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華 劉新社 魏柳斌 任軍峰 古永紅 王前平 師平平
(1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fā)國家工程實驗室;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3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4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油氣工藝研究院)
全球油氣勘探實踐表明,鹽下油氣勘探潛力巨大,是尋找大油氣田的重要勘探方向[1-6]。石鹽巖、硬石膏巖多與碳酸鹽巖共生發(fā)育,具有優(yōu)越的封蓋性能,可形成多種類型的源、儲組合。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發(fā)育碳酸鹽巖—膏鹽巖共生體系沉積,特別是馬五6亞段發(fā)育巨厚的膏鹽巖沉積層,其上的馬家溝組頂部風化殼是靖邊氣田的主要產(chǎn)層[7-9],其下的層段屬于鹽下勘探層系,長期以來是盆地海相碳酸鹽巖勘探關注的重要領域[10-11]。早期研究認為,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中央古隆起隆升的同時,在盆地中東部發(fā)育一補償性的坳陷,形成一隆一坳的耦合關系,中東部坳陷是奧陶系巨厚膏鹽巖的發(fā)育區(qū)。21世紀以來,基于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層系具有較好的封蓋條件,米脂鹽洼中心沉積水體較深,可能有利于烴源巖的發(fā)育和保存,具備形成自生自儲式構造—巖性圈閉氣藏的條件。2007年、2010年先后對盆地東部的鹽下勘探目標部署實施了LT1井、LT2井兩口風險探井,LT1井在馬五7亞段試氣獲407m3/d 的低產(chǎn)氣流,LT2井在馬三段試氣獲5.6×104m3/d的CO2氣流。鉆后分析認為奧陶系鹽下圈閉條件好,但烴源巖層的生烴潛力較差[12-13]。隨后對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源儲配置關系重新認識,認為中央古隆起周邊地區(qū)奧陶系鹽下層系與上古生界煤系烴源巖直接接觸,燕山期盆地東部整體抬升形成東高西低的古構造格局,中央古隆起周邊地區(qū)的上古生界煤系烴源巖具備向鹽下側向供烴的成藏潛力。2013年在中央古隆起東側針對奧陶系鹽下部署了JT1井,該井在奧陶系鹽下的馬五7亞段、馬五9亞段試氣獲2.4×104m3/d的天然氣流[14-15]。其后加大了靖邊周邊地區(qū)鹽下層系的勘探力度,多口井在奧陶系鹽下馬五7亞段、馬五9亞段試氣獲工業(yè)氣流。奧陶系鹽下馬四段也見到了含氣新苗頭,但其儲層相對致密,灰質含量高,非均質性強,采用酸壓改造試氣普遍低產(chǎn),未獲勘探突破。近年來,通過持續(xù)深化地質認識,重新認識古構造、烴源巖、儲層分布及成藏富集規(guī)律,2020年針對奧陶系鹽下馬四段部署的風險探井MT1井,試氣獲高產(chǎn)工業(yè)氣流,首次突破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工業(yè)氣流關,實現(xiàn)了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勘探的重大突破[16-18]。本文以MT1井勘探發(fā)現(xiàn)為主線,系統(tǒng)介紹了創(chuàng)新地質認識與工程技術進展,對鹽下領域油氣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鄂爾多斯盆地位于華北板塊西部,可劃分為伊盟隆起、西緣沖斷帶、天環(huán)坳陷、伊陜斜坡、晉西撓褶帶和渭北隆起6個構造單元(圖1)。伊陜斜坡為一西傾的單斜緩坡構造,是鄂爾多斯盆地最主要的油氣富集區(qū)域。
圖1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簡圖Fig.1 Simplified structural map of Ordos Basin
