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雯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名師的教學行為表現(xiàn)是培訓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最重要的參照,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目標內容的基本構成。課堂提問行為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最重要行為,也是教學過程中發(fā)生頻率最多的行為,是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師生互動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試圖從名師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入手,并記錄《教師課堂提問行為觀察統(tǒng)計量表》,研究發(fā)現(xiàn),從橫向上看:1.提問類型豐富,且較多為理解為主,提問語言簡明清晰;2.候答時間合理,確保學生思考充分;3.叫答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全面參與;4.評價針對性強,給予學生積極反饋;5.追問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意義建構。從縱向上看:1.年級越高,教師提出的問題越注重深層剖析;2.年級越高,提問的類型越豐富。最后嘗試提出改進提問行為的策略,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能力的發(fā)展有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 名師 提問行為
名師的內涵,至今沒有統(tǒng)一固定的界定。余春瑛、喻小琴認為名師是師德的模范、育人的專家、教學的表率,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得到同行認可的教師。[1]本研究擬采用這一概念。小學語文名師的教學行為表現(xiàn)是培訓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最重要的參照,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目標內容的基本構成。
課堂提問行為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jù)一定的教學需要向學生提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2]課堂提問包括發(fā)問、侯答、叫答和理答等四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3]課堂提問行為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最重要行為,也是教學過程中發(fā)生頻率最多的行為,是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師生互動最直接的方式,它對于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試圖從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入手,通過觀看小學語文孫雙金教師的三節(jié)課堂實錄,分別是:二年級《找春天》、四年級《開天辟地》、五年級《祖父的園子》。主要參考洪毓廷的[4]《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記錄表》,并做適當改編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提問行為觀察統(tǒng)計量表》,并做好相關記錄。從橫向上看,1.提問類型豐富,且較多為理解為主,提問語言簡明清晰;2.候答時間合理,確保學生思考充分;3.叫答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全面參與;4.評價針對性強,給予學生積極反饋;5.追問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意義建構。從縱向上看:1.年級越高,教師提出的問題越注重深層剖析;2.年級越高,提問的類型越豐富。最后嘗試提出改進提問行為的策略,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能力的發(fā)展有建設性意義。
一.個案觀察與分析
(一)觀察設計
1.觀察對象
本文課堂觀察的對象是的小學語文孫雙金教師的三節(jié)課堂,教學內容分別是二年級《找春天》、四年級《開天辟地》、五年級《祖父的園子》,涵蓋從低段到高段的小學生。
2.觀察過程
筆者有幸觀摩了孫雙金老師的三堂語文課,分別是《找春天》、《開天辟地》、《祖父的園子》,根據(jù)視頻整理了課堂實錄,為本研究提供了觀察和分析的素材。筆者結合課堂實錄,做好《教師課堂提問行為觀察統(tǒng)計量表》,做好課文《具體問題類型量表》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進行分析歸類,將教師的提問全部整理出來,為后續(xù)的分析做準備。在《開天辟地》課中,教師共提36次,共請23位學生回答問題。在《找春天》課中,教師共提問37次,共請21位學生回答問題。在《祖父的園子》課中,教師共提問48次,共請25名學生回答問題。
3.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及情況描述
觀察之后,筆者通過分析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
二年級的課文《找春天》數(shù)據(jù)如下:
