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最初是借由家長的語言來逐漸認識世界的。兒童大腦的活躍程度,不僅和家長向他們灌輸?shù)脑~匯量有關,更與親子會話的深入程度有關。良好的親子交談是一座寶庫,蘊藏著美好的親子關系,也蘊藏著孩子智商與情商發(fā)育的“催化劑”。
多與孩子進行討論:你愛說,他就愛聽
(孫先生,31歲,大學講師)
在我妻子懷孕的時候,我做大學教授的岳父告訴我們:“有睡前聽故事習慣的孩子,到5歲時會比沒有這個習慣的孩子多聽到29萬個詞。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報興趣班,而是好好跟孩子交流。”
于是我們一家人達成一致意見:將來要多讀書給孩子聽,多與孩子進行討論。
孩子出生后,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下經(jīng)驗:在孩子3歲前,應多跟孩子討論“他看見的東西”;在孩子3歲到6歲,多跟孩子討論“生活中的東西”。
孩子所能看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目光所及的一切。比如,當寶寶看見媽媽要離開,就會哭,我岳父便對他說:“寶寶看到媽媽走了嗎?那你哭的聲音可真大,你在想什么呢?”當寶寶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我岳母身上的時候,我岳母說:“你在看姥姥對不對?姥姥今兒穿著粉色的衣服,是不是很漂亮?看,這兒還有個胸針?!?/p>
出門遛娃時,我們也說個不停。我們愛說,寶寶就愛聽。比如岳父帶他出門,看見梅花會說:“寶寶在看梅花嗎?這是蠟梅,它的花很香。”在說“香”的時候,他做一個嗅的動作,配上陶醉的表情。寶寶被他吸引,仔細看蠟梅的花瓣。只要是寶寶關注的人、事、物,岳父都跟他“討論”,而且不斷發(fā)散,由此及彼地跟他講述相關的事物。他會指著正在工作的園林工說:“蠟梅是園丁叔叔種的。你看,他在種花。我們過去打個招呼吧!”然后,他會帶著孩子去跟園丁問好。
孩子上幼兒園后,親子交流的內(nèi)容更豐富了,從目光所及的東西逐漸過渡到“生活中的東西”,包括那些能喚起孩子回憶的東西、孩子期待的事物、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等。
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我常說:“寶寶,今天你希望有什么好事兒?”如果他心情好,就會發(fā)揮想象力說很多。我會參與討論,引導他使用更豐富的語言。如果他懶得理我,我就說出自己的期待,比如午餐的美食、工作中的驚喜等。他會被我的情緒感染,抱著美好的期待度過這一天。
放學的路上我們也會討論各種話題,比如:今天哪個小朋友沒來上學呀?哪一節(jié)課你最喜歡?為什么?中午飯吃了什么?等等。孩子不愿好好回答的時候,我就主動猜:“我猜今天最好玩的是音樂課,是不是又學新歌了?”這樣的對話可以刺激孩子進行回憶與總結。伴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孩子逐漸能夠理解更復雜的概念。
親子聊天可以幫助孩子對“過去”與“未來”產(chǎn)生認知,逐漸理解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比如我說:“兒子,爸爸今天接你的時候,帶你去小公園撿樹葉。我們把樹葉帶回家晚上做標本玩好不好?”通過親子討論,孩子會逐漸理解兩個概念:“爸爸接我的時間”還沒到,要先去幼兒園好好上學?!靶」珗@”是他以前去過的地方,“撿樹葉做標本”是要吃過晚飯后才能做的事。
再比如,我愛人是電視臺記者。她在出差前會跟孩子討論自己對旅途的期待,許諾帶禮物回來。在她走的那段時間里,每天都發(fā)照片回來。我就跟孩子繼續(xù)探討媽媽去的地方、遇到的新鮮事,以及她的工作成果等。這樣的溝通既能緩解孩子思念媽媽的情緒,又能開闊孩子的視野,讓他見識更多的事物。
我們經(jīng)常鼓勵孩子暢想未來?!皦粝搿薄暗饶汩L大后”“未來”等概念貌似簡單,實則對孩子意義重大——孩子在暢想與討論的同時,會漸漸理解并樹立遠大理想。