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馬家溝組發(fā)育碳酸鹽巖—膏鹽巖共生體系沉積,縱向上具有明顯的旋回性沉積特征,據(jù)此將馬家溝組自下而上劃分為馬一段、馬二段、馬三段、馬四段、馬五段和馬六段共6段(圖2),馬六段受加里東末期風化剝蝕作用影響,僅在盆地東部地區(qū)局部殘留。其中馬一段、馬三段、馬五段為海退沉積旋回,主要發(fā)育膏鹽巖及碳酸鹽巖沉積;馬二段、馬四段、馬六段為海侵沉積旋回,主要發(fā)育碳酸鹽巖沉積[19]。馬五段內(nèi)部發(fā)育次一級的碳酸鹽巖—膏鹽巖共生體系沉積,據(jù)此又將馬五段自上而下劃分為馬五1—馬五10共10個亞段[20]。馬四段是奧陶系鹽下最厚的一套海侵碳酸鹽巖沉積(厚度為150~300m),且分布廣泛,是奧陶系鹽下最具勘探潛力的層系[21-22]。
圖2 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地層綜合柱狀圖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Ordovician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Ordos Basin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烴源巖有機質碳同位素值為-30‰~-24‰(圖3),烴源巖酸解氣乙烷碳同位素值為-30.3‰~-26.1‰,表明該類烴源巖生成的天然氣乙烷碳同位素存在偏重現(xiàn)象[23]。其次,碳酸鹽巖—膏鹽巖體系發(fā)育的氣藏普遍含硫化氫氣體,熱硫酸鹽還原反應也會引起天然氣乙烷碳同位素變重[24]。因此,對于碳酸鹽巖—膏鹽巖體系而言,利用天然氣碳同位素難以有效區(qū)分煤成氣與油型氣。通過對國內(nèi)外重要含油氣盆地天然氣甲烷碳、氫同位素分析發(fā)現(xiàn),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的烴源巖生成的天然氣碳、氫同位素組成普遍具有正碳序列,即C1< C2<C3[25]。相同熱演化成熟度條件下,海相烴源巖生成的油型氣甲烷碳同位素偏輕、甲烷氫同位素偏重,而煤系烴源巖生成的煤成氣甲烷碳同位素偏重、甲烷氫同位素偏輕。甲烷碳、氫同位素互參的方法是判識碳酸鹽巖—膏鹽巖體系高含硫氣藏氣源成因的最佳方法。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甲烷碳同位素值為-45.1‰~-36.4‰,甲烷氫同位素值為-192.1‰~-142.5‰(圖4)[26-27],這與國內(nèi)外重要含油氣盆地油型氣甲烷碳、氫同位素組成接近,而與煤成氣甲烷碳、氫同位素組成存在顯著差異,指示奧陶系鹽下馬四段氣藏以油型氣為主,主要來自奧陶系鹽下海相烴源巖。
圖3 鄂爾多斯盆地T112井奧陶系鹽下地球化學綜合剖面Fig.3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profile of subsalt Ordovician in Well T112 in Ordos Basin
圖4 天然氣甲烷碳、氫同位素交會圖版Fig.4 Cross plot of natural gas CH4 carbon isotopes and hydrogen isotopes
傳統(tǒng)烴源巖評價方法認為干酪根是主要的生烴母質,總有機碳含量(TOC)、氯仿瀝青“A”、總烴等是衡量有機質豐度的主要指標?;谂璧刂袞|部奧陶系碳酸鹽巖的地球化學分析表明,烴源巖主要發(fā)育在馬五段、馬三段等海退蒸發(fā)巖層段,以富有機質紋層狀泥質白云巖為主(圖5a),生烴母質為浮游藻類和細菌,其TOC僅為0.1%~1.2%,平均為0.3%。按照傳統(tǒng)烴源巖評價標準,馬家溝組烴源巖為差烴源巖,該套烴源巖厚度為20~40m,生烴強度為(2~6)×108m3/km2,按照奧陶系鹽下馬五6亞段膏鹽巖分布面積為6×104km2計算,初步評價鹽下常規(guī)海相烴源巖的生烴量約為(24~36)×1012m3,具備一定的生烴潛力[28-29]。