發(fā)問類型上,知識性的有5次;理解性的有15次;應用性的有4次;分析性的有5次;綜合性的有4次;評價性的有3次。發(fā)問清晰度上,語言簡明有30次;語言冗長有0次,重復問題有2次;多問題有連問有4次。候答時間上,0-2秒有4次;1-3秒19次;3-5秒11次;5秒以上2次;叫答方式上,先點名后提問0次;點名舉手者答24次;點名未舉手者答5次;全體未舉手抽答0次;集體回答7次;理答評價方式上,評價語較為籠統(tǒng)1次;評價生回答的某個方面30次;不做任何評價0次;讓他生評價5次;再組織方式上,師對生進行追問21次;師替生回答0次;師重述生答案1次;師概括、澄清生的回答14次。
四年級的課文《開天辟地》:
發(fā)問類型上,知識性的有9次;理解性的有13次;應用性的有3次;分析性的有8次;綜合性的有2次;評價性的有2次;發(fā)問清晰度上,語言簡明有32次;語言冗長有0次,重復問題有1次;多問題有連問有4次。候答時間上,0-2秒有5次;1-3秒20次;3-5秒10次;5秒以上2次;叫答方式上,先點名后提問0次;點名舉手者答26次;點名未舉手者答5次;全體未舉手抽答0次;集體回答6次;理答評價方式上,評價語較為籠統(tǒng)1次;評價生回答的某個方面36次;不做任何評價0次;讓他生評價0次;再組織方式上,師對生進行追問23次;師替生回答0次;師重述生答案1次;師概括、澄清生的回答13次。
五年級的課文《祖父的園子》:
發(fā)問類型上,知識性的有6次;理解性的有20次;應用性的有5次;分析性的有7次;綜合性的有5次;評價性的有5次;發(fā)問清晰度上,語言簡明有38次;語言冗長有1次,重復問題有3次;多問題有連問有6次。候答時間上,0-2秒有6次;1-3秒26次;3-5秒12次;5秒以上4次;叫答方式上,先點名后提問2次;點名舉手者答27次;點名未舉手者答8次;全體未舉手抽答3次;集體回答8次;理答評價方式上,評價語較為籠統(tǒng)3次;評價生回答的某個方面38次;不做任何評價2次;讓他生評價5次;再組織方式上,師對生進行追問27次;師替生回答1次;師重述生答案3次;師概括、澄清生的回答17次。
4.課文具體問卷類型歸類
以下分別是課文《找春天》、《開天辟地》、《祖父的園子》具體問題類型,主要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幾大角度出發(fā):
(1)課文《找春天》具體問題類型
知識:首先,孫老師提問學生:俺老孫要告訴你們讀書的水平有三種,第一種水平,最基礎的水平。叫什么呢?接著,孫老師又提出問題,第二種水平叫什么呢?最高的水平,你們猜是什么呢?最后,孫老師又提出問題,你們剛才創(chuàng)作了多少詩歌啊?你們是喝什么水長大?。?/p>
理解:理解性問題主要如下:你們想不想聽俺老孫讀一讀?。磕敲次业摹罢b”和你們的“讀”有什么不一樣呢,誰能告訴我向你們討教討教?你還能聽出來有什么特點?你們想不想像俺老孫這樣去讀書呢?朗誦和讀的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呀?那還可能是春天的什么呢?大家喜歡這個毛嗎?喜歡那個毛嗎?伸出墻外的紅杏,那是什么呢?枝頭鳴叫的黃鸝,多么動聽啊,那是什么呢?我改了,地上長出一個春筍。你喜歡哪個?腳印像什么?屋頂怎么樣了?雪花在哪里變沒了?
應用:應用性問題相對來說偏少,主要如下:你再讀的快一點好不好?你的腳步再重一點好不好啊?誰來打個比方?把大樹變成什么?把小草凍成什么樣的?
分析:分析的問題層層遞進,梯度明顯。如:你們喜歡老師什么呢?說出一個理由。換個詞,那是秋天的什么?你最喜歡哪句話?飛到山頂,山頂變成什么呢?到麥田里,就變成什么?
綜合:綜合知識提問相對較少,如:來請小朋友單個讀好不好?誰用語言鼓勵我?第一段哪個小朋友來讀?那第二段兒誰來讀一讀呢?
評價:孫老師注重學生之間的評價,如:評價評價俺老師讀的怎么樣?你們喜歡上我了嗎?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
(2)課文《開天辟地》具體問題類型
知識:課題叫什么?還能不能找出其他不一樣的讀法?還有第三種讀法?還有第四種讀法?第五種讀法?平時這樣讀過嗎?在天地沒有開辟之前,宇宙是怎么樣的?混沌兩個字都是什么旁?這個叫什么句子?
理解:孫老師擅長用理解性的提問:為什么要把六個成語擺在一起?還有什么共同點?哪個是神仙,哪個是巨人?這六個詞用一個詞概括都是什么?他們都是人嗎?你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有什么共同點?還發(fā)現(xiàn)什么?你還發(fā)現(xiàn)什么?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讀到混沌兩個字三點水,你會想到什么?為什么是渾濁的水呢?你問爺爺,為什么混沌不是提土旁,石字旁呢?你認為第二自然段哪一句話寫的最神奇?
應用:應用性問題較少,主要如下:誰能概括四個字?混沌一團像什么?比作別的東西?還能把混沌比作什么?
分析:盤古為了把天地打開還做了一件什么事?盤古還做了一件什么事?為什么要把它比作雞蛋呢?為什么用雞蛋呢?不用鵝蛋呢?還有哪個句子你覺得神奇呢?光是從哪里來的?巨石是從哪里來的?板斧從哪里來的?
綜合:我們怎么概括主要內容的?天地未開之前是?后來出現(xiàn)了盤古,又怎么樣?主要講了什么內容?。?/p>
評價:你覺得哪個比方更好?你在你媽媽肚子里昏睡了多長時間?
(3)課文《祖父的園子》具體問題類型
知識:肖紅一篇文章題目叫什么?還有什么地方好呢?從哪看出借物喻人?這句子好在什么地方?把花當作?把蟲子?還有呢?
理解:你們認為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他童年的幸福是什么呢?你的幸福呢?你的呢?為什么是寫作的時候呢?同學們講了不少幸福,等你們長大了,成年了,你們幸福又是什么?猜猜看?成年之后幸福是什么呢?劉老師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聽課的老師,你認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從這段話中還能看出“自由”呢?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中有幾組“愿意……就……”呀?還能從這段哪兒看出“自由自在”呢?你認為精彩在哪里呢?你還能從哪些句子中看出精彩呢?琢磨肖紅的語言呢?這句子好在哪里?你從哪里看出她想象力豐富?“上天了似的”是什么感覺呢?為什么要寫這些東西呢?我就搞不明白。在作者心目當中,園子里最吸引她的是什么東西?在一個人生命快走到盡頭的時候,最值得她心中留念的幸福是什么呢?但一個人生命走到盡頭時,最懷念的是什么?
