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陽
清朝的統(tǒng)治者是滿族人,世代活動于中國東北的高寒地帶,是一個以圍獵為主的游牧民族。滿族的民族特點即是“國語騎射”,所謂“國語”即滿語;騎射即能在騎馬奔馳中射箭中的 (箭靶的中心),它是滿族長期狩獵生活中的民族特技。清初諸帝如皇太極、康熙、乾隆等人無不精于騎射,為使?jié)M洲皇室貴族、王公大臣不因生活安逸而忘本,喪失尚武之精神,也為保持八旗軍兵的戰(zhàn)斗力,他們非常重視武備,經常舉行各類軍事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即是騎射圍獵。
清初帝王“崇尚騎射”與“木蘭圍場”的興建
當時的皇家圍獵場所有多處,大多在今內蒙古和東北地區(qū),如吉林圍場、巴彥托羅海圍場、墨爾根岳洛圍場、巴彥喀喇圍場、永安莽喀圍場等。建于康熙年間的木蘭圍場(在今河北省圍場縣),這里因距承德避暑山莊和京城較近,在內蒙古的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一帶,周環(huán)一千三百里之地,具有“北控蒙古,南拱衛(wèi)神京”的戰(zhàn)略地位,是中原地區(qū)和蒙古草原的重要通道之一,且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極好的狩獵之地,在這里舉行的圍獵活動稱為“木蘭秋狝”??滴酢⑶〉然实鄢藬y皇子皇孫及王公大臣一同圍獵外,為了加強軍隊的訓練,還下令駐防各地的八旗軍兵也要輪流參加,把木蘭習武作為祖宗家法,康熙曾先后48次到木蘭秋捕。
乾隆皇帝時,舉行的圍獵騎射活動十分頻繁,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他共到承德避暑山莊50余次。他御筆題詩、刻碑不少,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御筆題寫了《木蘭秋狝入崖口詩碑》(圖1),立于木蘭圍場,拓片碑身陽、陰均高216厘米,寬125厘米,兩側均高219厘米,寬56厘米,額陽高23厘米,寬22厘米。高宗弘歷撰并行書,額篆書,陰滿文,兩側蒙、藏文。又如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弘歷行書木蘭駐蹕詩橫片》(圖2),為弘歷于乾隆丁卯九月在木蘭圍獵后,回到避暑山莊寫下的兩首詩。
乾隆三十五年以前,弘歷去必行圍,就是在花甲之年后,他還照樣率領滿洲八旗官兵獵捕獸禽,后來由于年過古稀,行圍之舉才日漸減少。在圍獵講武中,乾隆皇帝不僅指揮滿洲官兵奮勇馳逐,擒捕猛獸,而且親自策馬拉弓。曾四次隨扈木蘭秋狝的軍機章京趙翼在《檐曝雜記·圣射》中稱贊乾隆皇帝:“每夏日,引見武官畢,即在宮門外較射。秋出塞,亦如云。射以三番為率,番必三矢,每發(fā)輒中的,九矢率中六七次,此余所常見。”乾隆皇帝一生行圍無數(shù),每有重大斬獲,都會寫詩記之,并將獵獲動物種類、數(shù)量 刻于所用弓、箭、槍、馬鞭等裝備之上,有時還命宮廷畫家以圖記之。
從《虎神槍記殘碑》《土墻詩刻碑》看乾隆皇帝的一次神奇獵虎經歷和平時訓練火槍的過程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秋九月,乾隆帝到圍場境內岳樂一帶行圍。那里的獵人報告說,有虎匿于三百步外隔谷山洞中,乾隆帝用祖上康熙御用火槍舉槍射擊,意在使虎受驚出洞,不想正中虎身,猛虎咆哮而出,負隅跳躍,乾隆帝又補一槍,虎中彈倒斃,乾隆帝大喜,特寫《虎神槍記》一篇記述此事,刻石立碑于射虎山(圖3),即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之第四圍岳樂圍場的山坳之平地處立(虎洞對面山上)《虎神槍記殘碑》(圖4)。碑高4.5米,陽、陰各拓作兩紙,陽兩紙碑文均高194厘米,一寬39厘米,一寬44厘米;陰兩紙碑文均高195厘米,一寬32厘米,一寬39厘米。高宗弘歷撰并行書,陰滿文,碑石劈裂為兩條,斷處文缺數(shù)行。