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積寧,張保隆,于海燕,王文娟,李林坤
蝸神經管(cochlear nerve canal,CNC)是內耳道與耳蝸交界處的孔型結構,蝸神經走行于其內。CNC狹窄或封閉是一種內耳畸形,在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中較為常見,多項研究表明在無其它內耳畸形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中約半數(shù)存在CNC狹窄[1-2]。CNC狹窄或封閉時常提示蝸神經的發(fā)育異常,蝸神經的發(fā)育情況是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治療方法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3]。顳骨HRCT和內耳MRI檢查可分別用來評估CNC和蝸神經發(fā)育情況。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HRCT診斷CNC狹窄或封閉患兒的內耳HRCT及MRI資料,探討CNC狹窄或封閉與蝸神經發(fā)育異常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醫(yī)師針對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選擇檢查方法、評估預后及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將臨床診斷為先天性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顳骨HRCT檢查發(fā)現(xiàn)相應耳存在CNC狹窄或封閉且有內耳MRI檢查資料的33例嬰幼兒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齡1個月~3歲,中位年齡6個月。66耳中,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共計40耳,無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26耳(聽力正常23耳,輕度~中度傳導性耳聾3耳)。
對于不能在自然睡眠狀態(tài)下完成HRCT或MRI檢查的患兒,按照0.5 mg/kg的劑量給予5%水合氯醛溶液(口服或肛門給藥)鎮(zhèn)靜后再進行檢查。
使用GE Optima CT520 16層螺旋CT掃描儀?;颊呷⊙雠P位,掃描線平行于聽眶上線,掃描范圍自乳突尖部至顳骨巖部上緣。掃描和重建參數(shù):120 kV,120 mA,16i×0.625 mm,螺距0.56,矩陣512×512,視野16 cm×16 cm~18 cm×18 cm;采用骨算法重建,層厚0.625 mm,層間距0.625 mm,窗寬3000 HU,窗位600 HU;行冠狀面圖像重組,層厚0.5 mm、層間距0.5 mm。
使用GE HDXT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和頭頸部線圈。受檢者取仰臥位,行內耳橫軸面、冠狀面常規(guī)序列和內耳水成像掃描。內耳水成像掃描參數(shù):三維快速平衡穩(wěn)態(tài)采集序列,TR 5 ms,TE 2 ms,層厚0.6 mm,矩陣320×224,視野15 cm×15 cm~17 cm×17 cm。垂直于雙側內耳道長軸進行斜矢狀面圖像重組,層厚0.5 mm,層間距0.5 mm。
選取橫軸面HRCT圖像上CNC寬度最大的層面,測量CNC前、后骨壁內側緣中點連線的長度即為CNC寬度,寬度<1.5 mm診斷為CNC狹窄[4-5];若CNC結構消失,局部呈大于1800 HU的骨樣結構,則診斷為CNC封閉[6]。取內耳道HRCT橫斷位最大寬度及冠狀位最大寬度的平均值,平均值≤3 mm診斷為內耳道狹窄[7];在內耳MRI垂直于內耳道的斜矢狀面重組圖像上觀察蝸神經,若蝸神經較同側面神經或對側蝸神經細小,則診斷為蝸神經發(fā)育細小,若蝸神經在橫斷位及斜矢狀位均未顯示,則記錄為蝸神經未顯示。以上數(shù)值的測量及診斷,均由2名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醫(yī)生分別進行,然后取平均值或共同結果,差異較大數(shù)值或結果,由2名醫(yī)生討論會診后確定。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內耳HRCT和MRI表現(xiàn)、CNC封閉及狹窄患耳的內耳MRI蝸神經發(fā)育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蝸神經管HRCT表現(xiàn)和蝸神經MRI表現(xiàn)的一致性進行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例患兒的66耳中,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且相應耳有CNC狹窄或封閉者共39耳,單側27例、雙側6例。
39耳(39/66)中,CNC封閉(圖1右耳、圖2左耳)15耳(38.46%),CNC狹窄(圖2右耳、圖3右耳)24耳(61.54%);單純CNC狹窄或封閉(圖2)19耳(48.72%),合并內耳道狹窄(圖1右耳)20耳(51.28%),合并前庭和半規(guī)管等畸形(圖3右耳)2耳(5.13%;此2耳均同時合并有內耳道狹窄)。MRI示蝸神經正常(圖4)2耳(5.13%;為同一患兒雙側耳),蝸神經細小(圖5)7耳(17.95%),蝸神經未顯示(圖6~7)30耳(76.92%),前庭神經異常(圖6)15耳(38.46%),面神經纖細1耳(2.56%)。
