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璇
摘 要|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是由 William Miller 和 Steven Rollnick 教授治療酒精依賴患者建立的咨詢技術(shù)。作為一種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心理訪談手段在國外得到廣泛應(yīng)用,但國內(nèi)對其的文獻較少,特別是在教育領(lǐng)域。本文從四個方面評介動機性訪談,分別是動機性訪談的精神、操作技巧、實施過程、最 后得到動機性訪談在教育中運用的三個啟示:注重學生由矛盾心理觸發(fā)的改變傾向;提高教師以引導為主的 溝通技巧;改善師生溝通質(zhì)量,以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改變動機。
關(guān)鍵詞|動機性訪談;教育;行為改變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 William Miller 和 Steven Rollnick 根據(jù)酒精依賴患者開發(fā)的一種心理學溝通技術(shù),以支持患者或被訪者行為改變的過程[1]。動機性訪談 的定義是以來訪者為中心,在接受和同情的氛圍中激發(fā)和探索個人行為改變的原因,進而增強來訪者改變的內(nèi)在動機,最終促使行為改變的訪談方法。動機性訪談最初作為一種成癮康復(fù)的咨詢技術(shù),用于幫助患者做出改變,增加有益行為,減少無益行為。它依賴于個人對改變的內(nèi)在動機和興趣,使用一種非對抗性的方法,以一種實際的、可實現(xiàn)的方式來構(gòu)建目標。特別是在醫(yī)療領(lǐng)域,動機性訪談被廣泛運用于精神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治療和行為改變上[2]。
目前,動機性訪談逐漸被運用至教育領(lǐng)域中,并且在國外已有一些進展。對于高風險的學生(at risks students)動機性訪談的干預(yù)能改善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例如逃學,酗酒等不良行為[3]。我國也有學者表示將動機性訪談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個必然的趨勢[4]。除了廣泛運用在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外,近年來研究者也將目光投向了學習效能上。Gutierrez 的研究通過對照組實驗,發(fā)現(xiàn)動機性訪談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有顯著效果[5]。動機性訪談能幫助學生思考他們的行為并做出積極 的改變,對于學業(yè)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6]。在 Sheldon 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生需要具備克服障礙的能力,并保持朝著目標前進的動力。對許多學生來說,“脫軌(Derailed)”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無論是在個別 課程上,或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他們暫時的落后,跟不上課堂原本的學習速度。對于脫軌的學生來說, 遇到學習障礙,教師需要引導他們進行行為改變,這是回歸到學習軌道上并取的成功的關(guān)鍵。動機性訪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寶貴工具。此外使用動機性訪談的教師提高了他們的傾聽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成為更有效的溝通者,并因此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7]。
作為一種發(fā)展完備,實用方便的咨詢手段,目前國內(nèi)僅有的介紹和應(yīng)用文獻也僅限于心理咨詢與護理領(lǐng)域。借此,本文將在教育環(huán)境的背景下,探討動機性訪談在師生之間的應(yīng)用。文章將從動機性訪談的精神,操作技巧,實施過程和對教育的啟示四個部分展開討論。
1 動機性訪談的精神
動機性訪談的精神是其價值觀的整體體現(xiàn),在實施之前,必須對其精神有充分了解。當運用動機 性訪談和學生溝通時,傳遞出的一種氛圍被稱為動機性訪談的精神(The Spirit of MI),包括伙伴關(guān)系(Partnership)、接受(Acceptance)、同情(Compassion)、喚起(Evocation)。
伙伴關(guān)系
伙伴關(guān)系是指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跟學生釋放出一種合作的氛圍,表明他們的興趣,愿望,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對于如何進行這種改變,你有什么想法嗎 ?”