對盆地中東部T112等井的奧陶系鹽下有機地球化學分析研究表明,除了常規(guī)干酪根之外,奧陶系鹽下還發(fā)育大量的分散有機質、有機酸鹽等(圖5b)。分散有機質主要分布在以碳酸鹽巖為主的烴源層,常與次生方解石、黃鐵礦等伴生;使用蒙皂石稠化酸解液新方法對奧陶系鹽下烴源巖樣品測定的TOC為0.2%~2.0%[30],多出的TOC為有機酸鹽的體現(xiàn)。堿性環(huán)境有利于有機酸鹽的形成,碳酸鹽巖—膏鹽巖共生體系是有機酸鹽形成的理想場所,基于生烴模擬技術對有機酸鹽生烴潛力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機酸鹽生油的同時伴隨輕碳同位素的CaCO3生成(如現(xiàn)今的CaCO3碳同位素值為-24.9‰)[31]。奧陶系馬五段、馬三段為代表的海退蒸發(fā)巖層段的碳酸鹽巖存在明顯的碳同位素組成“負漂”現(xiàn)象(圖3),局部偏負的碳酸鹽巖碳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有機酸鹽曾經(jīng)在地質歷史中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生烴[32]。此外有機酸鹽生烴轉化率遠高于傳統(tǒng)烴源巖,對生烴有重要貢獻。研究表明盆地中東部鹽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天然氣來自傳統(tǒng)海相常規(guī)干酪根、分散有機質和有機酸鹽的共同貢獻,生烴物質豐富。
圖5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烴源巖巖心及微觀特征Fig.5 Core photo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salt Ordovician source rock in Ordos Basin
針對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古構造格局,前人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33-36],依據(jù)奧陶系厚度、巖相分布規(guī)律等因素,綜合分析認為奧陶紀鄂爾多斯盆地具有“三隆—兩坳—一古陸”的古構造格局。三隆即中央古隆起、中條古隆起和呂梁古隆起;兩坳即西南部邊緣坳陷和中東部坳陷;一古陸即盆地北部的伊盟古陸。受中央古隆起、呂梁古隆起等的阻隔作用,奧陶紀馬家溝組沉積期在盆地中東部坳陷發(fā)育碳酸鹽巖—膏鹽巖旋回性沉積。盆地中東部以馬四段為代表的奧陶系鹽下碳酸鹽巖地層,沉積環(huán)境以灰質洼地為主,巖性以豹斑狀灰?guī)r、云質灰?guī)r為主,白云巖化程度總體偏低,受生物擾動、成巖作用等影響,儲層非均質性強,缺乏優(yōu)質白云巖儲層發(fā)育的基本條件。
近年來,利用地震剖面、鉆井資料重新刻畫了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紀古構造格局。研究表明,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坳陷內(nèi)部還存在烏審旗—靖邊古隆起和東部鹽下低隆兩大次級構造單元(圖6)[37-39]。烏審旗—靖邊古隆起為寒武紀古隆起,鉆探揭示該區(qū)缺失寒武系,中元古界長城系與奧陶系馬家溝組直接接觸(圖7a)。烏審旗—靖邊古隆起對奧陶紀沉積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特別是對蒸發(fā)巖的沉積分異作用,該古隆起東側的米脂洼陷以石鹽巖為主,西側的靖西洼陷以硬石膏巖為主。東部鹽下低隆主要發(fā)育在神木—米脂一帶,其成因與同沉積期鹽巖底辟作用密切相關,受中—晚奧陶世盆地西南緣弧后前陸盆地閉合影響,盆地西南部形成前緣隆起(中央古隆起),盆地中東部形成隆后坳陷。在擠壓構造環(huán)境下,以馬一段、馬三段為代表的巨厚鹽巖層發(fā)生塑性流動,形成鹽底辟構造,使得馬四段沉積初期米脂洼陷形成凹凸相間的古底形,進而導致上覆馬四段碳酸鹽巖發(fā)生沉積分異,鹽丘等古底形高部位利于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的發(fā)育(圖7b)。
圖6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古構造圖Fig.6 Paleo structural map of the Ordovician in Ordos Basin