此碑碑文用滿、漢、蒙、藏四體文字記述了乾隆本人持虎神槍殪虎經過:“虎神槍記:虎神槍者,我皇祖所貽武功良具,用以殪猛獸者也。國家肇興東土,累洽重熙,惟是詰戎楊烈之則守而弗失?;首鏆q幸木蘭行圍,諸蒙古部落云集景從。予小子雖不敏繼承之志,其敢弗蘉?故數(shù)年以來巡狩塞上,一如曩時。蒙業(yè)藉靈,四十九旗及青海喀爾喀之仰流而來者,亦較前無異焉。若輩皆善射重武,使無以示之,非所以繼先志也。圍中有虎,未嘗不親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則未嘗不用此槍,用之未嘗不中。壬申秋,于岳樂圍場中,獵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見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間,彼親見之,相去蓋三百余步。朕約略向山洞施槍,意以驚使出耳,乃正中虎?;⑴叵觯撚缣S者久之。復入,復施一槍,則復中之,遂以斃焉。蓋向之發(fā)無不中,乃于溪谷叢薄目所能見之地,斯已奇矣。而茲岳樂所中,則隔谷幽洞,并未見眈眈闞如之形,于揣度無意間馥焉深入,不移時而殪猛獸,則奇之最奇。其稱為神,良有以也。夫萬乘之尊,詎宜如孟克特庫之流夸一夫之勇哉?而習武示度,必資神器以效奇而愉快,則是槍也,與兌戈和弓同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乾隆十七年歲在壬申秋九月御制并書。”在圍場新?lián)茑l(xiāng)月亮溝西山坡上,又用御筆寫下了“乾隆十七年秋狝,上用虎神槍殪伏虎于此洞”十八字,刻于虎洞之上之石崖。
清宮畫師徐揚也繪制了《乾隆虎神槍圖卷》(圖5)記錄了乾隆十七年殪虎這次經過:絹本設色,縱185厘米,橫169.7厘米。乾隆皇帝本人騎術、箭術、刀槍武藝均非常精湛,每次狩獵都有收獲,畫面上部、下部均有徐揚題跋并抄錄乾隆的《虎神槍記》,題識:(乾隆皇帝《虎神槍記》,文略)臣徐揚敬錄。皇上御極之十有七年歲壬申之月,時巡塞上,合徒大狝。越岳樂圍場 ,猛虎伏隔谷石洞中,人莫敢近。相距三百余步,弓矢不能及。皇上親御神槍,一發(fā)而虎負傷咆哮,既出復入,再發(fā)而殪 。侍從之臣以及襪徒武夫驚相傳以為神。旋轡武帳,揮翰紀其事,且追憶其山川為之圖。惜臣揚未得扈從,躬逢其盛也。 是歲嘉平月朔,入值乾清宮。上以是圖是記呼揚近御座而熟視之。且蒙指點山川之風景,圍場之武備,瑯虎之情形。揚跪捧宸章,詳聞天語,不啻目睹其事,身游其地。退食后敬摹一過,并錄御制于上,而自跋其下。非特以千載遭逢之盛,為微臣志不忘;后之見是圖者,亦可知我皇圣武神威,超千古而莫媲者也。臣徐揚拜手稽首敬跋。鈐印:徐揚、扈從詩臣、疊賜金貂、風雅侍從、玉音書卷氣、讀書之余事。此圖以鳥瞰式的全景構圖,描繪了狩獵場所的崇山峻嶺以及奔走出沒的野獸,狩獵者則分布于各處,圍捕射殺,場面宏大,乾隆皇帝的這些做法很有商王“作冊般銅黿”的意思。
弘歷殪虎槍法如此精準,和平素的訓練不無關系,乾隆御筆《土墻詩刻》(圖6)碑記載得很詳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中浣題,拓片高80厘米,寬190厘米。燕京大學建校時從西門外挖出乾隆御制詩碑,一面刻詩:“清明時節(jié)宜種樹,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關插柳,挹清芬亦異滋蘭。育材自合求貞干,絜矩因之思任官。待百十年詎云遠,童童應備后人觀。種松戲題,丁未仲春中浣御筆。”另一面為《土墻詩刻》石現(xiàn)在北京海淀區(qū)北京大學:“苑西五尺墻,筑土卌年矣。昔習虎神槍,每嘗臨蒞此。(習槍苑中,遠筑土墻以遮槍子,恐傷人也。)木蘭斃於菟,不一蓋已屢。土墻久弗拭,數(shù)典忍忘爾。得新毋棄舊,可以通諸理。土墻一首,丁未仲春中浣御筆?!惫P法遒勁有力,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乾隆皇帝殪虎的武器裝備
