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安徽人,你一定知道黃山的大名吧?大自然塑造(sùzào)出了黃山無與倫比的奇景,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黃山上。
1000多年前的一天,黃山所在山谷間刮起了徐徐的風(fēng)。一顆青松種子抓住機會,乘著風(fēng)飛向遠方。它期待找到一處土壤(tǔrǎng)肥沃(féiwò)的新家,在那里生根發(fā)芽。
當(dāng)小松子準(zhǔn)備降落時,意外卻發(fā)生了——風(fēng)打了個哈欠,把它直直吹向了山壁。它頭暈?zāi)垦#╰óuyūnmùxuàn),一頭栽(zāi)進了石縫(shífèng)里。
等它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自己正躺在光禿禿(guāngtūtū)的山壁上。這里沒有土,沒有水,空間也小得可憐。小松子的夢想還能實現(xiàn)嗎?
雖然新家有點寒酸,但小松子并不在意。餓了,它用根分泌(fēnmì)酸性物質(zhì),溶解(róngjiě)巖石,獲取養(yǎng)分;渴了,山間的云霧、甘甜的雨水,都會來滋潤(zīrùn)它。
如今,當(dāng)年的小松子,已經(jīng)成長為“國寶”——迎客松。迎客松樹高10.2米,樹圍2.16米,巨大的“臂膀(bìbǎng)”伸展開來,歡迎著每一位登高望遠的來客。
千年來,它雖然扎根絕壁,但卻不知不覺聲名遠揚,還去過很多地方。
它去過畫上。1959年,安徽給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送去了一幅鐵畫《迎客松》。周恩來總理看到畫,眼睛一下子亮起來——太好了,這不正是中國人民堅韌不拔(jiānrènbùbá)、熱情好客的象征(xiàngzhēng)嗎?
它走入盛會。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由迎客松、徽派建筑裝點的“美好安徽”彩車,緩緩駛(shǐ)過天安門廣場。
它飛過云端。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煙花在鳥巢(niǎocháo)上空畫出一棵巨大的“迎客松”,歡迎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賓客。
它還跳上了舌尖。迎客松曲奇,迎客松雪糕,迎客松棒棒糖……你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迎客松”啦。
算起來,迎客松相當(dāng)于一位超級老爺爺了!看著它生機勃勃(shēngjībóbó)的樣子,很多人十分好奇——它的長壽秘訣(mìjué)是啥?
甚至有人腦洞大開,懷疑(huáiyí)它是一棵制作逼真的假松樹!
事實上,這一黃山奇景,離不開一群人的默默付出。
在“迎客松義警隊”,有一群忠實的“樹保鏢(bǎobiāo)”。1981年,黃山風(fēng)景區(qū)確立了守松人制度。2011年,胡曉春接過望遠鏡和放大鏡,正式成為第19任“樹保鏢”,24小時守護迎客松。
“樹保鏢”要對迎客松進行全面細致的守護——
巖石中養(yǎng)分太少,讓迎客松天生營養(yǎng)不良;
高處的強紫外線照射,導(dǎo)致它生長緩慢,個頭不高;
天氣好的時候,四周猴子、松鼠上蹦下跳,鳥兒、蟲兒隨時光臨;
天氣不好的時候,山風(fēng)使勁搖晃樹干,沉重的積雪能壓倒樹冠……
“樹保鏢”在松樹旁忙碌,一刻也不敢松懈(sōngxiè)——
山頂上、松樹旁,一間又矮又小的屋子,是他的工作室;
他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每隔2小時檢查、測量、記錄一次,像個“山大王(dài wang)”;
臺風(fēng)來襲(xí),他給樹拉上鋼絲繩,抱著樹干,3天2夜不敢合眼;
暴雪降臨,他踩著積雪,從山下扛(káng)來毛竹,支撐起所有枝干;
小到松針,大到樹皮,每天他都會量一量、測一測、數(shù)一數(shù),12年來,光是《迎客松日記》就記錄了70多本!
松針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松枝冬芽生長,松花盛放。
看著像親人一樣的迎客松,像家一樣的黃山,一股幸福感涌(yǒng)上了胡曉春的心頭。他激動(jīdòng)地提起筆,給習(xí)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沒想到,他收到了珍貴的回信!習(xí)爺爺夸贊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業(yè)績。
胡曉春被授予(shòuyǔ)過很多榮譽(róngyù)——中國好人、全國五一勞動獎?wù)隆⑷珖鴦趧幽7丁钭屗湴粒╦iāo ào)的,還是“守松人”。
我們愛迎客松,更愛它身上自強、拼搏(pīnbó)、奉獻(fèngxiàn)的中國精神。這份精神力量,不僅滋養(yǎng)(zīyǎng)了迎客松,更激勵(jīlì)著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