圖7 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東西向地震剖面(二疊系底界拉平,剖面位置見圖6)Fig.7 E-W direction seismic profile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Ordos Basin (flattened by the base Permian,section location is in Fig.6)
基于古構造解剖及沉積相分析表明,烏審旗—靖邊古隆起在奧陶紀仍為水下古隆起,并且控制了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白云巖儲層發(fā)育[40],臺內(nèi)灘主要由砂屑白云巖組成(圖8a),發(fā)育水平層理,局部受生物擾動作用影響,呈豹斑狀結構,就晶粒結構的粗細而言,臺內(nèi)灘以粗粉晶白云巖為主,儲集空間以晶間孔為主(圖8b),平均孔隙度為7.6%,平均滲透率為0.07mD。臺內(nèi)灘單層厚度為4~10m,累計厚度為20~30m(圖9),平面上臺內(nèi)灘主要分布在烏審旗—靖邊—志丹一帶(圖10),單個灘體面積為800~2500km2,總面積約為1.3×104km2。而東部鹽下低隆控制了馬四段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的發(fā)育,臺內(nèi)丘主要由豹斑(灰質)白云巖與疊層石白云巖組成,疊層石白云巖具紋層結構,以波紋狀、穹隆狀為主,儲集空間以晶間(溶)孔為主(圖8c、d),平均孔隙度為6.5%,平均滲透率為0.05mD。臺內(nèi)丘單層厚度可達2~6m,累計厚度為15~25m(圖9),單個丘體面積為200~4000km2,成排成帶分布,總面積可達1.2×104km2(圖10)[41-42]。由于奧陶系馬四段由多個長期海侵、短期海退的高頻旋回組成,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儲層發(fā)育具有明顯的層控性,儲層主要發(fā)育在向上變淺的旋回頂部,受準同生白云巖化作用影響,儲集空間以白云巖晶間孔為主,具有多套疊置、橫向遷移、連片分布的特點。由于馬四段巖性以石灰?guī)r為主,導致白云巖儲層原始孔隙保存條件差,晶間孔多被方解石充填,儲層相對致密,孔隙度一般為4%~13%,滲透率一般為0.01~0.1mD,屬于典型的致密碳酸鹽巖儲層。
圖8 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儲層特征Fig.8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subsalt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Ordos Basin
圖10 鄂爾多斯盆地馬四段巖相古地理圖Fig.10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Majiagou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馬家溝組為一套碳酸鹽巖—膏鹽巖交替發(fā)育的旋回性沉積,馬四段為沉積厚度最大的海侵碳酸鹽巖沉積層,上覆馬五段膏鹽巖是馬四段天然氣成藏的重要封蓋層,包括馬五6亞段、馬五8亞段、馬五10亞段等多套膏鹽巖層。其中馬五6亞段的膏鹽巖層厚度最大(30~150m),分布面積約為6×104km2。由于膏鹽巖封蓋性能極佳,使得奧陶系鹽下馬四段氣藏具有較好的保存條件,從而為奧陶系鹽下馬四段高壓氣藏的發(fā)育奠定了基礎(氣藏壓力系數(shù)為1.0~1.8)。
膏鹽巖除了作為重要的封蓋層之外,也是高含硫氣藏形成的重要媒介。天然氣與硫酸鹽發(fā)生熱化學還原反應可生成大量的硫化氫氣體,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組分分析表明,鹽下馬四段天然氣普遍含硫化氫氣體,H2S含量為2.5%~18.1%。由于受烏審旗—靖邊古隆起的控制作用,蒸發(fā)巖的沉積分異作用顯著,盆地東部米脂洼陷以石鹽巖沉積為主,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內(nèi)天然氣的硫化氫含量相對較低,一般在3%左右;而烏審旗—靖邊古隆起及其以西地區(qū)以硬石膏巖沉積為主,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白云巖儲層內(nèi)天然氣的硫化氫含量較高,平均可達11%左右。
