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強調素質教育,對小學體育教學方法和理念提出更高要求。小學體育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逐漸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體適能是人們身體健康情況的衡量標準,主要是人體機能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堂積極探索“體適能”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該模式的應用優(yōu)勢和價值,將體育訓練和教育有效融合,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雙減政策有效限制學校內作業(yè)量、校外培訓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時間開展運動活動。大多數學校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發(fā)展,為學生體育運動提供更多機會。教師要正確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運動環(huán)境,合理引入“體適能”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體育教學活動中。
1 雙減政策對體育課堂教學的影響
首先,更加凸顯出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傳統(tǒng)體育教學過程中,缺乏體育運動的高度重視,課程時間有限,通常被其他主要學科占用,或者在課堂上存在應付了事的心理,沒有充分發(fā)揮體育運動的重要價值。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大大減少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為體育培訓機構提供更多空間,同時該政策理念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主要教學目標,凸顯出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然后,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運動時間。雙減政策中要求學校教師布置課外作業(yè)時長在1h之內,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不能占用學生課余時間,為學生留出更多空閑時間和精力參與體育活動中。如,小學1-2年級沒有書面家庭作業(yè),3-6年級學生課外作業(yè)保持1h之內,學生能夠參與到跑步、羽毛球、跳繩等各項體育運動。
最后,增加體育社團活動,提高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雙減政策下,更多教師和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重要性,在校園組織社團活動,以體育運動為主,創(chuàng)建體育運動平臺,共同制定體育運動方案和計劃,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運動,幫助學生在運動中獲得樂趣,增強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另外,雙減政策理念下,教師增強體育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多元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學校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組建體育社團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 雙減背景下體育課堂“體適能”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體適能融入到小學體育課堂,需要教師堅持健康發(fā)展的教學理念,科學合理的評估學生個體狀況,更多注重學生的體能素質。教師在體育課堂開展之前詳細研究和分析各個學生的身體狀況,制定針對性教學模式,有效避免由于忽視學生個體狀況,采用統(tǒng)一訓練方式出現各種突發(fā)情況。同時,體適能教學模式應用中,便于教師針對學生開展相應的心肺、肌肉訓練,同時針對學生身體柔軟度、協(xié)調性等多個方面的訓練制定針對性教學模式,采用豐富多樣體育訓練模式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和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體能。另外,體適能進入到小學體育課堂,帶來新型教學方式,更新體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在健康生活的理念下,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在體育課堂,生活中具有良好的體能鍛煉習慣,在正確體育理念的引導下真正感受到體育魅力,充分展現出體適能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課堂的可行性。
3 雙減背景下體育課堂“體適能”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
3.1 體適能課程理論的教學
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堂中嘗試引入體適能教學模式,針對傳統(tǒng)理論課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理論課程教學部分合理規(guī)劃設計,主要將理論課學習和技能實踐課教學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為技術實踐課學習提供良好服務。例如:A小學體育教師在我們采用體適能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分析體適能課程理論教學程序,教師在籃球體育活動項目的教學過程中主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從課程初始學習內容引入,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重要優(yōu)勢和價值,在課前精心采集籃球賽相關經典視頻和圖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互相探討,分享自己對籃球比賽的觀點。教師采用視頻創(chuàng)造真實場景的方式,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多種籃球項目技能技巧,吸引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注意力,同時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促進學生在觀看比賽中,學習籃球相關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考和探討中,幫助學生在嘗試中發(fā)現自己的錯誤,在教師的指導下糾正措施,掌握正確理論知識內容。
