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嘉宜
摘要:一名初三女生因新學期考試成績的大幅下降而深受打擊,同時還產(chǎn)生了各種適應不良,一度產(chǎn)生悲觀的想法和出現(xiàn)輕生行為的心理危機事件。針對學生的情況,心理教師及時介入進行危機干預,后續(xù)通過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冥想、雕塑)、沙盤、投射、CBT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輔導技術(shù),幫助學生調(diào)整認知偏差,改變家庭系統(tǒng)的情感表達模式,并圍繞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協(xié)助其整合內(nèi)外部資源,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樹立生活、學習、交友的信心,經(jīng)過輔導改善效果明顯。在此基礎上,心理老師對學生校園心理危機防治提出四點建議。
關(guān)鍵詞:心理危機;危機干預;家庭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3-55-04
某天中午放學后,初三某班女生小芳(化名),趁著班上的同學都去了食堂用餐時,獨自爬到窗臺邊沿上坐著,雙腿懸空,一個人望著外面的風景發(fā)呆。不一會兒,小芳被人發(fā)現(xiàn)了,通知學校保安。學校立即啟動危機干預方案。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的勸導下,小芳爬返回教室。經(jīng)短暫安撫使其穩(wěn)定情緒后,心理教師將小芳帶至學校心理咨詢室進行干預和輔導,學校、班主任則通知小芳家長到學校進行溝通,商量下一步事宜。
一、個案概況
(一)基本資料
小芳一家三口,家庭完整。她三年都在我校就讀,學習成績一直處于班上中上水平。身體健康,未患有過嚴重疾病。體型微胖,動作遲緩,性格內(nèi)向敏感。要好朋友不多,常獨來獨往,平時表現(xiàn)并不自信。據(jù)班主任反映,小芳最近并沒有與他人發(fā)生明顯沖突矛盾,小芳曾向班主任和同學反映過新學期學習進度快,學習壓力大。上初三后的第一次考試,成績的大幅下降對其打擊很大,自我評價低,萎靡不振,感覺看不到希望,很不想上學。為了使她成績提上來,父母花了很多錢請培輔導老師補課,她上課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常常發(fā)呆看向窗外。
(二)家庭成長背景
小芳從小家教甚嚴。爸爸工作較忙,每天往返香港深圳兩地,陪伴女兒時間較少,但仍堅持每天開車接送女兒上下學。媽媽是在家做網(wǎng)店生意的,故與女兒相處時間較多,但媽媽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有時會打罵掌摑女兒:一次媽媽得知小芳在輔導班上偷偷玩手機,趕到輔導班上扇了小芳一耳光;另一次班主任反映小芳在學校的公共洗手臺處與班上男生玩水打鬧,媽媽來到學校后什么都沒說,在辦公室當著許多老師的面,扇了小芳一耳光,并警告那個與小芳打鬧的男生離小芳遠一些。媽媽認為孩子還小,需要懲罰才記得住教訓,否則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對于孩子的學習,其父母都有較高期望,為女兒報了英語數(shù)學等多科課外輔導班。相比媽媽,小芳與爸爸的關(guān)系要好一些。
二、個案分析
(一)個人方面
學習適應不良是造成小芳此次危機事件的主要原因。上初三后由于學習任務多、難度大、進度快,小芳學習壓力隨之劇增,自身應對方式單一,學習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認知上存在著明顯偏差,如認為學習成績不好自己的一切都完了;社會支持系統(tǒng)匱乏是造成小芳此次危機事件的次要原因,小芳找不到可以求助的對象。
