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第二十四個讀書日的到來,讀書再次成為一個受人關(guān)注的公共話題。
在這個知識快速迭代、信息大量過剩的時代,許多社會團體都在呼吁人們靜下心來,享受閱讀,把閱讀當作一種責任,一種生活習慣,在閱讀中提升自我,通過閱讀,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
讀書,是精神和靈魂的棲居地。有人說,讀一本好書,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確實,閱讀和思考是每個人都不會虛度的旅程。它能讓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沖右突、內(nèi)心喧囂的浮躁,在文字風景里,找到一個安靜的精神角落。蘇州有一家大型書店,它擁有一個非常長的樓梯,這個樓梯的意圖就在于讓每個來到書店的人在拾級而上的過程中,能夠放慢腳步,感受書香,從容沉淀。在這個意義上,讀書絕不僅僅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休閑,更是一種拯救靈魂的生活方式。
讀書,又是塑造人格、熏陶氣質(zhì)的涵養(yǎng)源。讀書的益處,不僅在于學習一些新知識,增加見聞,更在于滋潤心靈、塑造人格、熏陶氣質(zhì)、提高德性。每每翻開書本,都會被那些浩然正氣所感染。這里有“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感動人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還有“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鄧世昌,激勵人的是“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報國志向;更有“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的革命先驅(qū)李大釗,鼓舞人的是“無非一念救蒼生”的堅定信念。含英咀華,浸潤書香,精神面貌也會透著文化氣息。
讀書,更是提升認知能力、工作能力的發(fā)源地。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zhàn)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史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發(fā)憤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請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教你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睆堦诐M口答應(yīng),馬上穿好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拜師之禮。從此以后,凡公余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jīng)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張曜就躬身肅立聽她教訓,不敢有絲毫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jīng)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后,張曜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后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筑河堤、修道路、開廠局,且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在他死后,皇帝謚他為“勤果”。
總之,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眼下一方小小的天地,擺脫時空的局限,“思接千載,視通萬物”。讀書,還可以和大師、先哲對話,讓我們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一位作家說過:“人擁有寧靜的時光,這本身便是幸福,而寧靜的時光會因閱讀而顯得尤其美好。”通過堅持不懈的閱讀,我們可以覓得溫暖的陽光地帶,采擷五彩繽紛的花朵,領(lǐng)略到生命的高潔與偉岸?!帮L雨陰晴君莫問,有書便是艷陽天”,生動詮釋了讀書之于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