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微信消息建議人們要保暖,盡量避免晨起到戶外活動。但我還是念念不忘運動過后的那種輕松感覺,冰冷的手腳會慢慢暖和起來,心情也會綻放一些。還是去外面走走吧!我鼓勵自己。
拿出口罩,現(xiàn)在還在疫情時期,口罩是首要裝備。穿上平時不常穿的棉襪子棉衣毛衣風(fēng)衣,戴上平時不常戴的棉手套,還有一條平時遺忘在角落的絨圍巾。粉紅色的絨圍巾嚴(yán)嚴(yán)實實地包裹了半邊臉和脖子,唯留出眼睛這個通向萬物的窗口。
呼——呼!分不出是西風(fēng)或是北風(fēng),帶著凌厲的刀鋒,橫掃著街道和樹上的樹葉,樹葉片片落地,又被風(fēng)的慣性帶動著在地上旋轉(zhuǎn)打滾。風(fēng)刃掠過人的面頰,又冷又痛。路上行人稀少,經(jīng)過南岸路,許多送貨的電動車主在趕路,寒風(fēng)把他們的頭發(fā)吹得變形,他們都忙著把脖子縮到肩膀里,有沒戴帽子的,頭發(fā)在風(fēng)中紛飛,頭上亂成一片。
公園廣場綠樹成蔭,成片花木——發(fā)財樹、榕樹、紫鵑花、桂花等都被寒風(fēng)吹得搖搖擺擺。呼——呼!北風(fēng)來了,寒流來了,它們一點也不害怕,迎著冷風(fēng),把它們堅韌的一面撕開給路人看。
做太極拳運動的人早來了,我排在他們的側(cè)面練起來。廣播操、八段錦和七套太極拳,總共一個多小時的運動,我一直堅持到最后。往日這個時候,我早就微微出汗,手心暖和了,但今天手腳依然冰冷。
打太極拳時我心猿意馬,耳邊聽音樂,動作跟隨別人走,腦子里卻四面八方神游,什么作品啊,故事情節(jié)啊,提醒自己哪段文字還得再打磨打磨。一個瘦中個男子騎著摩托車在我們隊伍旁邊停下來,他放起了震耳欲聾的流行音樂,轟轟轟、嘭嘭嘭,響聲震天,把我們這個小錄音機聲音屏蔽了。而騎摩托者卻跑到遠處雙手叉腰享受他的音樂,公園里做運動的、過路的都朝他張望。我很想走過去叫他把音響聲音放小些。身邊阿姨說,別理他,哪有男人穿高跟鞋跳舞的?也是,假如是神經(jīng)病人,跟他講又有什么用呢?凡思想偏軌者,他們是不會把理當(dāng)理的。我們繼續(xù)打太極拳,繼續(xù)跳廣場舞,公園里雜聲一片。
正在做“白鶴亮翅”動作,我一揮手一仰頭望見一棵沒有葉子的光禿禿的鳳凰樹,樹干光溜溜的連葉芽也沒有。這鳳凰樹夏天開花,花兒紅艷艷的,紅綠相間的鳳凰樹十分搶眼。夏秋天過去,冬天來了,鳳凰樹的花兒葉兒就慢慢變黃,忽一陣勁風(fēng)吹過,黃花黃葉一起落地,又許久,樹干忽見粘滿含苞的嫩芽。我突然悟道: “不破不立?!闭怯幸粋€“光禿禿顏色黒癄的樹干”,老樹才得以“枯木逢春”!
