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丹 李靜
【摘要】《墻盤》銘文堪稱西周金文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其銘文文字較多,記載內容涵蓋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從書法角度講該銘文在筆法、結構、章法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鮮明特征,對后世書風影響深遠。本文著眼于《墻盤》銘文的書法藝術價值,重點探討該銘文的釋文、筆畫、結字、章法等。結合前人的書學研究,可將其特征總結為筆畫凝練,線條婉轉,結字修長,結構均衡,有行有列,布白適中,疏密得當,氣息純凈,典雅雍容,內含靈變。此外該銘文在成行成列的布局章法下存在明顯的文字重心起伏與搖曳,可以看做金文章法由錯落到整齊過渡的代表,承載著西周時期金文書法的時代特點及當時正統書風的審美取向,是當代書法學習與書法教育的重要范本。
【關鍵詞】墻盤;釋文;結字;章法
【中圖分類號】J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3-127-04
【本文著錄格式】 尚丹,李靜.墻盤銘文的書法藝術價值淺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2,02(03):127-129,148.
前言
《墻盤》,又稱《史墻盤》,是西周恭王時期史官墻所作禮器,1977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盤重12.5公斤,底徑 35.7 厘米,口徑 47.3厘米,高 16.2厘米,腹深8.6厘米,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館[1]。該盤造型優(yōu)雅,圓形淺腹,窄沿方唇,雙附耳高出盤口,圈足沿下折,紋飾精美,腹飾垂冠,分尾鳥紋,圈足飾變形獸體紋,均以云雷紋襯底,外底有斜方格陽線[2]。
該盤腹部有銘文18行,共計284字,分上下兩段,前段稱頌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時王恭王的重要功業(yè);后段記載武王克殷后周室歷任史官的家史[3],概括了西周前期百余年的詳實歷史,也因此具有“青銅史書”之美譽,文章涉及西周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是《詩經》《尚書》等相關史料的佐證。從文學角度看,該篇行文以四言為主,結構嚴謹,層次井然,文辭典雅,用字凝練,韻文與散文互見,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駢體風格文章。同時,該銘文又是西周金文書法的典型代表,總體上結構均衡,氣息純靜,文字的美感和結構的搭建秩序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其藝術風貌,可以代表西周金文鼎盛時期藝術審美理想的時代特色與最高追求。因此深入討論《墻盤》銘文有助深入探索《墻盤》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在探索西周前期歷史文化,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升文學鑒賞與藝術鑒賞水準等方面意義深遠。本文主要著眼于《墻盤》銘文的書法藝術價值,探討其書法藝術特征及后世影響。
一、釋文
二、書法藝術特征淺析
《墻盤》一經出土就備受矚目,成為國內外金石學家、書法篆刻家關注的焦點。此盤雖成器于西周中段前期,但是銘文整體風貌端莊雅致、齊整秀麗,堪稱西周金文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1],可謂集西周金文書法之大成。其銘文在筆法、結構、章法上都表現出明顯的規(guī)范程式[6],且特點鮮明;該銘文線條遒勁,結體端莊,開秦篆之先河,章法特點影響后世漢隸之整體樣貌,對后世書風影響深遠,甚至在章法布局等方面與后世在諸多書學理論想合,是諸多青銅器銘文中極為重要的學習范本之一。
(一)筆畫特點
《墻盤》銘文點畫規(guī)范,用筆流暢、凝練,基本筆畫大致分為小篆的直畫、曲畫(類似小篆)、各具形態(tài)的點畫(圓點、平點、直點、斜點)[2],其筆畫類型屬靜態(tài)工穩(wěn)型。
其點畫含蓄圓滿,堅實靈動,具備沉著活脫,凝重靈動的“點”畫要義,是衛(wèi)夫人《筆陣圖》中“點似高山之墜石”理論[7]的書學先行實踐;直畫圓潤勁健,婉轉自然,其用筆與小篆、玉箸篆如出一轍,具有“藏頭護尾,力在其中”的藝術美感,但是其直畫又不同于鐵線篆《嶧山刻石》的橫平豎直,行筆中存在上下俯仰,左右搖曳;其曲畫行筆“藏鋒內轉”最能表現篆書書法“婉而通”的藝術特點。運筆流暢,氣息貫通,線質婉而愈靜,于婀娜中見遒練,圓潤中見柔媚。單字結構扁而長,存在明顯的左右對稱關系和上密下疏的結字趨勢,且結構舒朗勻稱,用筆寓方于圓,裹鋒行筆,基本跳出了商代文字的象形化特點,為后世秦篆的出現提供了藝術取向上的早期嘗試,其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書法審美取向的變化。
(二)結字特點