圖1 女,3歲,左耳聽力正常,右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HRCT示左側蝸神經管(CNC)、內耳道(IAC)正常,右側蝸神經管近耳蝸端封閉,右側內耳道狹窄。 圖2 女,3歲,右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左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HRCT示右側CNC狹窄,左側CNC封閉,雙側IAC正常。 圖3 男,1個月,右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左耳聽力正常。HRCT示右側CNC和IAC狹窄,左側CNC和IAC正常,雙側前庭擴大與水平半規(guī)管融合(V&HSC)。
圖4 女,2歲,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左耳MRI示蝸神經(CN)、前庭上神經(SVN)、前庭下神經(IVN)及面神經(FN)形態(tài)、大小無明顯異常,蝸神經粗于同側面神經。 圖5 圖2患兒的右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MRI,示蝸神經(CN)較同側面神經(FN)細小,前庭上神經(SVN)、前庭下神經(IVN)及面神經正常,內耳道寬度正常。 圖6 圖1患兒的右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MRI,示蝸神經及前庭下神經未顯示,前庭上神經(SVN)及面神經(FN)正常。 圖7 圖3患兒的右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MRI,示蝸神經未顯示,可見前庭下神經(IVN),面神經(FN)與前庭上神經(SVN)分界不清。
27耳(27/66)中,2耳CNC狹窄(寬度分別為1.3和1.4 mm),無感音神經性耳聾,MRI示蝸神經正常;1耳CNC寬度正常,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蝸神經細?。?4耳CNC寬度正常,無感音神經性耳聾,蝸神經正常;此27耳內耳道均無狹窄,有內耳畸形1耳(為前庭擴大與半規(guī)管融合,與前述39耳中合并前庭半規(guī)管畸形中的1耳為同一患兒,圖3左耳)。
HRCT診斷為CNC封閉的15耳中,內耳MRI診斷為蝸神經發(fā)育異常的共15耳,兩者符合率達100%(15/15)。其中,蝸神經未顯示14耳,占93.33%(14/15);蝸神經細小1耳,占6.67%(1/15)。本研究中HRCT診斷為CNC狹窄的共計26耳,其中24耳有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2耳無感音神經性耳聾(MRI顯示蝸神經正常);CNC狹窄且存在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的24耳中,MRI診斷蝸神經發(fā)育異常22耳,符合率為91.67%(22/24),診斷蝸神經正常2耳,陰性率為8.33%(2/24)。蝸神經發(fā)育異常的22耳中,蝸神經未顯示16耳,占72.73%(16/22);蝸神經細小6耳,占27.27%(6/22)。
66耳的蝸神經管HRCT表現(xiàn)與蝸神經MRI表現(xiàn)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66耳的蝸神經管HRCT表現(xiàn)與蝸神經MRI表現(xiàn)的關系 /耳
蝸神經管HRCT表現(xiàn)與蝸神經MRI表現(xiàn)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516,P<0.05),提示CNC狹窄或封閉對蝸神經發(fā)育異常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CNC是蝸神經自蝸軸進入內耳道的孔型通道,其正常寬度國內外都有相關研究,但對其狹窄的診斷標準并不完全一致,多數(shù)以其寬度<1.5 mm作為狹窄標準[4-5],故本研究中采用寬度<1.5 mm作為診斷CNC狹窄的標準。CNC因其結構微小,若對其正常結構形態(tài)及正常寬度認識不足,在臨床工作中容易對其存在的異常發(fā)生漏診,尤其是對于雙側CNC對稱性輕度狹窄更易出現(xiàn)漏診。因此建議在分析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的HRCT表現(xiàn)時應常規(guī)測量CNC的寬度,避免漏診CNC狹窄。
CNC發(fā)育異常(包括狹窄及封閉)是內耳畸形的一種,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以單獨發(fā)生,也可同時合并內耳道或其它內耳結構畸形,其中以合并內耳道狹窄最為常見,本研究中在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且相應耳有CNC狹窄或封閉者的患兒中20耳合并有內耳道狹窄,2耳合并耳蝸、前庭或半規(guī)管畸形。早期的內耳畸形分類中未將CNC異常列入,在近期新的內耳畸形分類標準中,已將CNC異常列為內耳畸形的一種單獨類型[8],國內楊軍等[9]提出的M(C)ND內耳畸形分類法中,更是將CNC的表現(xiàn)分為C0(閉鎖)、C1(狹窄)、C2(擴大或正常)及CX(未顯示或無法測量)四種情況,以利于更詳細地描述CNC的發(fā)育情況。可見CNC的形態(tài)在實際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有研究顯示CNC狹窄或封閉患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后純音聽覺效果好于助聽器,而言語識別效果很差,不及佩戴助聽器,應慎重選擇[6]。
蝸神經發(fā)育異常包括蝸神經缺失和細小。蝸神經發(fā)育異?;純喝斯ざ佒踩胄g后聽力提升效果不及蝸神經發(fā)育正常的患兒,能否行人工耳蝸植入術目前仍存在爭議。蝸神經發(fā)育異常時人工耳蝸植入術后,少部分患兒聽力及語言功能有所提高,但大多數(shù)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差[3]。雖有研究表明蝸神經缺失為人工耳蝸植入術的絕對禁忌證[10],但亦有研究表明部分內耳MRI診斷為蝸神經缺失的患兒,在人工耳蝸植入術后聽力及語言感知能力均有所提高[3]。筆者認為出現(xiàn)此種情況的原因是內耳道內蝸神經仍存在,但因其極為纖細、沿內耳道骨壁走行、與前庭神經緊密伴行(特別是存在內耳道狹窄時)等情況,超出了目前MRI檢查的分辨能力,而造成蝸神經缺失的錯誤判斷。故本研究中內耳MRI未能顯示蝸神經時記錄為蝸神經未顯示,而非蝸神經缺失。因此,部分學者建議對這類患者在行常規(guī)MRI掃描之外,還應行fMRI檢查來判斷患兒聽皮層的功能,并結合電誘發(fā)聽性腦干反應(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來明確診斷,以利于臨床醫(yī)師更準確地判斷是否適合人工耳蝸植入術及評估預后[3]。