初三上課學習加之多科的課外輔導班占據(jù)了小芳絕大多數(shù)時間,她少有喘息的時間,在家里不僅得不到父母的關(guān)心,反而還被父母對成績的高焦慮進一步影響。處于青春期的小芳產(chǎn)生強烈的與人交往的愿望,但因缺乏有效的交友技巧和媽媽對其異性交往的強烈阻撓,使其在學校缺少好友傾訴,又不敢向老師請教,消極情緒沒有合適的途徑宣泄。小芳倍感孤獨,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從而產(chǎn)生自己“可有可無”的悲觀念頭。
(二)家庭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小芳期待著父母能以朋友的姿態(tài)對待她、尊重她,以開放的教育方式進行交流溝通,尤其是遇到困難挫折時,她更是希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有效的社會經(jīng)驗和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而不是單一的打罵責備批評,更不是事無巨細的約束,限制其青春期正常交友的心理需求。小芳這么大,父母從未讓她獨自一人或與其他同學出去玩過。父母的教育沒有跟上小芳成長變化的腳步。專制、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小芳產(chǎn)生抵觸、不理解和失望的情感。另一方面,父母不考慮小芳的實際情況,提出過高的學習期望,造成小芳思想包袱重,壓力大,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受損,從而產(chǎn)生自卑,性格壓抑,極端想法和沖動行為。
(三)學校方面
小芳性格內(nèi)向,較少參與集體活動。尤其是聽說了辦公室發(fā)生的事情后,同學們都知道小芳有個厲害的媽媽,紛紛與小芳保持距離,小芳在班上很難得到同學的支持和信任,在班上更覺得被冷落。另一方面,小芳的學習挫敗情緒沒有得到老師的注意和關(guān)心,班主任還未能識別出小芳的危機求助信號,如常常發(fā)呆,興趣、希望感的減退,悲觀厭世等。
(四)分析總結(jié)與干預思路
根據(jù)病與非病的三原則,小芳的知情意是統(tǒng)一的,有自知力,無邏輯思維混亂等情況,可以排除精神病。初步判斷小芳為嚴重心理問題,加上小芳伴有自殺行為的傾向,需立即進行危機干預,干預的目標是穩(wěn)定小芳的情緒,降低自殺的風險。
針對小芳的情況,后續(xù)輔導目標是協(xié)助小芳整合內(nèi)外部資源,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樹立生活、學習、交友的信心。整個輔導過程綜合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冥想、雕塑)、沙盤、投射、CBT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輔導技術(shù)。
三、輔導干預過程
(一)冥想點亮生命 覺醒內(nèi)在能量
在輔導的初始階段,小芳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蜷縮在沙發(fā)上,不敢看我,一直保持著沉默。有些問題問了四五遍才回答,甚至拒絕回答某些問題。小芳說話聲音很小,當我湊前傾聽時,小芳會本能地后縮,表現(xiàn)出很強的阻抗,不利于輔導信任關(guān)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心理輔導的開展。
為消除小芳的不安情緒,我運用薩提亞的冥想技術(shù),幫助小芳激活開放負責情感的右半球,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自身的呼吸、感覺上,使其逐漸放松焦慮緊張的情緒。接著通過言語的暗示,不斷肯定強化小芳進入初中后的努力與付出(之前從班主任處獲得的資料),在冥想中找到內(nèi)在成長的能量,提高自尊感,接納現(xiàn)在的自己。然后再通過積極的知覺暗示,幫她打開感官通道,挖掘自身的資源去應對遇到的困境,并相信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周遭。
(二)沙盤打開心扉 揭開危機面紗