3.2 體適能課程實踐的教學
(1)預備實踐。體適能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應用具有重要優(yōu)勢和價值,主要目的為了幫助學生具有強健的身體、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課堂實踐教學訓練中,向學生詳細講解關于體適能的各項內容,如訓練目的、內容和基礎運動方式,并且教師要結合課堂訓練內容,合理選擇相應的體育器材,全面分析和了解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承受能力等各個方面信息,同時在體適能訓練中需要明確相應注意事項、安全防護等工作,減少體適能訓練對學生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2)專業(yè)實踐。體適能訓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專業(yè)指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游戲教學方式,制定相對應項目,保證體育項目難度符合不同年級、體質的多元化運動需求。如,教師開展長跑體育活動中,有效結合直線跑、階段跑、快、慢跑等多種方式,提高體育運動的趣味性,減少運動難度。另外,教師有效融合體能和反應訓練,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加大體適能測評監(jiān)督。教師開展體適能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基礎體適能測試指標,加大對學生運動的監(jiān)督,保證學生體適能訓練的安全性和實效性,有效達到體適能教學目的。
4 雙減背景下體育課堂“體適能”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4.1 “體適能”教學模式的應用試驗
體適能教學方式運用實踐課堂開展中,隨機選擇某小學5年級兩個班級的全部學生開展教學對比試驗活動,主要采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式、體適能新型教學方式,開展18周教學時間,分析各個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開展中的實際成效。我們正式開展體育教學模式對比試驗之前,避免學生之間身體各個方面差距較大,并且為了保證該試驗開展的科學合理性,針對兩個班級學生分別進行相應的體質測試,同時開展差異性檢驗。我們結合檢驗結果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教學試驗開展之前的各項均值相差較小,在身高、肺活量、坐立體前屈等相關身體基礎狀況的指標上相比較對照班較差,綜合分析兩個班級學生身體基本狀況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我們結合表1數據分析,體育教學中無論應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還是采用體適能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基礎形態(tài)方面不會產生較大影響,但是體適能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肺活量、坐立體前屈具有顯著的影響,充分表明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適能教學方式能夠高效提升學生心肺能力、柔韌素質,呈現出積極影響。
我們詳細對比分析相關數據,如實驗班學生進行實驗之前和之后的各項身體素質數據,體適能教學模式對男子1千米跑、引體向上影響較大(p﹤0.01),對于女生800m跑、仰臥起坐具有顯著性的影響,但是在男生和女生50m跑、立定跳遠這兩個體育運動項目上沒有呈現出較大影響,充分表明體適能教學模式對學生肌肉力量、耐力提升具有明顯效果,但是針對快速力量、爆發(fā)力的影響效果一般。
另外,我們結合表2試驗后實驗班、對照班學生各項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兩個班級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體適能教學模式,結合數據分析對學生自身的身體形態(tài)沒有呈現出較大影響。無論何種教學模式對學生身體素質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在學生肺活量、立定跳遠、50m跑等相關活動訓練中,呈現出顯著的影響差別,對其他素質影響不具有顯著性。
4.2 “體適能”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
體適能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應用中能夠結合學生個人的實際狀況,實現分層次教學,打破學生對體育課抗拒、厭煩的阻礙,幫助學生重新正確認識體育課,了解在體育課上能夠獲得身體健康、整我更多體育知識,相關體育運動項目技術和技能,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性,同時通過上述體適能教學模式的實驗結果,明顯發(fā)現該教學模式對學生肌肉力量、耐力、心肺功能、柔韌素質更各個方面的提升呈現出良好的積極影響。學生在新型體育教學方式下,更加全面的掌握相關體育運動技能和方法,更加深刻理解體育理論基礎知識,安全開展體育鍛煉。
體適能教學模式改善學生上課態(tài)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提高學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改善身體成分,進而幫助學生大腦后的更多氧量,延長精神集中時間,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良好的體適能增強學生身體抵抗能力,提高運動能力,為學生今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B小學體育教師開展體適能教學模式,以學生耐力訓練為目的,保持每位學生具有能夠簡單活動開展的持續(xù)力,自身體力充足,在訓練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學生呼吸、身體心肺功能,同時以學生身體肌肉力量為基礎,在課堂體適能訓練過程中,加強學生耐力素質訓練,選擇短暫高效的軟梯、跳階梯等方式進行訓練,同時在各個班級中,應用小組方式,以不同節(jié)奏小步跑、高抬腿跑、單腳和雙腳跳躍等形式開展登高訓練,呈現出較高的節(jié)奏感,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歡迎。
4.3 “體適能”教學模式的應用反思
