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洋
平頂山市新華區(qū)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頸部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與繼發(fā)病理的相鄰結(jié)構(gòu)影響頸部周圍組織,并出現(xiàn)相應影像學改變的疾病[1],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職業(yè)化趨勢[2],30歲以下患病的人數(shù)比30~50歲高22%,青少年的發(fā)病率已達10%[3-4]。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shù)和保守治療兩種,保守治療是該病首選方式[5]。針刺療法對本病的臨床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6-7]。筆者運用針刺治療CS得氣后留針時間為30 min,部分風寒濕型患者治療時有延長留針時間的要求,為探討不同留針時間對本病療效差異的影響,尋找合理留針時間,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本研究選取90例風寒濕型頸椎病患者,針刺得氣后分別留針30 min、45 min、60 min,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平頂山市新華區(qū)醫(yī)院疼痛三科就診的CS患者90例,隨機分為觀察1組(留針60 min)、觀察2組(留針45 min)和觀察3組(留針30 min),每組30例。觀察1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1~61(41.60±12.46)歲;病程2~23(9.41±5.21)個月。觀察2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2~63(44.73±11.82)歲;病程3~25(8.99±5.03)個月。觀察3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2(42.51±11.47)歲;病程2~23(9.18±4.92)個月。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 版)中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8]。①頸項部表現(xiàn)出強直、疼痛、僵硬,可以出現(xiàn)肩背部疼痛,低頭及仰頭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甚至受限,可出現(xiàn)頭暈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②臨床體征:急性期時可出現(xiàn)頸部活動受限,雙側(cè)頸部肌肉、第1頸椎~第7胸椎雙側(cè)棘突旁、斜方肌有顯著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出現(xiàn)前斜角肌痙攣時,按壓第3頸椎-第6頸椎橫突前側(cè)時,可出現(xiàn)同側(cè)上肢放射痛;③影像學檢查可正?;騼H有生理曲度改變或輕度椎間隙狹窄,少有骨贅形成。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風寒濕型頸椎病診斷標準的辨證要點。頸、肩、上肢竄痛麻木,以痛為主,自覺頭沉重感,自覺或可觸及頸部僵硬,頸部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緊。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22~65歲;1周內(nèi)未進行其他藥物或方法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遵照醫(yī)囑按時治療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病情嚴重有明確手術(shù)指征;其他類型或外傷引起頸椎?。徽谑褂闷渌椒ㄖ委熡绊懐熜гu定;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合并嚴重心腦和凝血障礙等疾??;不具備自主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
1.5 治療方法參照《針灸學》[10]頸椎病取穴處方,取雙側(cè)相應頸夾脊穴(只選取病變椎體及上下各1個椎體兩側(cè)的夾脊穴)、風池、天柱、列缺、大椎。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充分暴露施針腧穴部位,常規(guī)消毒后,取0.30 mm×40.00 mm毫針,頸夾脊穴向橫突方向直刺8~10 mm,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0~15 mm,天柱穴直刺8~10 mm,列缺向上平刺10~15 mm,以得氣為度,針刺深度可依據(jù)患者的胖瘦、年齡、體質(zhì)、病情而定。
治療時間:針刺得氣后留針時間,觀察1組為60 min、觀察2組為45 min和觀察3組為30 min,3組均每天針刺1次,連續(xù)針刺5 d為1個療程,連續(xù)針刺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
1.6 觀察指標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11]:在0~100 mm刻度的線段上,讓患者用筆根據(jù)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線段上標明相應的點,分數(shù)越高疼痛越重。通過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變化評定患者頸部疼痛情況。
田中靖久頸椎病量化表[12]:從臨床癥狀、工作和生活能力、體征3個方面對頸椎病患者進行評分,分值高表明病情輕,分值低則表明病情重。
頸部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v index,NDI)[13]:NDI療效統(tǒng)計項目均采用6級評分法,并且由小到大分別記為0~5分,包括患者的疼痛、個人護理及其他日常生活能力等共10項,得分越高表示頸部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評定記錄一次,記錄積分對比判定療效。
1.7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和《頸椎病療效評定的研討》[14]中頸椎病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部及上肢功能正常,可正常參加日常勞作及工作等;顯效: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頸、肩、背部疼痛減輕,頸部及上肢功能有明顯改善;有效:癥狀減輕,頸、肩、背部疼痛也有所減輕,但仍有部分癥狀、體征及功能障礙;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2.2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田中靖久頸椎病量化表評分比較具體結(jié)果見表2。
表2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田中靖久頸椎病量化表評分比較 ±s,分)
2.3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具體結(jié)果見表3。
表3 3組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比較 ±s,分)
2.4 3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jié)果見表4。
表4 3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項強”“頸項痛”等范疇[15]。《針灸資生經(jīng)》言:“寒熱風痹,項痛肩背急?!薄端貑枴す强照摗吩疲骸按箫L頸項痛”,《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素問·痹論》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痹論》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陳文英等[16]明確指出風寒濕邪是頸椎病最主要的病因?!稄埵厢t(yī)通·諸痛門》曰:“或觀書對弈久坐而致脊背痛”,研究報道,長期伏案的發(fā)病率是非長期伏案的2.22倍[17]?!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瓣幈哉撸诡^項痛,時弦……病本于腎”,《素問·逆調(diào)論》曰:“榮氣虛則不仁”,綜上所述,外有風寒濕邪侵襲,內(nèi)有肝腎不足,同時長期久坐勞傷等多種原因,致局部氣血不足,日久則全身氣血受經(jīng)絡損傷而產(chǎn)生經(jīng)氣不行,不通則痛以致經(jīng)絡不通,氣血失養(yǎng),氣虛推動無力,瘀滯不行,既有“不榮則痛”,又有“不通則通”[18],嚴重者能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19]。
《靈樞·經(jīng)脈》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靈樞·經(jīng)筋》云:“足太陽之筋,……其病,……項筋急”“手太陽之筋,……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主要病變在手足太陽經(jīng)、筋。根據(jù)“腧穴所在,主治所在”[20],選取局部腧穴天柱、風池、頸夾脊穴、大椎,針刺療效可以直達病所,可緩解頸部緊張肌群,消除相應神經(jīng)根的炎性水腫,擴張局部血管,改善椎動脈順應性,從而改善神經(jīng)根、頸椎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21-22]。遠端取列缺穴,可以調(diào)節(jié)大腦血管管徑,加快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管痙攣,有效緩解頭項部疼痛癥狀[23-24]。
關(guān)于留針時間的研究報道,有學者認為,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是獲效的較佳時間[25],也有學者認為,需根據(jù)患者病情而定[26]。頸椎病分為風寒濕證、氣滯血瘀證、痰濕阻絡證、肝腎不足證、氣血虧虛證[9]。目前,對于不同證型CS針刺得氣后留針時間長短,報道較少。尤其對于寒證、熱證不同,留針時間長短當有所不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多有記載,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刺急者,深內(nèi)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薄鹅`樞·經(jīng)脈》曰:“熱則疾之,寒者留之”,明確指出寒證留針時間宜長。從上述文獻記載可知,與其他證型相比,針刺治療風寒濕型CS時當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針刺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留針時間60 min、45 min和30 min經(jīng)過2個療程治療后,均能起到較好的臨床療效,但留針時間60 min、45 min臨床療效基本相同,并且優(yōu)于留針時間 30 min,故針灸治療本病時可延長留針時間至 45 min,盡快緩解本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