無論孩子暢想得多么離譜,哪怕亂說一氣,我們也會認真聆聽并鼓勵他說得更有條理,更豐富,更細節(jié)化。親子話題就是從這些暢想中誕生的。如果孩子敢于做夢,敢于表達自己,他有什么事情就會愿意跟大人說,也愿意跟老師說,就能夠避免情緒壓抑導致的各種心理問題,更健康地成長。
“打網(wǎng)球”式溝通:從不愿聊天到“無話不談”
(孫女士,30歲,會計師)
兒子快4歲時,我把他從農(nóng)村老家接到身邊讀幼兒園。他對新環(huán)境很不適應,想念爺爺奶奶,情緒不穩(wěn),常鬧著要回老家。為了幫助他適應新的生活,我每晚都抽出一個小時陪他。
兒子普通話不標準,說話以老家方言為主,缺乏自信心,不太愿意跟我聊天,經(jīng)常說著說著就急了,發(fā)一通脾氣。
我學會了一種類似于打網(wǎng)球的溝通方法,當兒子不愿說話或不好好說話時,我會先判斷他的情緒狀況,再換位思考去理解他,然后以溫柔、理性的態(tài)度回應他。這種溝通,就像是打網(wǎng)球時等待球落到地面彈起來以后再把球打回去。如果用顏色來比喻情緒的話,當孩子急于表達而語無倫次時,他的情緒就好像是一只憤怒的紅色球,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讓這個紅色球在地上彈一下,速度降低以后變成綠色球,再接住它并打回去。舉個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洗漱,對我的催促很反感,鬧著要回老家找爺爺奶奶。如果我指責他,他會停止溝通并大吼大叫來發(fā)泄不滿。我試著以“打網(wǎng)球”的方式與他溝通,先用語言描述我所感受到的:“爸爸知道催你洗漱你很煩。你特別煩,我知道你還想玩。”先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他會停止吼叫,開始哭著描述他在老家的時候是何等自由,因為爺爺奶奶從不催他洗漱。我和愛人認真聽他說,等他說得差不多了,我們再表達我們的感受:“我們擔心你睡晚了明天早上起不來,也耽誤我們上班。如果上班遲到了,會被罰錢。沒有錢,你想要的盲盒就買不成了?!?/p>
兒子的情緒漸漸平復,就會問我:“你什么時候給我買盲盒呢?”
這就相當于我接住了兒子發(fā)來的球,我們的談話得以繼續(xù)進行。我會順著孩子的話題繼續(xù)與他溝通,鼓勵他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兒子說出他的想法,我們說出我們的想法,兒子的情緒漸漸積極起來,我們再一起約定一個以后每天洗漱睡覺的時間。
溝通時與孩子共情,讓我們的親子關系迅速改善,從剛開始的溝通不暢到后來的無話不談,中間只經(jīng)歷了20多天。兒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愛跟我們交流。
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線索,
一步步啟發(fā)他找到想要的答案
(高老師,小學特級教師)
我給一年級新生上課的時候,總會先說:“同學們,把語文課本拿出來,翻到第4頁,準備上課了?!币恍┖⒆玉R上就能照做;一些孩子只能跟上部分指令,把書拿出來后去偷瞄其他同學翻到多少頁;也有少數(shù)同學處于神游狀態(tài),對我的指令充耳不聞。
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包含著三個指令:
1.把語文書拿出來;
2.翻到第4頁;
3.停止玩耍、說話,集中注意力。
這一系列指令是聽力、理解力、智力、執(zhí)行力的綜合體現(xiàn)。想象一下,孩子每天上8節(jié)課,日復一日,能跟上老師講課內(nèi)容的孩子往往就是未來成績好的孩子。這類孩子耳聰目明,往往只占班級人數(shù)的20%。
我認為,孩子是否耳聰目明,與他在幼兒階段接觸的詞匯量密切相關。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大腦中語言相關區(qū)域的活動能力就越強。那么,怎么跟孩子進行有效的交談,培養(yǎng)孩子的聽力與理解力呢?