當前,部分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體適能教學模式存在一定不足,如,缺乏專業(yè)師資隊伍。體適能教學需要教師熟練掌握專業(yè)體適能教學知識,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課堂內容,全面了解小學生身體發(fā)展規(guī)律。體適能教學模式呈現出較強的專業(yè)性,小學體適能教學人才緊缺,體適能教學模式應用效果有待提高;缺乏體適能體系標準的統(tǒng)一。體適能屬于新興教學方式,造成行業(yè)中能夠體適能體系沒有形成統(tǒng)一標準,經過相關調查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該教學方式主要結合傳統(tǒng)經驗開展,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不利于體適能教學實驗操作。因此,教師要深入分析體適能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高該教學模式應用效果。
第一,樹立體適能教學理念、提高重視程度。學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體育教師體適能教學思想轉變的引導,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和方式,以體育教師的體適能教學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升為主,明確該模式在體育課堂上應用價值。例如,C小學學校組織體適能教學經驗分享會議;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體適能教學知識的講座;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平臺和機會,鼓勵他們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自身要通過多種形式深入分析和研究體適能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更加符合新課改內容要求,全面提升自我教學水平。
第二,注重個體狀況,增強體適能課程針對有效性。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個體特點和實際教學狀況,優(yōu)化課程內容。例如:D小學體育教師分小組進 行跳繩比賽,采取晉級的形式,分組比賽,最后選出優(yōu)勝者。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教師掌握學生體質狀況,對其進行“段位”的設置,堅持五分鐘為黃金段位,十分鐘為鉆石段位,十五分鐘為王者段位。通過這些“段位”的設置可以提高學 生的成就感和積極性,選出不同的段位,有利于學生向著自己 理想的目標前進,同時可以對段位高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學 生將會對體育活動更加有興趣,保障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
第三,明確體育教學目標,選擇合適體適能訓練活動。體育教師要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幫助小學生明白體育學習意義和目的,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學生自身具有濃烈的學習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各項體育運動項目中,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升體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如:F小學體育教師合理開展體適能訓練活動,明確教學目標。⑴針對學生速度靈敏素質訓練中,主要采用①軟梯練習:利用軟梯的各類花樣練習方式,讓學生在聽取信號后做出各種規(guī)定的不同系列動作。動作難度可以根據不同水平基礎、不同體能素質的學生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主要是控制動作幅度的改變。②快速球練習:運用課堂中的籃球、足球、排球或者是壘球,兩人一組,每位同學可在做完規(guī)定的單個動作后,突然制動接住對方投擲的拋球或者是彈地而起的反應球,動作可以根據學生運動能力水平而進行設定。⑵耐力素質訓練,主要采用的是短暫有效的軟梯或者是跳階梯練習。具體在各個年級中,都有采用多組不同節(jié)奏小步跑、高抬腿跑、雙足跳、單足跳等方式進行登高練習。
第四,豐富體育教學資源。小學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條件,分析不同年級學生體育學習需求,不斷完善體適能訓練設施,為教師提供充足的輔助教學條件,例如,創(chuàng)建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等大型團隊運動場所,同時增加豐富多樣的體育運動器材,保證器材的安全質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高效的教學課堂。另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各項體育教學設施,不僅傳授學生體育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學生人格、意志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小學校要科學合理的設置體適能教學課程,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研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盡可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需求。學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可以分成多種不同的興趣小組,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小學體育課程可以開展必修和選修課程,在必修課程上需要對教材相關專業(yè)知識進行教學,在選修課程中對相關體育活動的知識進行深層次講解,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體育學習樂趣,從內心喜愛體育。
5 總結
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體適能理念,采用體適能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健康體適能水平,增強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教師結合體適能訓練特點,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教學,充分發(fā)揮體適能教學課程的重要作用,為學生今后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