從結字特點上看,《墻盤》銘文與商代晚期及西周早期金文奇拙恣肆的特點大不相同,該銘文結字扁長,大小均衡,筆畫粗細基本一致,而且早期金文的波碟、肥筆與尖筆等特色筆畫不在該盤出現,文字結構上總體表現出平穩(wěn)端莊卻內含靈變的藝術氣息。仔細區(qū)分其字體結構,大體可以分為獨體字、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和全包圍結構。其中獨體字因勢就形,利用點畫分布的疏密、向背、開合、正斜表現出文字的形態(tài)變化,有的正襟危坐端莊嚴肅,有的欹側多姿饒有趣味;左右結構與上下結構的字充分利用揖讓、穿插、顧盼等藝術手法,表現文字構件之間的位置關系,解決筆畫搭建上的矛盾關系,營造出相隨相從,迎承揖讓,左右顧盼、峰回路轉的文字態(tài)勢;包圍結構的字則是根據被包圍部分的筆畫結構形態(tài),以及章法上與周圍承上啟下、左顧右盼的空間關系來隨勢造型??偠灾?,該銘文整體上營造了平穩(wěn)端莊的文字秩序,但這種平穩(wěn)端莊不同于秦小篆的肅穆森嚴,充斥著廟堂氣息?!秹ΡP》銘文文字的端莊夾有因勢就形的變化,其變化方式靈活,有點畫的疏密、向背、開合、正斜,文字構件的揖讓、穿插、顧盼、承接。這種平穩(wěn)中見險絕,端莊里見靈動的藝術特點正是金文書法向秦篆的演變過渡,具有承上啟下的里程碑意義。
(三)章法布局
西周中晚期,禮儀制度逐步確立,整齊規(guī)范的審美文化開始興起,統治階級著力營造典范,于是出現了以《墻盤》為代表的金文秩序,其整體章法,縱成行、橫成列,且字距小于列距,行氣凝練,疏闊清朗,布白適中,疏密恰當。表現出規(guī)范標準的秩序之美。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該銘文單字結構修長,線條粗細均勻,婉轉流暢與其章法相得益彰,形成和諧統一典雅端莊的整體風格[8]。與唐人徐浩在《論書》中提到“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 ,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整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的楷書章法闡述不謀而和,說明該銘文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表現出書法審美取向的先進性與超前性。
但是結合由錯落到整齊的金文章法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墻盤》有行有列的規(guī)整章法存在微妙含蓄的藝術動態(tài)。其銘文仍然遺留了早期金文的錯落感,在成行成列的章法中暗藏豎列的左右搖曳、橫行的上下參差。橫行中各個文字并不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文字重心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波瀾起伏[8];豎列文字也存在文字重心的左右搖晃,但是擺幅略小于橫行。
這種文字重心的搖曳,配合文字大小錯落與結構參差,順理成章的制造了肅穆靈動卻不放肆的藝術姿態(tài),其哲學思想也正好與后來儒家的中庸美學相合[9],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對比其他橫行豎列的金文銘,不難發(fā)現,《墻盤》銘文勢方而體圓,字緊而行松,既增強了通篇的緊密,又制造了章法的節(jié)奏,視覺上增強了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空間感[7]。這種章法,也開了后世漢隸之先河。該銘文最后一列,更大程度的增強動勢,加密字距。后世橫成行豎成列的正書作品,配以行草落款,將通篇貫通的章法思想也正是源于對《墻盤》銘文此特點的思考。
三、總結討論
(一)《墻盤》內容
概括的講《墻盤》是在西周中晚期,禮樂制度逐步確立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青銅器,其銘文兼具文學性與歷史性。共計2段,行文284字,結構嚴謹,層次井然,文辭典雅,用字凝練,韻文與散文互見,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駢體風格文章。上段贊頌西周六世先王及時王恭王的重要史績,下段記載武王克殷后周室歷任使官的家世五代之事[3]。概括了西周前期一百余年的詳實歷史,涉及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對舊史既可相互印證[4],又可補苴其不足,在研究當時治理方式等政治史學考證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二)書法特點
同時從書法角度講該銘文在由錯落到整齊的金文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它承載著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金文恣肆奇拙、不拘一格的藝術特點,又在禮樂制度的規(guī)范下開始向整飭工穩(wěn)型書風發(fā)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金文面貌。整體上營造了一種平穩(wěn)端莊的文字秩序,但這種平穩(wěn)端莊不同于秦小篆的肅穆森嚴,充斥著廟堂氣息?!秹ΡP》銘文文字的端莊夾有因勢就形的變化,其變化方式靈活,有點畫的疏密、向背、開合、正斜,文字構件的揖讓、穿插、顧盼、承接。這種平穩(wěn)中見險絕,端莊里見靈動的藝術特點正是金文書法向秦篆的演變過渡,具有承上啟下的里程碑意義。