接受
接受是多方面的,包括 4 個 A:絕對值得(Absolute Worth)、自主的支持(Autonomy Support)、準確的同理心(Accurate Empathy)、支持(Affirm)。接受需要教師給學生傳達不管他們的背景,也不管他們是否決定做出改變,他們都是值得被關(guān)心的。教師需要表現(xiàn)出同理心,并且完全由學生來決定他們的下一步。例如:“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決定。不管怎樣我都支持你。”
同情
同情是指教師需要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需要教師展現(xiàn)出共情的能力。教師要傳達一個信息,即對學生的痛苦或不幸表示關(guān)切。例如:“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在這里支持你。”
喚起
喚起是指教師需要通過提問來引出學生自己的觀點和動機,激發(fā)學生對行為改變的深入思考。例如: “這種改變對你有什么幫助 ?”
2 動機性訪談的操作技巧
動機性訪談不是簡單的師生溝通,它存在一定的技巧,教師可以運用此聚焦自己交流的語言。動機性訪談的實際操作技巧可以用 O.A.R.S 概括,它們分別是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肯定(Affirmations)、反射(Reflections)、總結(jié)(Summaries)。
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是那些無法直接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允許學生講述他或她的故事。相對于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聽起來會帶有一定的批判性或引導性,例如“你打算用鍛煉(或一個具體的方法) 來降低體重嗎?”這個語言中,鍛煉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方法,是教師給出的建議,會迫使學生感到相對的壓力。封閉式問題減少了探索學生個人看法的可能性。作為一名教師,開放式問題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學習,以鼓勵學術(shù)動力。開放式問題邀請學生談?wù)撍麄兠鎸Φ拿苄睦硪约跋胍龅男袨楦淖?。請他們分享想法、感受、?jīng)驗、價值觀和動機。例如:“為什么想要做出這種改變?”“你能跟我分享更多關(guān)于這件事的具體細節(jié)嗎?”
肯定
肯定是對一個學生性格或價值觀的積極陳述,承認他或她的優(yōu)點和努力。運用肯定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擁有成功改變行為所需要的東西。增強學生和教師間的正向積極關(guān)系,促進對話的繼續(xù)產(chǎn)生。鼓勵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讓他們減少防御性,更能敞開心扉溝通。例如:“我注意到上次的測驗?zāi)愕某煽兞?,你對于新概念的理解非常快。”“當你下定決心做某件事的時候,你非常執(zhí)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p>
反射
反射是指教師像鏡子一樣回述并擴展學生的言語。運用反射展現(xiàn)教師的同情心,讓學生感覺教師試圖了解他們是什么樣的。學生會感到被認可和被理解,他們也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
學生:“我似乎找不到適合我的學習方法,我呆在宿舍里就控制不住的打游戲。我看了很多學習習慣的視頻,但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p>
教師:“聽起來你想要養(yǎng)成新的學習習慣,但你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p>
總結(jié)
總結(jié)是指將兩個或多個學生稱述的話語整合在一起,運用總結(jié)表明教師正在傾聽并試圖綜合所有的內(nèi)容。此外,運用總結(jié)有助于幫助學生重新組織想法和感情,站在他人的角度梳理學生面對的問題。例如: “所以,今天我們討論了一些關(guān)于保持心情的可能解決方案,例如嘗試和室友一起做打羽毛球做一些運動……你可以嘗試你覺得合適的方式開始嘗試改變?!?/p>
3 動機性訪談的實施過程
在實施動機性訪談的過程中,有四個依次進行的步驟。這是教師和學生在會話中可能進行的不同類型的對話,幫助教師逐步推動對話向前發(fā)展。這些步驟可以持續(xù)較長的時間,也可以短而切中要點,這取決于教師所擁有的對話時間以及學生的實際反饋。這四個過程如圖 1 所示,分別是參與(Engage)、關(guān)注(Focus)、喚起(Evoke)、計劃(Plan)。
參與