交談不是嘮叨。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家長可以不斷引申發(fā)散,擴大對孩子的詞匯輸入。
在上文第一個案例中,家長通過描述孩子所看到的事物與生活中的事物,循序漸進地給孩子灌輸各種概念的討論方式是科學的。當幼兒不會說話的時候,家長可以自問自答,不斷進行引申與發(fā)散。比如,媽媽看到孩子抓玩具,就說:“寶寶,這個玩具什么顏色???噢,它是藍色的?!笨吹胶⒆幼⒁饬D(zhuǎn)移了,媽媽指一指他的衣服,再指著天空說:“哇!寶寶今天穿的上衣也是藍色的,和天空的顏色一樣,是不是?”媽媽用驚喜的語氣把孩子的注意力一次次拽回來。媽媽說:“這玩具是個三角形的,哈哈,咱們家還有什么三角形的東西呢?”媽媽不斷地重復與顏色和形狀相關的詞匯,就可以刺激孩子的聽覺系統(tǒng),讓孩子積累起不同的詞匯概念。
孩子的天性就是從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溝通。
“你畫我猜”的游戲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親子互動。先是家長畫,讓孩子來猜;也可以讓孩子畫,家長猜一猜。比如孩子畫了一只小兔子,家長用提問的方式說:“媽媽看到這是一只小動物,它是吃草的嗎?它是白色的嗎?”這樣一來,親子討論就可以展開了。
再比如家長用語言來描述:“從前有一片森林,森林里有一個小木屋,木屋里面住著一只螞蟻。螞蟻有一個漂亮的花園,花園里種了五顏六色的花……”在孩子畫完后,家長可以針對畫面提出孩子遺漏的地方,也可以請教孩子:“你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借助孩子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們可以傳遞很多概念給孩子,并給孩子解釋其中的原理。
親子間的對話就好比打網(wǎng)球,我們要跟孩子發(fā)球、回球,多打幾個回合,要花時間傾聽、等待孩子,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舉個例子:
孩子:蘋果樹是怎么長出來的?
媽媽:還記得我們上次種綠豆芽嗎?(不直接給答案)
孩子:記得。
媽媽:你看,綠豆能發(fā)芽,發(fā)出芽來還會長葉子。大樹是不是也有葉子?
孩子:是的。蘋果樹是綠豆發(fā)芽長出來的?
媽媽:不是。綠豆是種子,種子能發(fā)芽。昨天你吃蘋果是不是看到了蘋果核呀?那個核?里也有蘋果的種子。
孩子:是的。蘋果種子也能發(fā)芽嗎?
媽媽:對啦,蘋果的種子發(fā)芽長出來的就是蘋果樹。不同的植物,種子是不同的喲。
在上面的對話中,家長不是直接回答問題,而是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線索,一步步啟發(fā)孩子回憶、思考,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上文第二個案例中,家長和孩子從溝通不暢到無話不談,是家長觀念的轉(zhuǎn)變起了作用。無論孩子說什么,他們都予以傾聽,并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孩子就越來越愿意跟他們交流。
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是良好的親子關系和順暢的親子溝通。而好的親子關系和順暢的親子溝通,往往出自看似平常的親子對話,尤其是孩子的童年階段,與父母的對話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梢院敛豢鋸埖卣f,好的親子對話對孩子成長的作用,遠超過讓孩子參加昂貴的補習班。家長應時刻牢記:親子聊天是塑造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而這又是任何家庭都消費得起的高級教育。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