基于對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成藏基本條件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鹽下馬四段巖性氣藏成藏模式(圖11)。鹽下馬四段天然氣主要來自奧陶系深層的海相烴源巖。奧陶系鹽下白云巖儲層當中的氣體包裹體溫度為120~160℃,結合埋藏史分析表明,印支末期—燕山期鹽下海相烴源巖熱演化成熟開始大量生烴,即可為奧陶系鹽下馬四段白云巖儲層供烴,形成自生自儲式的源儲配置關系。奧陶系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發(fā)育晶間孔型白云巖儲層,平面上馬四段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與云灰坪交互發(fā)育,存在明顯的區(qū)域巖性相變界面。燕山期,盆地東部整體抬升形成東高西低的單斜緩坡構造,為油氣運移指明了方向,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上傾方向存在致密石灰?guī)r遮擋,并與上覆膏鹽巖封蓋層相配合,構成了獨特的巖性圈閉體系,有利于天然氣大規(guī)模成藏。
圖11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成藏模式圖(剖面位置見圖10)Fig.11 Gas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subsalt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section location is in Fig.10)
前期針對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馬四段,按照奧陶系風化殼溶孔型儲層改造思路,以提高導流能力和形成一定長度的酸蝕裂縫為目的,主體采用“稠化酸+降阻酸”組合酸壓工藝,酸量為50~120m3,排量為2~3m3/min,酸蝕縫長為30~50m。該工藝具有改造規(guī)模小、酸蝕裂縫距離相對較短的特點,主要適用于奧陶系風化殼儲層。針對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完試20口井次,平均酸量為103m3,排量為2.9m3/min,19口井獲低產(chǎn)氣流,平均產(chǎn)量為0.2×104m3/d。2015年以來,以提高裂縫長度及非均勻刻蝕為目標,結合酸蝕裂縫擴展機理,攻關形成“多級交替注入、多體系酸液轉向、較大酸量刻蝕”的多體系深度酸壓技術。通過耐酸滑溜水造縫提高穿透距離,多體系酸液交替注入實現(xiàn)差異刻蝕,不同黏度酸液組合提高均勻改造程度,以提升酸壓工藝的針對性。針對奧陶系鹽下馬四段試驗6口井,其中3口井獲低產(chǎn)氣流,試氣產(chǎn)量無明顯提升。
近年來,針對鹽下馬四段酸壓低產(chǎn)難題,開展大量的實驗研究、數(shù)值模擬分析,明確馬四段儲層致密、灰質含量高是導致酸—巖反應速度快、酸壓作用距離短、裂縫導流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影響該類儲層單井產(chǎn)量的關鍵因素。為此,將增產(chǎn)技術由常規(guī)酸壓轉變?yōu)榧由皦毫?,重點圍繞裂縫擴展規(guī)律深化研究、關鍵材料研發(fā)配套、壓裂模式精細刻畫3個方面,攻克高模量儲層壓裂關鍵技術瓶頸,形成致密孔隙型碳酸鹽巖酸化壓裂復合改造技術。針對儲層致密、裂縫延伸壓力高的問題,優(yōu)選41/2in大直徑管柱、大排量設計,進一步降低摩阻、提高裂縫凈壓力,有效提升裂縫體積;針對碳酸鹽巖彈性模量高、裂縫窄、加砂難的問題,優(yōu)選40~70目/80~90目小粒徑支撐劑低砂比連續(xù)加砂模式,最高砂濃度達400kg/m3;針對碳酸鹽巖抗張強度高、抗壓強度高、破裂壓力高的特征,采用前置酸預處理、高黏液造縫技術,進一步降低破裂壓力、增加縫寬,降低加砂難度。采用加砂壓裂新工藝,單井產(chǎn)能大幅提高,均獲得工業(yè)產(chǎn)能。