冥想結(jié)束后,小芳緊繃的肌體、復雜的表情、不安的情緒都得到了放松,此時的她精神狀態(tài)還不錯。小芳是第一次來咨詢室,很好奇咨詢室的各種擺件,于是,我邀請她到沙盤區(qū),告訴她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物件,在沙盤上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很高興地選擇沙具物件,整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以及后來的交談都進行得很順利。
小芳給她的沙盤作品命名為“一只沒有翅膀的小鳥”。在父母的管教下,自己這不能干,那不能去,加上學習壓力那么大,也沒有朋友跟自己玩,感覺孤獨和無助,感覺很辛苦。特別是教室剛裝了防盜網(wǎng),自己就更像困在籠子里的小鳥,于是就爬到窗戶外面。沙盤里最中間打電話的灰頭發(fā)女生,就是小芳自己,左右兩邊是她最好的朋友,后邊兩排是她的小伙伴們,小芳很想有一個自己的手機,周末可以跟她們聯(lián)系,很希望自己能與班上的同學建立起友好的親密關(guān)系。
灰頭發(fā)女生的對面就是小芳的“爸爸媽媽”,對她既嚴格,又嚴厲。爸爸媽媽的后面是三個具有“黑暗”屬性的人物沙具,在小芳心中分別象征“不能有自己手機”“不能獨自出去玩”和“禁止跟男生玩耍”。小芳指出那個吊著的耶穌沙具就是自己,當時坐在窗外的自己,就像飛不起來的小鳥那樣,如果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時,就會像最后面的“火箭炮彈”沙具那樣爆炸,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我問小芳,如果可以你希望將“爸爸媽媽”這兩個沙具放在哪里呢?你希望這個沙盤里是個什么樣子?小芳將“爸爸媽媽”放在了灰頭發(fā)女生的背后,小芳表示希望爸爸媽媽理解、關(guān)心和支持她,不要再像管小孩子那樣管著自己,同時,小芳也把“黑暗”屬性的人物沙具、耶穌和火箭炮彈都拿走了,找了個神秘盒子放在面前,她表示不喜歡現(xiàn)在的日子,希望有個愿望盒子,能變出她想要的場景,就是能有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媽媽愛著她和老師能關(guān)心她。
(三)投射觸動回憶 成長需要空間
第二天,我邀約了小芳的爸媽來到咨詢室進行家庭輔導,協(xié)助改變家庭內(nèi)在系統(tǒng)的情感表達模式。首先,向家長了解到小芳接回家后情緒比較穩(wěn)定,對于小芳的危機事件深表同情和關(guān)心,也肯定家長對于小芳的關(guān)愛。接著,我將小芳創(chuàng)造的沙盤世界重現(xiàn)在家長面前,同時將小芳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每個沙具的獨特解釋、沙盤調(diào)整后的變化以及我的理解與分析與家長詳細交流。然后,我運用薩提亞的雕塑技術(shù),讓媽媽扮演小芳的角色,爸爸扮演媽媽的角色,重現(xiàn)了小芳在辦公室被媽媽掌摑的情形,幫助小芳的爸媽換位思考,體恤小芳,加深自身對小芳的理解。家長這時才意識到平時的管教對小芳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與影響,深感自責。
隨后我運用投射技術(shù)展示了兩張圖片:一張是兩棵大樹挨得很近,兩棵樹的中間夾著一棵小樹苗,小樹苗照不到陽光;另一張圖片是兩棵大樹和小樹苗相互間保持一定距離,小樹苗可以照到陽光。我問小芳的爸媽:“如果這兩棵大樹代表的是你們夫妻倆,小樹苗是小芳。現(xiàn)在小芳已經(jīng)初三了,你們覺得這兩張圖里,哪一個狀態(tài)更有利于小芳成長,為什么呢?”小芳爸媽都說第二張圖里的小樹苗能生長更好。我接著引導和鋪墊:“小芳就像這棵樹苗一樣,她需要陽光雨露才能生長,她需要家庭里肯定的情感表達方式,還有對同伴交往的需要,她要的不是手機,更多的是他人的接納、認同和陪伴,需要的是家庭里、班集體里的歸屬感。小芳小的時候,你們跟她的相處可以是第一張圖的情形,對她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免受傷害。但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大了,她的成長需要更大的空間,我第一次聽說這么大的孩子,還從未獨自與同學外出去玩,你們有什么苦衷嗎?”
