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璇
我的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本文簡稱“北外”)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的搖籃”,從1941年至今,它經歷了戰(zhàn)爭的風雨飄搖,也見證了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雖已畢業(yè),但“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的校歌旋律仍回蕩在我的腦海之中。
北外坐落于首都北京市的西三環(huán),西三環(huán)北路將校園分隔成東、西兩個校區(qū)。北外的每個校區(qū)都不大,但就是這樣的“小地方”,讓我足不出校就能接觸世界各地的文化。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用腳步丈量北外之“小”
來北外之前,我早就聽說北外是一個小而美的學校。我不禁想,北外到底有多小?
來到北外后,我用腳步丈量校園,得出了答案。
北外有東校區(qū)和西校區(qū)兩個校區(qū),分別坐落于西三環(huán)北路的東、西兩側。中國學生學習、生活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東校區(qū),西校區(qū)則有校醫(yī)院、留學生宿舍、國際大廈、國內大廈和新修建的世界語言博物館等建筑。
在北外,從東到西穿越整個東校區(qū)只需要步行十多分鐘,這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我一分鐘就能從圖書館走到阿語樓,同樣只需一分鐘就能從阿語樓走到食堂。在北外,就算起得很晚,加快腳步也能準時抵達課堂。
在北外,小小的校園里容納著不同風格的建筑。北外圖書館是每一個來訪者必到的“打卡地”,它的外墻上鏤空雕刻著用55種語言寫成的“圖書館”。晴空萬里時,阿語樓的小金頂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充滿了異域風情。北外大氣磅礴的磚紅色校門也是匆忙的西三環(huán)北路上最亮麗的風景。
小小的北外就像一座美麗的公園。疫情之前,校園是對外開放的,我們經??梢钥吹街糁照鹊睦蠣敔斃夏棠套陂L椅上曬太陽,剛放學的小學生牽著媽媽的手在池塘邊散步,游泳愛好者們在北外的泳池里大展身手……這些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
北外就像是一個精致的女孩,有著小巧精致的面容和獨特的氣質。
在北外,享受生活的無數種方式
北外的東校區(qū)有兩個咖啡館,分別名叫“酷浪”和“當綠”。閑暇時,你可以和幾位好友在咖啡店點一杯飲品,共同度過午后時光。晚上不想悶在圖書館?出門,對面就是小池塘。夏日的晚風溫柔地吹拂在你身上,你可以看到許多多才多藝的學生坐在小池塘邊,有的彈著吉他,有的吹著薩克斯,有的拉著小提琴……悠揚的樂曲伴隨著陣陣蛙鳴,交織著學生們的談笑聲,十分熱鬧。
美味的食堂包羅各種風味,四川麻辣燙、廣東腸粉、西北面食……多得大家有時都會抱怨不知道吃什么。在冷風颼颼的冬日,鉆進食堂吸溜一口重慶小面熱辣的湯汁,你會頓時感嘆:這是家的味道。不論口味是否正宗,這座面積并不算大的食堂占據了我們一日三餐的生活時光,只有家,才能做到這樣。
每次出行,我都會感嘆:北外的位置真好!這里是北京市西三環(huán),寸土寸金的地方,東校區(qū)東門不遠處就是魏公村地鐵站,去天安門廣場也只需坐9站地鐵即可抵達。不僅去哪里都方便,而且北外周圍更是公園、高校、商圈林立。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高校都是我們的“鄰居”,4A級景區(qū)紫竹院公園就在學校南面,還有許多繁華的商圈,是學生們聚餐休閑的好去處。
傍晚的文化廣場上,有滑滑板的少年一展輕盈的身姿,有校園歌手唱著動聽的流行歌曲,還有職工阿姨們歡快地跳著廣場舞。吃過飯后,與好友沿著小路散步,耳后傳來排球場上的陣陣歡呼聲,你會覺得這是最有青春氣息的聲音。
在北外,傾聽世界之語
語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反映了其相應的文化。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的搖籃”的北外,開設了101種外國語言類專業(yè)。在這里,你能見到各種膚色的留學生,聽到用各種語言進行的日常交談。清晨,無論在花園還是教室,抑或是在食堂,你都可以聽到各種語言的瑯瑯書聲。聽到一些聞所未聞的語言時,你可能會好奇地發(fā)問:這是哪門語言?馬耳他語?瑞典語?葡萄牙語?還是匈牙利語?
在北外,你不僅能聽到語言,更能切身地感受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北外圖書館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145萬余冊,通過書籍便能觸碰到阿拉伯懸詩的深沉、日本散文的細膩、美國小說的精彩……和外國學生交流時,也能因為語言上的便利更加切實地感受到友誼并無國界。北外還常常邀請語言大家、外交官、學者等前來召開講座,聆聽時,你會覺得自己仿佛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如果想了解語言的歷史,坐落于西校區(qū)的世界語言博物館絕對是一個生動的“老師”。它以語言學基礎理論為框架,融合了歷史學、生物學等眾多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理念,展示語言現象、保護語言資源、拓展語言研究,并按照時間脈絡,以溯源、傾聽、言說、書寫、教育、傳播、服務、探索等八個部分全面呈現語言的各方面。
學習一種語言,就會愛上一種文化。在北外,你能夠聽到來自全世界的語言,愛上許多種不同的文化。
在北外,看到更大的世界
在北外,參加各種外事活動是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看似遙不可及的外交部,在北外學生眼里則是學長學姐們工作的地方。在校園里,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來自大使館的車輛和西裝革履的外交官們。
小小的北外校園見證了許多大人物的來訪,荷蘭首相在北外校園里和學生們一起騎過單車,丹麥王儲在北外操場上看過球賽,阿布扎比王儲親臨北外出席阿語樓修繕竣工儀式,斯洛文尼亞總理在圖書館發(fā)表過演講。
有一次,我從校外坐出租車回學校,司機師傅看著路況,說:“估計是有大人物來了!”回到學校教學樓自習時,我才聽說原來是薩爾瓦多總統(tǒng)今天訪問北外了,就在我自習的這座阿語樓的國會廳發(fā)表了演講,并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冬奧會等各大國際性活動里,都有北外學生的身影,他們能自信從容地面對各種大場面。這種從容的背后,是每天在教室、食堂、花園里響起的瑯瑯書聲積累的底氣,是每一次在講臺上做展示時被磨煉出的信心,是經??谧g實踐練就的強大的心理素質。
從北外,去更遠的地方
在北外,能夠學到的不僅是語言。北外開設的專業(yè)涵蓋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六大學科門類。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我們對世界萬物保持著好奇心,也能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萬物。
北外的校訓是“兼容并蓄,博學篤行”,在一代代北外人的身上都有著這八個字帶來的獨特氣質,這便是北外的氣質。
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教育家伊莎白、翻譯家王佐良等都曾在北外任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等知名校友都曾在北外學習。從北外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們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樣,“人民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
暗流涌動的外交場合、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樸實無華的講臺……從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到“共和國外交官的搖籃”,歲月的長河里一直有著北外人代表中國向世界發(fā)出的聲音。一代代學子,在時代的浪潮中,從北外去往更遠的地方。
北外很小,也很大。它廣闊的胸懷能容納各民族的文化,它開闊的眼界能看到更高的平臺,它高遠的志向便是服務于祖國和人民。
感謝北外賦予我“兼容并蓄,博學篤行”的獨特氣質,感謝北外讓我看到語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