊界條件與加載方式Fig.3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loading modes
圖4對比了有限元荷載-位移滯回曲線、荷載-位移骨架曲線與試驗曲線,可見:有限元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略飽滿,這是由于在混凝土本構(gòu)關(guān)系中未考慮到混凝土的微小裂縫閉合。但峰值承載力接近,差異僅為7.8%、4.3%及2.3%,因此,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精度較高。
圖4 有限元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與試驗曲線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FE and test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sis curve and skeleton curve
基于上述有限元建模方法,進一步建立了30個足尺模型進行參數(shù)分析。模型的尺寸為B×D×t×L=500 mm×500 mm×4 mm×2 000 mm,截面含鋼率ρs=As/(As+Ac)均為0.05,As、Ac分別為鋼管、核心混凝土的面積。鋼管的屈服強度fy包括345、420 MPa,核心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包括40 MPa(fc=29.6 MPa)、80 MPa(fc=66.4 MPa),且加勁肋的屈服強度、厚度都與鋼管相同,b為加勁肋寬度,H為加勁肋高度,如果H=2 000 mm,則表示加勁肋通長布置。含肋率ρsv的計算式為ρsv=Asv/As,其中Asv為加勁肋的橫截面積。足尺模型的詳細參數(shù)如表5所示,圖5所示為典型的足尺有限元模型,鋼管、混凝土、加勁肋均采用實體單元(C3D8R),網(wǎng)格尺寸均為100 mm。
表5 足尺模型參數(shù)表Table 5 Full-scale model parameter table
圖5 足尺有限元模型Fig.5 Full-scale finit element model
加載制度按《建筑抗震試驗規(guī)程JGJ/T 101—2015》[12]設(shè)置2個分析步:①在柱頂施加恒定軸壓力,時間為1 s,并傳遞到分析步2;②進行水平往復(fù)加載,水平位移統(tǒng)一取為(1,2,3,4,5,6~10)×10 mm,時間為40 s,如圖6所示。
圖6 屈服后位移加載制度Fig.6 Displacement loading system after yielding
2.2.1 滯回性能
以CFT、1、2、3、4、9、10、11、12、15足尺模型為
例,典型軸壓比下9個模型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如圖7所示,可見:
(1)軸壓比n=0.2時,3個模型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都呈飽滿的梭形[圖7(a)]。圖7(d)的骨架曲線表明,相比較于無肋鋼管混凝土柱,含肋率ρsv=0.2及ρsv=0.4時,峰值荷載可分別提高17%、31%,彈性剛度(第1圈的荷載/位移,kN/mm)可分別提高16.7%、26.8%。但由于骨架曲線都沒有明顯下降段,破壞位移與破壞位移角均為100 mm、1/20,超過了位移角限值1/50[13],故小軸壓比下(n=0.2)可不設(shè)置加勁肋。
(2)軸壓比n=0.5時,由于較大的軸壓力作用,無肋鋼管混凝土柱(CFT-4)在位移達到30 mm時滯回曲線發(fā)生畸變,承載力瞬間下降,直至最后壓壞[圖7(b)]。含肋率ρsv=0.2(CFT-9)及0.4(CFT-10)的柱,由于設(shè)置了加勁肋,延緩了鋼管屈曲,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呈梭形。圖7(e)骨架曲線表明:相比較于無肋鋼管混凝土柱(CFT-4),含肋率ρsv=0.2(CFT-9)及0.4(CFT-10)的柱,峰值荷載分別提高了29%、54%,峰值位移無變化,彈性剛度(第1圈的荷載/位移,kN/mm)可分別提高23%、37.1%,破壞荷載分別提高了28.9%、49.7%,破壞位移分別提高了100%、166.7%,如圖7(e)骨架曲線所示。
(3)軸壓比n=0.8時,大軸壓力作用下無肋鋼管混凝土柱(CFT-11)在位移達到10 mm時發(fā)生脆性破壞,柱的承載力迅速下降[圖7(c)]。如圖7(f)骨架曲線所示,相比較于無肋鋼管混凝土柱,含肋率ρsv=0.2(CFT-12)及0.4(CFT-15)的柱,峰值荷載分別提高了51.7%、145.5%,峰值位移分別提高了100%,彈性剛度(第1圈的荷載/位移,kN/mm)可分別提高46.9%、86.9%,破壞荷載分別提高了51.7%、108.7%,破壞位移分別提高了100%、300%。