動機性訪談從根本上講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行為改變,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牢固的關(guān)系。發(fā)展良好,輕松的師生關(guān)系需要時間。在談話的最初幾分鐘里,最好放下任何目的性提問,活在當下,保持好奇心。幫助學生探索對于他們來說重要的東西,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得干預(yù)學生選擇的方向,醫(yī)學倫理學家稱之為“平衡(Equipoise)”[8]。在醫(yī)學溝通中,當兩種診療方式都對患者有效,且各自有不同的風險和優(yōu)勢時,臨床上需要告訴患者兩種方法,但不干預(yù)患者的偏好和決策。因此明確學生的價值觀,探索他們的平衡,用一種適當?shù)?,非指導性的方法以避免強迫學生, 建立起堅固的師生關(guān)系。這是與學生溝通的第一個部分,教師需要花時間通過問一些問題來了解他們。例如:“你最近怎么樣?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嗎?”“你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的人,家人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關(guān)注
關(guān)注環(huán)節(jié)是指朝著特定方向戰(zhàn)略性地解決患者的矛盾心理。在參與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價值觀的探索是廣泛的,他可能存在很多想要改變的目標。因此在關(guān)注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狹窄焦點,幫助他確定一個特定的目標行為,并圍繞此展開談話,這個聚焦的過程是前進的關(guān)鍵。通常這種對話會轉(zhuǎn)變?yōu)榻裹c對話,教師和學生一起決定今天主要討論哪一個問題。例如:“你今天想聊一聊哪一個問題?”
根據(jù)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未來的目標來考慮一個人目前的行為,是動機性訪談關(guān)注過程中的一種工具, 用來發(fā)現(xiàn)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差異。發(fā)展差異(Developing discrepancy)被視為“呈現(xiàn)令人不愉快的現(xiàn)實, 使人能夠面對它并產(chǎn)生改變行為”,是一種更高級的動機性訪談[9]。這種差異通常是建立在當前的行 為和個人的目標或價值觀之間。Festinger[10]將這種差距稱為“認知失調(diào)(Cognitive dissonance)”,該理論表明,當一個行為被認為與目標或價值觀相沖突時,這個人更有可能改變。在動機性訪談的后期階段, 教師的任務(wù)是在沒有強迫或操縱的情況下發(fā)展差異,直到學生確信他們目前的狀況與他們的目標或價值觀不一致。
喚起
喚起過程是動機性訪談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喚醒過程是計劃過程的基礎(chǔ)。在喚起過程中,教師邀請學生去探索他們想要改變的個人原因。喚起的過程是有關(guān)“為什么”的對話。這是一場旨在建立動力的對話。喚起就是問正確的問題,有意地引出學生的改變談話。當學生說出他們改變的個人原因,并通過反思和總結(jié)聽取反饋時,動機就會增加。問這些問題是非常戰(zhàn)略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行為改變的動機。喚起過程要求教師提出喚起性問題來引出學生的改變對話(Change Talk),邀請學生考慮和說出改變的動機。在對話過程中引導學生更多的分享,“還有什么(What Else)”也是喚起過程中非常有價值的提問方式,“告訴我更多你的想法”。當教師嘗試進一步深入挖掘時,會得到學生以前可能沒有想到或沒有說出的原因,這往往是最有意義的原因。例如:
“你為什么要做這個改變,改變后你能得到什么好處嗎?”“這個變化對你有多重要 ? 請在 0-10 分之間打分。為什么不選一個更小的數(shù)字呢 ?”“還有什么原因讓你想要改變嗎?”
在喚起過程中需要引起學生的改變對話,注意到學生正在談?wù)摳淖?,是一項微妙的技能,需要教師進行訓練。縮寫詞“DARN CAT”用來描述教師從學生那里聽到的不同類型的變化談話,可以幫助教師分析學生的話語(見表 1)。
計劃
計劃的過程就是關(guān)于“如何做”的對話。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一個集思廣益的機會,它決定在 行為改變過程中前進的最佳策略。計劃通常包括對策略的頭腦風暴,目標設(shè)定和對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的探索。計劃是最后一個過程,計劃過程相對于之前的步驟更具指導性,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所有的變化,開始進行行為改變,讓他們概述一個計劃,邀請學生將行動計劃分解成小的、可行的步驟。以下是一些對計劃過程有幫助的提示:(1)在提供自己的想法之前,征求學生的意見:“你有什么想法 ? ?”