相對于MRI,內耳HRCT檢查的時間短、噪音小,對于不能配合患兒的檢查成功率高,可以較全面地顯示骨迷路、內耳道及CNC等結構,可對內耳畸形進行準確分類,為臨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jù),是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首選的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方法[11]。另外,HRCT還可顯示內耳畸形患兒是否同時存在顳骨其它結構的畸形或變異,為人工耳蝸植入術提供必要的手術指導,避免術中出現(xiàn)嚴重的醫(yī)源性損傷[12],是人工耳蝸植入術前的必要影像學檢查方式[13]。但HRCT不能直接顯示蝸神經、前庭神經及膜迷路等結構。而對于準備選擇人工耳蝸術治療者,不僅要明確內耳畸形的分類,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蝸神經、前庭神經等的發(fā)育情況。MRI是目前唯一可以直接顯示蝸神經形態(tài)的檢查方法,高場強MR的三維快速平衡穩(wěn)態(tài)采集序列可以通過斷面重建直觀的顯示蝸神經的發(fā)育情況,在蝸神經異常診斷方面有較大的優(yōu)勢[13],是彌補內耳HRCT檢查不足之處的有效手段,對于無MRI檢查禁忌證的患兒,內耳MRI應作為人工耳蝸術前的常規(guī)檢查。
本次研究中,CNC封閉的15耳均存在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其中14耳在內耳MRI上蝸神經未顯示、細小1耳。Adunka等[14]的研究中CNC封閉的10耳均診斷為蝸神經缺失。因此,當HRCT檢查發(fā)現(xiàn)CNC封閉時,高度提示可能伴有蝸神經缺失和細小(包含真正的缺如或纖細至MRI無法顯示)。本研究中蝸神經管狹窄共計26耳,其中2耳聽力正常(蝸神經管寬度分別為1.3和1.4 mm),MRI顯示蝸神經正常;24耳有CNC狹窄且同時存在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MRI診斷蝸神經異常22耳。因此,HRCT發(fā)現(xiàn)CNC狹窄,并且臨床發(fā)現(xiàn)相應耳有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時,應高度懷疑合并有蝸神經發(fā)育異常。而對于非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患兒,蝸神經管狹窄與蝸神經發(fā)育異常是否具有相關性,尚需更多此類不同聽力結果的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本研究中,2耳聽力正常的蝸神經管輕度狹窄未表現(xiàn)出與蝸神經發(fā)育不良具有相關性。研究中有1耳有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HRCT示CNC及內耳道寬度正常,MRI示蝸神經細小,可見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即使行HRCT檢查未發(fā)現(xiàn)CNC異常,亦不能完全排除蝸神經發(fā)育異常,患兒在人工耳蝸植入術前進一步行內耳MRI檢查來了解蝸神經發(fā)育情況是十分必要的。
本組數(shù)據(jù)中臨床發(fā)現(xiàn)有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患耳,CNC發(fā)育異常的單、雙側比例(27:6)與以往相關文獻報道(8:26[15]、16:44[16])差異較大。以往的相關研究中納入標準均為MRI診斷為蝸神經發(fā)育異常的患耳,與本研究中以HRCT診斷為CNC狹窄或封閉作為納入標準有所不同。因此,單、雙側發(fā)生比例差異較大是否為病例納入標準不同所導致,尚需更多的數(shù)據(jù)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
內耳HRCT可顯示CNC、內耳道和骨迷路等骨性結構是否存在畸形,為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jù),是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的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方法。內耳MRI可觀察蝸神經、前庭神經及膜迷路等發(fā)育情況,有效彌補HRCT檢查的不足,為臨床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學信息,是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也是患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前評估預后的必要影像學檢查方法。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患兒HRCT發(fā)現(xiàn)CNC封閉或狹窄時分別高度提示蝸神經缺失或發(fā)育異常,也提示患兒人工耳蝸術后效果不佳。若患兒家屬行人工耳蝸植入術治療的意愿較強,無禁忌證的患兒術前應常規(guī)行內耳MRI檢查,以進一步了解蝸神經和前庭神經等的發(fā)育情況,并結合聽皮層及電生理等檢查,綜合評估預后,慎重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