圖7 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Fig.7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sis curve and skeleton curve
2.2.2 塑性耗能
由2.2.1節(jié)可知:小軸壓比(n=0.2)下,鋼管混凝土柱可不設(shè)置加勁肋?;诖?,分析中軸壓比(n=0.5)與大軸壓比(n=0.8)作用下,不同含肋率對柱的塑性耗能機制的影響。總塑性耗能值包括鋼管、混凝土、加勁肋三者的塑性耗能值之和,都取峰值荷載下降至85%時,即加載結(jié)束時刻。軸壓比為0.5時含肋率為0、0.2、0.4的加載結(jié)束時刻分別為13、25、33 s,軸壓比為0.8時含肋率為0、0.2、0.4的加載結(jié)束時刻分別為7、9、17 s。圖8、圖9分別給出了軸壓比n為0.5、0.8時,柱的塑性耗能-時間歷程曲線、塑性耗能值及塑性耗能占比。可知:
圖8 n=0.5不同含肋率下塑性耗能時程曲線Fig.8 Plastic energy consumption time history curve with different stiffeners ratio at n=0.5
圖9 n=0.8不同含肋率下塑性耗能時程曲線Fig.9 Plastic energy consumption time history curve with different stiffeners ratio at n=0.8
(1)n=0.5時,當含肋率ρsv越高,柱的延性提高,加載時間由13 s增加至25 s和34 s,總塑性耗能值明顯增大,而核心混凝土的塑性耗能占比逐漸減小,由59%下降到37.6%、24.8%,不易被壓碎,而鋼管和加勁肋作為延性材料,承擔了更多的塑性耗能,使得柱的延性得到了改善。
(2)n=0.8時,含肋率ρsv=0、0.2時,較大的軸壓力使得鋼管瞬間被壓垮,兩者均發(fā)生脆性破壞。相比較于前兩種,含肋率ρsv=0.4的柱,延性更好,加載時間由7、9 s增加到17 s,總塑性耗能值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混凝土的塑性耗能占比由68%減小為64.32%、52.90%,鋼管和加勁肋的塑性耗能占比相應(yīng)增大,使得柱的延性提高。
本節(jié)分析n=0.5、含肋率ρsv=0.2時,肋高H為250、500、1 000、1 500、2 000 mm及n=0.8,含肋率ρsv=0.4時,肋高H為1 000、1 500、2 000 mm柱的荷載-位移滯回性能。8個足尺模型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對比如圖10所示,可知:
(1)n=0.5時,各模型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飽滿[圖10(a)]。圖10(c)骨架曲線表明:試件肋高H由250 mm增大到500 mm時,試件的峰值荷載提高了8%,峰值位移與破壞位移無變化。肋高H由250 mm增大為1 000 mm時,峰值荷載提高了19%,峰值位移無變化,破壞位移由40 mm增大為60 mm,柱的延性與承載力有所提高。肋高H=1 000、1 500、2 000 mm的3條滯回曲線幾乎重合,表明當肋高增大至1 000 mm后,加勁肋高度對柱的抗震性能影響較小。
(2)n=0.8時,肋高H=1 000 mm時,水平位移達到了20 mm后,柱發(fā)生了脆性破壞,滯回曲線發(fā)生了嚴重畸變,當H增大至1 500、2 000 mm時,柱的滯回曲線略飽滿[圖10(b)]。圖10(d)骨架曲線表明,相比于肋高H=1 000 mm時,肋高H為1 500 mm的峰值荷載提高了9.8%,峰值位移無變化,破壞位移提高了100%,肋高H再由1 500 mm增大到2 000 mm時,兩條滯回曲線幾乎重合,故不需增大。
圖10 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Fig.10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sis curve and skeleton curve
3.1.1 合理含肋率ρsv
為確定柱的合理含肋率,選取材料的強度匹配包括Q345+C40與Q420+C80,此時加勁肋通長布置。以Q345+C40為例,圖11所示為不同的n和含肋率ρsv的破壞位移角與極限承載力,可知:
圖11 不同含肋率ρsv對位移角與極限承載力的影響Fig.11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iffeners ratio ρsv on displacement angle and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1)當柱的破壞位移角達到極限位移角1/50[13]時,相應(yīng)的含肋率ρsv為合理含肋率,即n為0.2、0.5、0.8時,合理ρsv分別為0、0.2、0.4。