應用:誰來用你的朗讀表達出作者心靈的自由?你們再找找看,還有哪看出作者肖紅自由自在呢?你這樣睡過覺嗎?課文的哪些話是說明爺爺喜愛肖紅呢?
分析:作為一個作家童年的幸福是什么呢?從這篇文章你能讀出肖紅童年是什么?關鍵詞是什么?你們比較一下?她寫的都是植物、動物的自由,寫這些干嘛?想告訴我們什么?這里有一個詞水什么?
綜合:讀了這篇課文,你讀出了一個什么關鍵詞?你還讀出什么?你們找的關鍵詞是從哪些句子,哪些語言中讀出來的呢?你在你媽媽肚子里昏睡了多長時間?
評價:你覺得哪個比方更好?好在哪里?你還想說?你想說?
(二)觀察結果分析
第一,從橫向來看,即分析孫老師三節(jié)課來看:三節(jié)課的提問類型豐富,且較多為理解為主,提問語言簡明清晰;候答時間均在1-3秒或者3-5秒居多,提問時間較為合理,確保學生思考充分;叫答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全面參與;評價針對性強,給予學生積極反饋;追問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意義建構。
第二,從縱向上看,即分析孫老師所教授的三個年級段來看:年級越高,教師提出的問題越注重深層剖析;年級越高,提問的類型越豐富。
因此,名師的課堂提問教學的確值得一線教師關注與學習。
二.對教師提問行為的建議
通過上述對于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提問行為的個案研究,筆者針對小學語文教師這一群體提出教師提問行為的建議。
(一)提高提問清晰與簡潔,重視全體叫答方式
從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行為上來看,在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問能力培訓時,可以在提問的問題清晰度與簡潔度培訓方面要多花一些時間。培養(yǎng)教師面向全體的叫答方式;增強教師尊重學生情感的意識從而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再組織。訓練教師在侯答時多一點等待;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行為上對時間合理的分配和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課堂提問能力的發(fā)展。
(二)關注課堂提問設計,重視有效追問形式
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有所準備的,只有在備課時對問題精心準備的前提下,教師才有可能在課堂上問出優(yōu)質的問題。當然設計的不僅僅是問題本身,教師還要考慮到在叫答和理答方面應注意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問題、提問的時機、候答的時間、叫答的方式、評價方式和再組織方式,并結合當時在場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讓優(yōu)質的課堂提問發(fā)揮其啟發(fā)思維的積極作用。當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并不會一成不變地按照設計好的問題進行,這樣必然會顯得呆板。例如追問這一再組織方式,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狀況,善于審時度勢,進行有效追問,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思考,這便是生成性教學。也就是說提問是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師在追問中就超出了其預設方案中的問題,提問要隨著教學環(huán)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使課堂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的、生機勃勃的特點。
(三)課后反思課堂提問,促進提問能力發(fā)展
小學語文教師要課后對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行為進行積極的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善于總結和反思的教師才能不斷的成長與進步。教師在每節(jié)課結束之后,結合學生答題的表現(xiàn),反思自己所提的問題是否合理,所運用的提問方式是否能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還要反思自己在提問過程中對學生的態(tài)度,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對其回答進行有效的評價等。這些反思的內容可以通過寫教學反思日記來實現(xiàn),教師在上之前也要對自己已經(jīng)預設好的問題進行反思,在進行課堂提問實踐的同時更離不開對自己提問行為的反思。教師要讓反思貫穿課堂提問的始終,在反思過程中找到自己在課堂提問中的優(yōu)點并長期堅持下去,發(fā)覺自己在課堂提問行為上的不足并積極改進。對課堂提問堅持持之以恒的反思,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教師課堂提問的能力必定會隨之逐漸發(fā)展起來。
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試圖從名師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入手,并記錄《教師課堂提問行為觀察統(tǒng)計量表》與《具體問題類型量表》,研究發(fā)現(xiàn),從橫向上看:1.提問類型豐富,且較多為理解為主,提問語言簡明清晰;2.候答時間合理,確保學生思考充分;3.叫答面向全體,鼓勵學生全面參與;4.評價針對性強,給予學生積極反饋;5.追問層層遞進,促進學生意義建構。從縱向上看:1.年級越高,教師提出的問題越注重深層剖析;2.年級越高,提問的類型越豐富。最后嘗試提出提高提問清晰與簡潔,重視全體叫答方式,關注課堂提問設計,重視有效追問形式,課后反思課堂提問,促進提問能力發(fā)展的策略,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能力的發(fā)展有建設性意義。
參考文獻
[1]余春瑛,喻小琴.名校教師的基本特征與成長模式探析[J].教學與管理. 2014,(36):72-4.
[2]江濤,李艷.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3,(36).
[3]李玉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45.
[4]洪毓廷.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師提問行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