清自入關以來,注意加強造兵機構,健全生產制度,嚴格軍品管理,內務則例章程完善??滴跤H征噶爾丹,乾隆建立了 “十全武功”,使他們注意到了新式武器——火槍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所以宮廷非常重視對火槍的收藏,“藏之武庫,以記武成”,以此作為赫赫武功的見證。故宮博物院宮廷武備庫珍藏有康熙、乾隆御用火槍,其來源一是由西方傳教士或皇親國戚所進獻;二是由內務府的養(yǎng)心殿造辦處所屬槍炮處所制作。這些槍,由皇帝敕命并審閱、欽定,被列入典制,是皇帝專用品。如康熙御用自來火二號槍、乾隆御用威捷槍等皆屬此列,其特點是造型獨特,制作精良,裝飾豪華,突顯皇家氣派。
乾隆皇帝在木蘭圍場以獵虎聞名于世,除上述清宮繪畫和御筆碑刻外,還有《乾隆叢簿行圍圖軸》(圖7)等描繪。本幅縱424厘米,橫348.5厘米,為宮廷畫家艾啟蒙所繪得意之作。圖繪乾隆皇帝行圍時,于叢林遇一母虎及三只小虎,虎槍手擊斃三只,侍衛(wèi)貝多爾又生擒一只。當時恰值布魯特部落前來覲見,侍衛(wèi)生擒猛虎,正顯示了清軍士兵高超的武藝。乾隆皇帝十分高興,特寫《叢簿行》一詩,記述此事,又命畫家繪畫記錄。此圖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場景真實。
那么,弘歷獵虎的器械主要有哪些呢?大致分為三類:
1.射虎骲頭箭(圖8),北京故宮藏品。長111厘米。樺木骲,起棱,環(huán)穿四孔。楊木為桿,花雕羽,主要用在行圍時驅逐臥虎,使之起。
2.阿虎槍(圖9),清乾隆年制御用槍,北京故宮藏品。通長249厘米,槍身長29厘米。槍身鐵質,刃前銳后鋒,中起脊。帶血槽,飾鋄金云龍瓔穗紋,鋄金楷書“大清乾隆年制”。柄木質,頭纏黑皮,橫系鹿角二。槍頭附皮套。柄首靠近槍刃處,左右各有一個用牛筋或牛皮條牢牢系住的小鹿角棒,棒長約3.3厘米,其作用是刺虎時防止入刃過深,以免虎體洞穿,虎落傷人。從乾隆年繪制的《乾隆刺虎圖》(圖10)可以看到此槍。居中者為乾隆,兩旁為虎槍營統(tǒng)領,三人均手持阿虎槍,但后部無刃,與實物略有區(qū)別。沈陽故宮博物院藏虎槍(圖11)應為虎槍營士兵所用。
3.虎神槍,《虎神槍記殘碑》記載了乾隆皇帝當年(1752年)使用康熙的御用神器來殪虎的經過,推測類似康熙御用自來火二號槍(圖12)。槍長135.5厘米,內徑1.1厘米。槍管鐵質,前起脊,后四棱,帶準星、望山。槍口鋄金獸面紋,下附木搠杖一根。槍床為雞翅木,床下加木叉,叉尖飾角。發(fā)火裝置為火繩、燧發(fā)兩用。槍體一側嵌飾螺鈿梅花,以三道皮箍加固。自來火指火槍上的引火物,集火石和打火工具為一體,比火繩槍先進得多。此槍與《大清會典》所記載康熙御用自來火二號槍完全一致,故此定名。
當然,乾隆年清宮造辦處也做了很多乾隆御用火槍,例如乾隆御用純正神槍(圖13),北京故宮藏品。槍長192.1厘米,內徑1.4厘米。槍管鐵質,前起脊,中四棱處鋄金楷文“大清乾隆年制”,周圍環(huán)鋄金卷草紋,后圓,帶準星、望山。槍口飾鍍金蕉葉紋,下附搠杖一根。槍床為云楸木,下加樺木叉,叉尖飾角。槍體以四道皮箍加固。槍近火門孔處飾象牙。槍托鑲玉鐫漢字“純正神槍長四尺五寸 重九斤二兩 藥二錢 子五錢”。乾隆御用奇準神槍(圖14),北京故宮藏品。槍長203厘米,內徑1.7厘米。槍管鐵質,帶準星、望山。槍口飾鍍金回紋、蕉葉紋,下附木搠杖一根。槍床為云楸木,下加樺木叉,叉尖飾角。槍體以四道皮箍加固。槍托鑲玉鐫漢字“奇準神槍長四尺五寸 重九斤二兩 藥二錢 子五錢”。關于火槍使用的子彈情況是這樣,清朝皇帝每次圍獵射中野獸之后,均從獸體內取出鉛彈,用黃綢包裹,刻意保存;并在包內皮簽上用滿、漢文字記載此彈射獵的經過。如“乾隆三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阿濟格鳩圍場打虎,虎神槍鉛子一個,重七錢”等等。圖中子彈即乾隆帝射中野獸的子彈,如狩獵用鉛彈(圖15)所示。