冬至已過,新的一年來了,而最可怕的倒春寒也即將來臨。不要害怕現(xiàn)在的冷,倒春寒才是南方最厲害的冷。倒春寒時,天降大雨或毛毛雨,寒風(fēng)呼呼直接刮到骨子里,讓人心身寒冷、寒涕直流。
寒流一來,人間多發(fā)病痛。那年春天,我和妹妹都初為人母。我們姐弟四個,大弟弟二十出頭,小弟弟十一歲,剛當(dāng)外婆的母親住院了。作為長女的我,想到母親住院是平常事,過幾天就出院了。她因為操勞身體一貫不太好,等過了年,我的工作沒那么忙,就帶她去廣州檢查。可醫(yī)生說母親的病難以治療了。如晴天霹靂,如五雷轟頂,我萬箭穿心!我強忍淚水跑到無人處樹下號啕大哭,我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在醫(yī)院里我牽掛著待哺乳的孩子;在家里懷抱孩子牽掛著病危的母親。在醫(yī)院、在家里都一樣心如刀絞。我的眼睛總是滿含著淚水,母親才五十歲,她的心里還有許多未了的事,她渴望看到她的兒子結(jié)婚、生子,渴望看到她的孩子有工作有住房,渴望看到她幼小的兒子平安長大,渴望再看看她那年過古稀的老母親,我們那患青光眼的外婆。面對病危的母親,想安慰她,可喉嚨哽塞硬是說不出話來,我一說話就是哭,仿佛眼睛積蓄了幾生幾世的淚水。
母親已經(jīng)知道自己不好了,她含著眼淚吃力地吩咐我:妹子,不要哭,我怕是快不行了……如果那樣,不要火化,沒有杉木,松木也不怕了……她說不下去,我的心揪著地痛,輕聲制止她說,醫(yī)生說了還沒檢查清楚,要繼續(xù)檢查。母親無神的眼定定地望著我……
醫(yī)院的藥治不好母親,我們的眼淚也喚不回母親,母親終究拋下了我們的外婆,拋下她年幼的兒子,拋下了我們。出殯那天,天降大雨,這是為母親送行的雨。雨也一直在我眼中下,淅淅瀝瀝——我沒媽了。遠處仿佛有焦急的呼喚聲, “阿妹——阿妹——轉(zhuǎn)來吃飯了;阿弟,天黑了,快轉(zhuǎn)來沖涼睡覺……”這是少兒時母親對懵懂無知的我們的呼喚;“工作累了就要休息,要愛護身體?!边@是我們長大后母親對年輕的我們溫柔體貼的囑咐……至此,我才體會到意大利詩人但丁的話: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世界上有一種最普通而最深的情,那便是骨肉深情。現(xiàn)在這種最美麗的聲音消失,最深的骨肉情也分離了。
我把父親和小弟帶在身邊,努力盡家庭長女的責(zé)任。每次我們回到狹窄黝黑的老屋,但見清鍋冷灶,不見了母親的身影,不見了“灶頭阿婆粿”,一陣心酸涌上心頭……四十年過去了,老父親也走了,我們真正成了孤兒。
父母親帶走了貧困,帶走了病痛,留給了我們永遠也做不完的關(guān)于思念他們的夢。現(xiàn)在的日子好了,都住上了新樓房,天天都有溫暖的陽光,這是母親從未想過的。父親、母親永遠在我們的記憶里,在林氏宗祠的祠堂上。
冬天里的傍晚,煮上一碗芝麻湯圓,香香甜甜的芝麻湯圓,吃在肚子里感覺飽飽的暖暖的,我們的日子就是這樣,溫暖、舒服、平靜,是上輩人渴望的日子。
冬天里,每天查看天氣預(yù)報,每天等著看那鳳凰樹細細的嫩牙,等著看木棉樹的花蕾,還有那成片的紫鵑花、桂花、榕樹、發(fā)財樹等一起怒放。到那時,姹紫嫣紅滿園亮麗,就是溫暖來擁抱我們了!
作者簡介:
林麗華,筆名梨花,廣東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作品》《中國作家》《中國報告文學(xué)“時代雜志”》等;曾獲中國當(dāng)代小說獎、中國當(dāng)代散文獎、“西湖.花地文學(xué)榜銅獎”;個人著作《萬樹梨花開》獲2019年12月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集獎;散文《柳桂青》獲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