聽到這里,小芳的爸爸忍不住全盤托出這個家庭的心?。ㄐ》甲约阂膊恢溃骸霸谛》純蓺q的時候,媽媽獨自一人在家照看著小芳和鄰居家的小孩,她把兩個小孩照顧好睡著午覺后,下樓去買東西了,想著可以很快回來,就沒鎖門?;氐郊液蟀l(fā)現(xiàn)兩個小孩都不見了,我們特別著急,各處找,同時也報了警,晚上快10點多的時候,兩個小孩突然間出現(xiàn)在家門口。我們感謝老天,心想以后決不能讓小芳受傷害。直到小芳在校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我們不僅沒能保護好她,還變相害了她?!毙》及謰寖?nèi)心的擔憂說開了,家庭的心結(jié)也就打開了,小芳需要成長,小芳的家庭也同樣需要成長和改變。
(四)家校中找到歸屬 折線中繪出希望
對小芳的家庭進行輔導后,我和小芳約定每周在咨詢室進行一次交流。小芳每次都帶著新的變化來到咨詢室。在第二次輔導中,小芳說爸媽與她商量了關(guān)于補習的事情,適當減輕了小芳的壓力,盡管周末的輔導班要繼續(xù)上,但是科目減少了,且上的科目都是自己最需要上的,她有些時間能跟小伙伴一同外出逛街玩樂。在第三次輔導中,小芳開心地說,每天自己回到家后,爸媽都會做自己喜歡吃的飯菜,陪自己聊天,說一些學習生活上的煩心事,爸媽還給了一些錢,讓自己買些好吃的東西回班上與老師、同學們的分享。在班上,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關(guān)心我,輔導我學習,感覺自己就是班上的一員,這種歸屬感特別幸福。在第四次輔導中,我運用成長曲線繪圖技術(shù),協(xié)助小芳分別找到自己過去成長中三個“最黑暗”的人生時刻(一次籃球比賽失利而難過;第一次回老家人生地不熟,感到孤獨;初三考試考砸,失去希望)和三個“最高光”的人生時刻(帶領(lǐng)班級奪得籃球比賽勝利;數(shù)學從不及格到及格,再提高到80分;體育自選項目接近滿分),著重引導小芳回憶每次成功的體驗以及去總結(jié)每一次自己是如何從低谷走向高峰的經(jīng)驗,察覺自己身邊的資源,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然后再運用CBT認知療法,進一步糾正小芳“我是個一事無成的人”“自己一樣不行,則樣樣不行”等過往的認知偏差,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同時還讓小芳在自己未來的曲線中,找到自己奮斗的目標、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希望,共同制定具體的學習和活動計劃。在第五次輔導中,與小芳一起探討與同學建立良好關(guān)系的方法與技巧,并對她進行行為方面的指導,她表示愿意嘗試在節(jié)日里將自己過往習得的音樂才藝,在班會上進行展示,讓更多的同學認識和了解她。
四、輔導效果及危機干預建議
隨著輔導的一次次推進,小芳的心理問題逐漸減輕,輔導周期逐漸拉長,而輔導關(guān)系一直持續(xù)到小芳初中畢業(yè),小芳各種適應都還不錯,她對自己的生活也很滿意。期間她還向同學們普及了心理咨詢的重要性,當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狀態(tài)不對勁的時候,她也會推薦同學尋找心理教師幫助。最后,小芳如愿考上了一所不錯的高中。
本次危機干預總體還算順利,結(jié)合此次成功的經(jīng)驗,對校園心理危機防治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建立完善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制度,在收到學生危機信號時,學校迅速啟動級別最高的行動預案,各部門和相關(guān)人員迅速到崗到位,對危機當事人進行緊急勸導和心理援助,避免進一步的惡性事件發(fā)生。值得反思和注意的是要加強校園安全防護設施的建設,正因為安裝工人在教室防盜網(wǎng)安裝好后疏忽上鎖,小芳才有機會爬到窗外邊。
第二,在輔導之初小芳表現(xiàn)出來的阻抗(沉默)不利于信任關(guān)系的建立,因此,不能使用常規(guī)的輔導策略,心理輔導老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利用冥想和放松技術(shù),幫助當事人降低緊張焦慮的情緒和減少相應的戒備心理,同時還要尋找輔導的“突破口”,如察覺到小芳的視線停留在沙盤沙具上。
第三,沒有一種心理咨詢技術(shù)可以貫穿整個輔導的始末和各階段,心理輔導老師需要根據(jù)當事人的情況、所處的階段和能接受的程度,靈活選取、綜合運用各心理流派的輔導技術(shù),對當事人進行幫助。
第四,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小芳家庭問題的癥結(jié)正是這個隱藏多年的小芳走失的懊悔往事,自責和后悔讓這個家庭產(chǎn)生了病態(tài)的愛——要保護好小芳,替小芳掃除成長道路上的阻礙,不讓小芳受到任何傷害和委屈。這份沉甸甸的“愛”不僅沒能讓小芳過得更輕松更幸福,反而是更沉重更壓抑,限制了小芳成長的空間和方向。因此,危機干預的對象除了當事人,其實還應當包括當事人的家庭,危機干預有兩個重要著力點,一個是當事人的內(nèi)在認知系統(tǒng)和信念系統(tǒng),另一個則是當事人的家庭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社會支持網(wǎng)絡。
參考文獻
[1]薩提亞.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 [M].第2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
[2]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浙江省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指導手冊[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4.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