(2)當n=0.2時,增大含肋率ρsv對柱的極限承載力有一定提高,而n為0.5、0.8時,增大ρsv能有效提高柱的極限承載力。表6所示為2種強度匹配不同軸壓比下的合理含肋率。
表6 2種強度匹配不同軸壓比下的合理含肋率Table 6 Reasonable stiffener ratio under two different strength matching different n
3.1.2 合理的肋高H
圖12所示為Q345+C40和Q420+C80兩種強度匹配,n為0.5、0.8及合理含肋率時的肋高H對極限承載力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
圖12 兩種強度匹配下的極限承載力與肋高Fig.12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H under two intensity matching
(1)n=0.5時,當肋高H達到1 000 mm后,即使肋高H進一步增大,兩種強度匹配的極限承載力增大不明顯,故合理肋高H=1 000 mm。
(2)同理,n=0.8時,合理的加勁肋高H為1 500 mm。
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滯回曲線達到峰值荷載后,此時柱端出現(xiàn)塑性鉸,之后水平荷載逐漸減小。由于柱在結(jié)構(gòu)受力中主要承受壓力,因此以鋼管的縱向受壓應(yīng)變ε為基準,列出了30個模型的鋼管縱向受壓變ε與鋼管的屈服應(yīng)變εy的比值如圖13所示,可知比值在4附近波動,因此定義當鋼管的縱向受壓應(yīng)變ε達到其屈服應(yīng)變的4倍時,柱底部出現(xiàn)塑性鉸。
圖13 鋼管在峰值荷載作用下縱向受壓應(yīng)變與屈服應(yīng)變的比值Fig.13 Ratio of longitudinal compressive strain to yield strain of steel pipe under peak load
加載完成后,塑性鉸的長度定義為鋼管的縱向受壓應(yīng)變大于其4倍屈服應(yīng)變的區(qū)域高度,圖14分別給出了n=0.5、n=0.8下不同含肋率的塑性鉸長度,強度匹配為Q345+C40??芍悍戒摴芑炷林诩虞d結(jié)束后其塑性鉸長度隨含肋率的增大而減小,說明端部設(shè)肋可以有效減小塑性鉸的長度,延緩柱的破壞。
圖14 不同含肋率下的塑性鉸長度Fig.14 Plastic hinge length under different stiffeners ratio
根據(jù)30個足尺模型得到的塑性鉸長度數(shù)據(jù),提出塑性鉸長度計算公式,即
Lp=μL
=[1.36n-(1.30n+0.10)ρsv-0.03]L
(2)
式(2)中:n為與軸壓比;ρsv為含肋率;μ為與n、ρsv相關(guān)的系數(shù)。式(2)表明了塑性鉸長度隨軸壓比的增大而增大,隨含肋率的增大而減小。圖15中對比了按式(2)計算的μ與有限元得出的μ,兩者比值的平均值為1.043,離散系數(shù)為0.037,可見式(2)的計算精度較高(若軸壓比n與含肋率ρsv都為0,則Lp=0)。
圖15 式(2)計算塑性鉸長度與有限元結(jié)果對比Fig.15 Comparison of plastic hinge length between formula (2) and finit element results
采用ABAQUS軟件對擬靜力荷載作用下端部設(shè)肋方鋼管混凝土柱建立了三維實體有限元模型進行參數(shù)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
(1)有限元所得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與荷載-位移骨架曲線與擬靜力試驗結(jié)果吻合良好,表明有限元模型能準確地模擬端部設(shè)肋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滯回性能。
(2)在小軸壓比作用下(n=0.2),柱的延性較好,故柱端部不需設(shè)置加勁肋。中軸壓比(n=0.5)、大軸壓比(n=0.8)作用下,隨著含肋率的增大,柱的承載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有顯著提高。
(3)根據(jù)30個足尺模型的參數(shù)分析結(jié)果,針對鋼管與核心混凝土之間的2種強度匹配模式,提出了合理含肋率和合理加勁肋高等抗震構(gòu)造措施。
(4)當鋼管的縱向受壓應(yīng)變達到其屈服應(yīng)變的4倍時,可判定柱端出現(xiàn)塑性鉸,柱端設(shè)置加勁肋可有效減小塑性鉸長度,并提出了考慮軸壓比、含肋率2個因素的塑性鉸長度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