(2)在分享想法之前征求許可:“我可以分享一些對別人有用的想法嗎 ??”(3)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權(quán): “這些只是一些對其他人有效的做法,但你知道什么最適合你?!保?)邀請學生思考變化的細節(jié):“你
要具體怎么做呢 ? 從那一步開始?”“一天中什么時間最適合嘗試 ?”
在計劃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犯的錯誤是提供過多的信息,傳授教師所知道的一切有用的方法,但沒有重視學生的感受。運用“引出 - 提供 - 引出”策略(Elicit-Provide-Elicit)進行有效的信息提供[11]。在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里,分享他們可能知道的最基本的東西,這樣才能繼續(xù)前進。在信息交換領(lǐng)域中常用的策略是將信息夾在問題之間。這種三明治的方法被稱為引出 - 提供 - 引出,Elicit-Provide-Elicit 或 Ask- Offer-Ask。首先提出問題以了解學生當前的理解和想法,其次提供所需的信息,最后提出問題以了學生對所分享內(nèi)容的感受。例如:(1)通過詢問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來引出話題:“關(guān)于……你已經(jīng)知道些什么 ?”
(2) 如果學生需要額外的幫助,教師可以請求共享其它的策略:“我可以分享一個在過去對其他學生 有效的方法嗎 ?”(3)從學生那里詢問他們對剛剛分享的內(nèi)容的想法和感受:“你覺得這個方法怎么樣 ?”
在學生行為改變的最后,教師需要讓他帶著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如果僅僅是“我需要在課堂中表現(xiàn)得更積極……”積極的程度,如何積極都沒有被定義,這樣的目標改變是模糊的,無效的。教師可以采用縮寫詞 SMART 去衡量學生的行為改變是否合理(見表 2)。
4 動機性訪談在教育中應(yīng)用的啟示
通過融合教育中的對話場景,介紹動機性訪談的精神,實施技巧和操作步驟后,發(fā)現(xiàn)動機性訪談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單獨的心理咨詢手段,而且可以運用在日常教育場景中。在教育領(lǐng)域中,采用動機性訪談是一個三方面收益的過程。首先幫助學生意識到改變傾向,其次可以提高教師的語言溝通策略,最后有助于改善師生間的對話質(zhì)量,激發(fā)改變的內(nèi)在動機。下面根據(jù)學生,教師,師生互動三個方向總結(jié)動機性訪談技術(shù)帶給教育的啟示。
注重學生由矛盾心理觸發(fā)的改變傾向
動機性訪談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做出行為改變,當學生產(chǎn)生矛盾心理后(見表 ?3),他們才有能產(chǎn)生改變的傾向。想要讓學生對不良行為做出改變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他們有理由想要做出改變,也有理由解釋為什么還沒有嘗試改變。這種對改變的復(fù)雜感覺被稱為矛盾心理(Ambivalence)[12],這是行為改變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下圖就展示了學生的矛盾心理。在日常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yīng)該能注意到并且識別出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
當學生說出改變的原因時,這是改變談話(Change Talk);當學生說出不改變的原因時,這是維持談話(Sustain Talk)。在上表中,左側(cè)屬于改變談話,右側(cè)屬于維持談話。改變談話有利于行為的改變, 維持談話促進現(xiàn)狀的維持。但通常學生在一句話中常常同時存在兩種談話類型。例如:“前幾天我嘗試早起去圖書館背單詞,但早上起床對于我真的太難了。不過早起感覺一天的時間都被拉長了,我的效率明顯變高,但這個習慣真的很難堅持,我是一個愛睡懶覺的人?!边@是一個學生的矛盾心理,在這段話中早起去圖書館背單詞;早起一天時間被拉長;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是改變談話。早起對于個人太難了; 這個習慣很難堅持;我是一個愛誰懶覺的人是維持談話。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改變談話可以預(yù)測行為的改變。當學生的改變談話越多,她們就越有可能嘗試進行行為改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首先就需要意識到他們的矛盾心理,從而注意到他們想要進行行為改變的傾向。
提高教師以引導為主的溝通技巧
當學生產(chǎn)生了矛盾心理,想要做出行為改變,作為教師該如何回應(yīng)?這就體現(xiàn)了不同的溝通技巧上了,這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專業(yè)技能能力。教育家Thomas Gordon[13]指出12 個溝通的障礙,其中包含教育說教, 例如“背單詞對你的英語學習非常有用,你應(yīng)該去做……”;質(zhì)詢,例如“為什么你要采取這樣的學習方法?”等等。不得不承認,這是教師經(jīng)常選擇的溝通技巧,可能是缺少溝通技巧甚至是無意間的語言。但這些語言很少會對學生有幫助,而且往往適得其反,不會引起學生行為的改變。當教師試圖推動或說服學生改變時,往往會受到很大壓力,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如圖2(左)所示。推動改變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不舒服, 壓迫的心態(tài);這會使他們做出好辯的,逆反的行為舉動,行為改變就很難發(fā)生。相反的,如果教師接受學生個體,引起他們談?wù)撓胍男袨楦淖?,他們不會更有可能參與到和教師的討論中,如圖 2(右)所示。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會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會表現(xiàn)出開放和合作的行為,改變就有可能發(fā)生。