MT1井位于陜西省神木縣高家堡地區(qū),部署目的是探索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勘探新領域。該井于2020年9月14日開鉆,2021年3月15日完鉆,完鉆層位是寒武系三山子組,井深3190m。該井在馬四段鉆遇氣層43.4m,氣測全烴最高達88.43%,壓力系數(shù)為1.62,采用前置酸+滑溜水加砂壓裂,試氣獲35.24×104m3/d的高產(chǎn)氣流,鹽下馬四段首次突破工業(yè)氣流關,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MT1井天然氣甲烷碳同位素值為-45‰,乙烷碳同位素值為-26‰,甲烷氫同位素值為-169‰,乙烷氫同位素值為-118‰,干燥系數(shù)為0.95,硫化氫含量為3.3%。高家堡地區(qū)鹽下烴源巖酸解氣乙烷碳同位素平均值為-26.5‰,與MT1井鹽下馬四段天然氣乙烷碳同位素值接近,表明馬四段天然氣主要來源于鹽下海相烴源巖,屬于高成熟油型氣,證實奧陶系鹽下海相烴源巖具備規(guī)模生烴潛力、大面積成藏的基礎。目前,在盆地東部神木縣高家堡地區(qū)馬四段已經(jīng)落實含氣面積1316km2,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潛力。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是一個全新的勘探領域,勘探實踐表明,創(chuàng)新理論認識是勘探取得突破的關鍵,重新認識奧陶系鹽下古隆起、烴源巖、儲層分布及圈閉等成藏條件,引領了奧陶系鹽下新領域勘探,地質工程一體化推動鹽下馬四段勘探終獲大突破。經(jīng)過十幾年的不懈探索,MT1井在奧陶系馬四段首獲高產(chǎn)氣流,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戰(zhàn)略性接替領域,它是盆地中東部除了中生界致密油[43]、古生界致密氣[44]之外的第三個含油氣系統(tǒng)。
從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巖性圈閉成藏角度分析,馬四段上覆的厚層膏鹽巖是天然氣成藏的重要封蓋層,封蓋條件優(yōu)越。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白云巖是有利儲層類型,臺內(nèi)灘白云巖主要分布在烏審旗—靖邊—橫山一帶,臺內(nèi)丘白云巖主要分布在神木—佳縣—米脂一帶。而奧陶系鹽下烴源巖生烴中心主要位于烏審旗、吳起、延安、米脂一帶,生烴中心毗鄰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形成了良好的源儲配置關系。綜合評價分析認為,奧陶系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和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有利成藏面積約為2.5×104km2,是下一步風險勘探的有利區(qū)帶(圖12)。
圖12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鹽下馬四段有利成藏區(qū)帶預測圖Fig.12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plays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subsalt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1)MT1井首次在奧陶系鹽下馬四段獲高產(chǎn)工業(yè)氣流,證實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奧陶系鹽下具備多層系、立體式勘探的潛力,堅定了盆地奧陶系鹽下勘探的信心。
(2)奧陶系鹽下馬四段天然氣以油型氣為主,來自奧陶系鹽下海相烴源巖,盆地中東部坳陷內(nèi)的烏審旗—靖邊古隆起、東部鹽下低隆分別控制鹽下馬四段臺內(nèi)灘白云巖、臺內(nèi)丘白云巖儲層發(fā)育,源儲配置關系好。
(3)盆地中東部鹽下馬四段白云巖儲層上覆厚層膏鹽巖封蓋,上傾方向致密石灰?guī)r側向遮擋,海相烴源巖供烴,形成了大面積分布的自生自儲式巖性氣藏,下一步勘探的重點是加強儲層預測,落實有利勘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