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志翰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杰地靈的風華寶地,因其數(shù)千年的制陶歷史而被人們稱之為是陶瓷古都,載入史冊、家喻戶曉,而現(xiàn)如今的宜興卻因其別具特色的紫砂壺再次聞名于全國各地,紫砂更是與陶瓷之中的均陶、精陶、彩陶、青瓷并稱為“五朵金花”,共同譜寫宜興古都絢麗的風采。在社會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之下,紫砂壺在歷代紫砂藝人的不斷辛勤付出之下,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體系,也成為了人們茶座之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以其良好的藝術欣賞價值,收獲了許多文人雅士們的喜愛與追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觀賞,促使紫砂藝術的發(fā)展得以不斷地興盛、壯大起來。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可想而知,其中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是十分豐富且深厚的,也正是因為這一強大的基底,才使得中華文明不斷地發(fā)展與進步,社會時代也得以不斷地改革和提升,紫砂壺的發(fā)展同樣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紫砂壺是因為茶文化而誕生了,因而便與之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同時在創(chuàng)造與制作的過程之中,紫砂藝人又將許多文化藝術的形式與內容融合在了其中,因而使得紫砂壺在原本樸素自然的氣質中又增添了一份人文雅韻,有著十分鮮明的傳統(tǒng)民族特色,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對紫砂藝術的一種促進和提升,為人們提供了更加深層次的精神享受,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載體。
紫砂壺的造型特征千變萬化、精彩紛呈,常常會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說法來形容,因紫砂泥的可塑性十分強,紫砂藝人便能夠充分發(fā)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將紫砂泥塑造成自己所想要的樣子,也就有了許許多多獨一無二的器型,每一把紫砂壺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令人嘆為觀止,就像這把紫砂“高權壺”(見圖1)一樣,以傳統(tǒng)圓器為基底,打造成這一別具特色的造型特征。
圖1
此壺壺身較為修長,呈圓柱狀,但順滑流暢的線條卻將其勾勒得較為圓潤飽滿,以上小下大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壺身底部便直接化為了平整,穩(wěn)重而又端莊,挺拔的身姿使其不會顯得較為笨重;壺身上端便直接過渡到了壺口,壺蓋與之契合得十分的緊密,子母線也十分的吻合,蓋面所隆起的弧度又與壺身恰好相連在一起,使得兩者好似融為了一體;橋形的壺鈕立于之上小巧玲瓏,十分的精致;彎流的壺嘴從壺身傾斜而出,但整體的角度卻是上揚的姿態(tài),與整體挺立的身姿相吻合,而與之相對應的壺把則同樣也由上至下,順勢彎流一氣呵成,整體形態(tài)之間的過渡也十分流暢和諧。
在壺身上,紫砂藝人還進行了書法陶刻裝飾,內容為“高山流水”四個字,一筆一劃流暢地落在壺面之上,剛勁有力、行云流水,彰顯出了紫砂藝人深厚的陶刻工藝,與此同時,這四個字的裝飾也突出了整個壺所要創(chuàng)作的主題內容,與整體造型特征之間更是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共同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感傳達出來。
這款紫砂“高權壺”通過壺身上所陶刻的“高山流水”,來烘托出此壺整體的意境內涵與文化底蘊,“高山流水”并不是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其中卻蘊含了一則典故,描寫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的友誼,象征著知音、知己,紫砂藝人將此融于紫砂壺之中,便是傳達出自身對于友誼的贊頌,知音難遇,友誼難求,能有一個知心人想必是每一個人的心中所求,因此,紫砂藝人便想要以此來告訴人們,要珍惜自己身邊的友誼,不要錯失了一段良緣,同時也希望還沒有找到的人能夠盡早收獲,紫砂壺就像是人們的知音一樣一直陪伴在人們的身邊,知情知意,不斷地為人們帶去美好的祝福與享受,這便是紫砂壺一開始創(chuàng)作的衷心。
紫砂壺藝繼承了古老的制陶技藝,是傳統(tǒng)手工藝中的一類,在結合了紫砂自身的特點之后創(chuàng)造了全手工成型的技藝方法,打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絕倫的紫砂壺作品,同時紫砂藝人又賦予了其十分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憑借較高的實用價值以及文化欣賞價值而得以艷冠群芳,無人不為之所傾倒、贊嘆,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主要的核心內容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便是紫砂藝術時時刻刻都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原因,既貼近人們的生活,又貼合人們的內心,深得人心,同時,其中的文化內涵又帶人們看遍世間百態(tài),品嘗人生百味,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著實是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