通過研究乾隆帝獵虎的上述武器,從一個點可以看到清宮武備是清朝三百年軍事、政治制度變遷的縮影,蘊含了中華傳統(tǒng)武備與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沖突與融合。既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王朝由盛至衰的發(fā)展歷程,也進一步揭示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清王朝的閉關自守,使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與西方國家的距離日益拉大,或可認為,這正是我們研究清宮武備現(xiàn)實意義所在。
總之,乾隆皇帝用圣祖之虎神槍殪猛虎,證實了他用實際行動傳承康熙木蘭秋狝之初衷,他沒有辜負祖父康熙的希望。木蘭秋狝活動,在清代前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活動。通過圍獵官兵演武訓練,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清帝也可通過圍獵鍛煉和考察將士在圍獵活動中滿、蒙、回、維等少數(shù)民族貴族聚集一堂,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也有利于祖國邊疆的安全。從始建到同治二年(1863年)圍場放墾,前后存在了180多年之久,在歷史上,木蘭圍場在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北部邊防的斗爭中,演出過壯闊的史劇,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在乾隆年“清宮內務府活計檔案”幾處記載的虎神槍如下:
1.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三日(砲槍處),十二月十六日副催總六十七來,說首領盧旺總管內務府大人傅恒奏準乾隆十三年二月為皇上性山東隨侍奇砲一位、舊神槍一桿、虎神槍一桿……
2.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二月初二曰,(砲槍處)呈為隨侍交線槍歷年出外隨圍:奇砲、虎神槍……
3.乾隆十六年(1751年)(砲槍處)十二月初二日,內大臣海交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槍上現(xiàn)有舊神槍一桿,著換云秋木鞘照神化槍一樣裝修再虎神槍一桿、花準槍一桿,亦照神化槍裝修一樣,換作銀腦門上啇金片。乾隆御用欽此于十七年二月初八日,員外郎白世秀將花準槍一桿、虎神槍一桿、舊神槍一桿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奉旨花準槍、虎神槍鞘子俱照舊神槍用云秋木接子,亦準接做。欽此。
4.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二十—日副催總五十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催總德魁押帖一件,內開為本月十六日太監(jiān)王自云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虎□槍一件(上□得清漢字)傳旨著問啟祥□照原刻清漢字內要做銀片子。欽此。于本日常存看得虎神槍上清漢字用銀片照樣做得太監(jiān)胡世杰□聞奉。旨著照清漢□用銀□成做寶掐金絲要結□。欽此。
5.乾隆十八年十月初六日副催總五十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催總德魁押帖一件,內開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員外郎白世秀來說二月初八日員外郎白世秀將花準槍一桿、虎神槍一桿、舊神槍一桿持進交太監(jiān)胡世杰呈覽,奉旨花準槍虎神槍鞘子,俱照舊神槍用云楸木接子。亦準接做得時銀腦門上商金銀乾隆御用。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