研究表明有三種常見的方法應(yīng)用在和想要進行行為改變的學生溝通,如圖3 所示,在每一種溝通方式下,教師提供信息,問詢,傾聽所占的比重不同[14]。在指導(Directing)下,教師提供信息、指導和 建議,告訴學生應(yīng)該做什么。這種方法意味著我知道什么對你是最好的,教師告訴學生該如何去做。第二種是引導(Guiding),既不命令學生去做什么,也不以完全以學生為主導。一個有技巧的引導者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同時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專業(yè)知識。第三種溝通方式是跟隨(Following),教師傾聽,尋求理解學生的心態(tài),避免給出自己的建議。向?qū)W生傳達出我相信你,我會陪著你,讓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立場。
當提出一個矛盾心理并產(chǎn)生行為改變的傾向時,學生通常有他們需要的答案,因此以引導為主的溝通策略會更加有效。教師需要提問正確的問題,引出學生談?wù)摳淖兊膫€人原因,以及當他們準備好時給出一些可能的策略。這就是動機性訪談,是一種引導型對話,介于指導和跟隨中間。動機性訪談提供了另一種交流方式,這也是一種更有效的溝通技巧。當在運用動機性訪談時,教師應(yīng)當注意提供信息,問詢, 傾聽的比例,有效和學生溝通。掌握動機性訪談以引導為主的溝通技巧,不僅可以運用在專門行為改變的溝通中,還可以運用在任何和學生的交流中,對于提高教師的溝通質(zhì)量有重要意義。
改善師生溝通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改變動機
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有效性由學生行為改變結(jié)果來判定,這也是動機性訪談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學生改變的動機呈現(xiàn)多樣性受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的雙重影響,采取不同的動機因素對結(jié)果不同。外部因素包括成績,金錢獎勵,學習競爭環(huán)境等等。但是僅僅基于外部的動機是局限的,例如通過金錢(獎學金)
激勵學生學術(shù)動機的產(chǎn)生,一旦外在獎勵不再提供,外在動機就趨于停止;當沒有獲得獎學金,學生也會產(chǎn)生自卑和焦慮的情緒,在心理學中這也被稱之為強化。與之相反,內(nèi)在因素被認為是更加可靠的學生行為預(yù)測器。內(nèi)在動機理論認為學生的自我決定能力,好奇心,自主性等內(nèi)在感覺不會因刺激物的改變而變化。Deci 和 Ryan[15]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也證明了這個觀點。該理論認為動機是一個連續(xù)體,一邊是沒有動機,另一邊是受控和自主的動機??刂菩詣訖C包括外部調(diào)節(jié)(一種由外部獎勵和懲罰指導個人行為的動機)和內(nèi)源性調(diào)節(jié),或僅來自部分內(nèi)化活動、價值觀和動機的動機, 如避免羞愧、尋求認可和保護自我等。通常學生的行為既有受控動機,也有自主動機。研究表明,那些主要受到自主動機的人更有可能參與并維持行為改變。在師生溝通中,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機。動機的產(chǎn)生是聽自己說什么,而不是別人指示自己做什么。這要求在動機性訪談中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表達和應(yīng)用自己改變的動機。鼓勵學生探索能夠激勵自己改變的因素,并圍繞此展開討論。
動機性訪談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矛盾心理,探索內(nèi)在動機,達到目標行改變?yōu)槟康牡臏贤ú呗?。在領(lǐng)會動機性訪談的精神的前提下,掌握操作的技巧,才能按照參與,關(guān)注,喚起,計劃的步驟實施動機性訪談。在教育的背景下應(yīng)用動機性訪談應(yīng)當注重學生由矛盾心理觸發(fā)的改變傾向,提高教師以引導為主的溝通技巧,最終改善師生溝通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改變動機。動機性訪談作為有著深厚理論支持,易操作的實用性行為改變技術(shù)在我國教育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還不是很廣泛。今后應(yīng)當加強對動機性訪談理論知識的普及,適當在學校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研究也應(yīng)當進一步探索在中國的教育背景下, 教師實施動機性訪談的效果,以及實施后對學生行為改變的影響。
參考文獻
[1]Miller W R,Rollnick S.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Helping people change[M].Guilford press,2012.
[2]閆江楠,金昌德,段曉佳.動機性訪談的研究及應(yīng)用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15,29(2):147- 150.
[3]Channon S,Marsh K,Jenkins A,et al.Us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the basis for a peer support programme in high school[J].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2013,31(1):66-78.
[4]李蘇燕,楊秀飛.動機性訪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決策探索(下),2019(11): 68-70.