《墻盤》銘文的筆畫沒有了早期金文的波碟、肥筆與尖筆,筆畫粗細趨于一致,具備凝重婀娜、婉轉勁健的靜態(tài)工穩(wěn)型筆畫特點,且結字扁而長,存在含蓄的對稱關系,同時表現出上緊下松的結字趨勢。這正是秦篆風貌形成的先行實踐,開拓了后世小篆筆畫上粗細一致,婉轉流暢,結構上上緊下松、左右對稱的基本格局。
從章法上看,《墻盤》銘文有行有列,字距小于行距,規(guī)矩端莊,又內含靈變,遺留著早期金文的錯落美,存在明顯的文字中心起伏晃動,同時字緊行松,勢方體圓,營造出和諧統一,肅穆靈動卻不放肆的整體風貌。通篇緊密和諧又有節(jié)奏,視覺上還表現出明顯的空間感。這種章法開后世漢隸之先河,影響深遠,并與后世書家“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 ,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整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的楷書章法闡述相合。值得一提的就是該銘文最后一列文字字距變密,增強動勢的章法特點,開啟了成行成列的正書作品搭配行草落款,貫通整篇的章法思想。
因此該銘文既端莊典雅、肅穆規(guī)范,又活潑自在、內含靈變,承載著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金文特點,又影響著后世篆書、隸書、楷書的整體風貌或章法布局,又因其文字字數較多,成為現世學習金文書法的范本,同時又是上追商代金文書法的極佳過渡,是當代書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銘文之一。
(三)臨摹學習
該銘文文字較之當代文字體系相對較遠,其認讀有相當難度,同時該文的辭藻,行文皆是時下不用或極少用到的,所以應在文字辨識,讀帖等方面需要多下功夫,掌握相應文字學知識,豐富學生文化涵養(yǎng)。從臨寫角度考慮,需要按照銘文原章法進行臨摹,從中學習古人銘文鑄刻布局之美學特征,與古為徒,心追手摹,在熟練掌握該銘文點畫、結字、章法特點后,融入當下審美意識與個人審美喜好,以臨促創(chuàng),讓筆墨上承歷史,下隨時代。甚至可以結合時代精神,引領時代。同時,由于該銘文的的鑄刻工藝,其筆墨性、書寫性表現不甚明晰,極難把握,需要臨寫者具備相應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想象空間,從銘文中體會用筆,用筆墨來表現銘文書法。筆者以為,《墻盤》銘文的臨寫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古文字學家書法作品缺少書法審美現象的出現,積極借鑒篆書書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成果,以篆書用筆為宗,圓筆為主,裹鋒行筆,起筆處或方或圓,堅毅果斷,收筆處自然出鋒,不可猶豫停頓[10],刻意回避紙筆特點,強追銘文之鑄刻特點,削弱書法作品的筆墨趣味與書寫性;但是在結字、章法等方面,臨寫時當實事求是,嚴肅謹慎,取法乎上,嚴格遵循金文文字的造字特點,體會其有行有列,重心跌宕搖晃的文字排布特點,以此為基礎,既可上溯商代金文,又可下承秦代小篆,對于提高書家綜合素養(yǎng)極有幫助;創(chuàng)作時可以賦予時代美學訴求,追求展廳效果,融入個人情緒,大膽創(chuàng)新,在掌握文字框架與造字原理后,放膽變形,合理排布,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特征與個人審美追求的書法作品。
參考文獻:
[1]倪文東.端莊秀麗的《墻盤》[J].江蘇教育,2019(61):31-32.
[2]劉顏濤.《墻盤》與《毛公鼎》解析(上)[J].書法,2017(10):142-149.
[3]馬斌.《墻盤銘》[J].江蘇教育,2017(69):31-31.
[4]徐中舒.西周墻盤銘文箋釋[J].考古學報,1978(2):139-148.
[5]晁福林.從史墻盤銘文看周人的治國理念[J].中國社會科學,2021(01):55-67+205.
[6]楊鎖強.《史墻盤》銘文書法的文化闡釋及其藝術特色[J].書法,2015(4):98-101.
[7]蔣勛.漢字書法之美——衛(wèi)夫人《筆陣圖》選講[J].書摘,2010(7):97-99.
[8]劉顏濤.《墻盤》與《毛公鼎》解析(中)[J].書法,2017(11):128-135.
[9]張國慶.論中和之美[J].文藝研究,1988(3):18-29.
[10]王肖丹.淺析《墻盤》銘文書法[J].美與時代(下),2017(10):83-84.
作者簡介:尚丹(1986-),女,甘肅慶陽市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李靜(1989-),女,甘肅慶陽市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