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語文課堂是一塊試驗田,我們可以大膽地種桃、種李、種春風。郭初陽老師的《言說抵抗沉默》就種下了創(chuàng)新的種子。他的銳意探索不斷刷新學生的視界,啟迪學生的智慧。他既是在自我超越,也是在挑戰(zhàn)學生的能力。而這種挑戰(zhàn)本身就是課堂的活力。一個有活力的課堂勢必是有生命力的,也許它還有很多不足,但對于他而言,成功是早晚的事。所以我覺得一個成功的語文課堂首先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如何理解這種“生命活力”?首先,我覺得是一種飽滿向上的激情。人的精神是有感染力的,激情澎湃往往能共鳴出壯懷的情感,郁郁寡歡則引人沉郁。郭初陽老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充滿了力量和激情,而這種情感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名學生,讓他們自覺不自覺地融入教學的情境中。
其次,我覺得是“新意”。郭初陽老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試圖打破前人,嘗試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解讀文本。無論解讀是否正確,思考的本身都是有價值的,如果失去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只是在前人的腳步中亦步亦趨,這樣的課堂,不僅自己不會有期待,學生更難有興趣。
郭初陽老師在講莫迫桑的《項鏈》時問學生:“經(jīng)過這樣一周轉(zhuǎn),我們的主人公瑪?shù)贍柕率欠癜l(fā)生了變化?”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它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比如,可以問都有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性格有沒有變化?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變化?圍繞“變化”這個詞,可以同時解決人物性格和主題這兩個重要的問題,而且思維的連貫性很強,由淺入深。這便是“新”的魅力。
但是刻意求新、為新而新則容易本末倒置?!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梅的自然之美,但曲意斫直、刪密、鋤正,則所得為病梅之姿。比如,我認為,郭初陽老師《項鏈》中設計的灰姑娘模式與瑪?shù)贍柕碌谋容^就屬這種,耗時很多,卻容易因為各種原因而收效甚微。如果想比較兩種寫法的不同,稍一點撥即可,不必大費周章;如果是想引領深入思考小說主題,我覺得“變化”的問題已足夠。
那課堂的“新意”要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我覺得,首先得看文本的特色。鄧彤老師說:“語文教學就需要設法凸顯‘這一篇’特有的肌理與特質(zhì)。”從這個基點上,我們再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新方案。
比如鄧彤老師執(zhí)教《荷花淀》,首先確定這篇小說的特色為:用詩化的語言描寫戰(zhàn)爭中的女人,樸素清新、細膩逼真、富有詩情畫意。所以將教學目標確定為:(1)凸顯小說特征,從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入手解讀文本;(2)聚焦“這一篇”的主要特質(zhì),使學生充分體驗文本中蘊含的詩情畫意。這就充分挖掘了“這一篇”的特質(zhì)。
其次,要準確把握學情,擊學生之空虛,給學生之所需。這樣的課往往更加務實、接地氣,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比如宋宏雄老師執(zhí)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摸排的學情是:篇名可謂如雷貫耳,人物早已久聞大名,情節(jié)僅略知一二,鮮有通篇認真讀過。更多的學生對具體情節(jié)的了解則是源于影視劇,對作品中情節(jié)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則很難把握。為此,宋老師確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從細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從人物形象入手,挖掘小說主題。(2)體會小說情節(jié)的設計藝術(shù),學習鑒賞小說的角度和方法。從后面的課堂效果看,學生在宋老師的引領下對小說主題的把握和小說情節(jié)的合理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三,我覺得一堂優(yōu)質(zhì)的課,課堂容量一定是合適的。多,意味著冗余;少,則意味著單薄。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能以最精練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才是重要的。課堂的生命力是思考。要實現(xiàn)有價值的思考,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很關(guān)鍵的。
比如宋老師執(zhí)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問學生:從文本細節(jié)看,林教頭與你所理解的英雄的特質(zhì)有何異同?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林沖的人物性格,還可以引領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會何為真實而豐滿的人物。并且這個問題也為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做了鋪墊。
授課不是一個人的事,課堂生成是我們與學生合作的成果,不要一個人占據(jù)思考的樂趣。我想,要讓一個人走入學科中心,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讓他醉心于思考的樂趣,給他一個可以夠得著的支點,讓他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樣我們的課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則是一座高峰,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就像郭初陽老師的《言說抵抗沉默》,做的是行動的巨人,也許有時我們會一敗涂地,但“卷土重來”成敗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