[5]Gutierrez D,F(xiàn)oxx S P,Kondili 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Group on Academic Motivation[J].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2018,16(14):n14.
[6]Kittles M,Atkinson C.The usefulness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s a consultation and assessment tool for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J].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2009,27(3):241-254.
[7]Sheldon L A.Using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o help your students[J].Thought & Action,2010:153.
[8]Miller W R.Comments on “MI in equipoise:Oxymoron or new frontier?”[J].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raining,Research,Implementation,Practice,2012,1(1):42.
[9]Westra H A,Aviram A.Core skills i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Psychotherapy,2013,50(3): 273.
[10]Festinger 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1]Hettema J E,Barbir L A,Viar K R,et al.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using elicit-provide-elicit to
reduce risky dr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2017,10(2): 108-115.
[12]Feldstein Ewing S W,Apodaca T R,Gaume J.Ambivalence:Prerequisite for success in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with adolescents?[J].Addiction,2016,111(11):1900-1907.
[13]Gordon T.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he program proven to help teachers bring out the best in students of all ages[M].Crown Archetype,2010.
[14]Rollnick S,Butler C C,Kinnersley P,et al.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Bmj,2010:340.
[15]Ryan R M,Deci E.Self-Determination Theory[M]//Michalos A.C.(eds)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Springer,Dordrecht,2014..
An Introd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
Gao Mengxu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ianhua College, Shanghai
Abstract: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is a counseling technique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illiam Miller and Steven Rollnick for alcohol-dependent patients. As a visit-centered psychological interview metho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abroad, but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 about i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 the spirit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 Secondly, the operation skills of MI, The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 and finally three implement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 They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tendency to change triggered by ambivalence; To improve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kills based on guida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nal motivation for chang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Education; Behavior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