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10歲的瑞瑞(化名)是名孤獨癥患兒。自3歲確診以來,瑞瑞一直接受強化訓練,但收效甚微,就連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吃飯、上廁所等也需要爸媽幫忙。
無奈之下,瑞瑞的爸媽決定帶他報名參加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兒科的腸菌膠囊移植治療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研究。
腸菌移植,也稱糞菌移植、菌群移植,原理是將人體健康腸道菌群,通過胃腸鏡、口服膠囊等方式轉移至患者體內,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以改善孤獨癥相關癥狀。
近年來,尋找孤獨癥發(fā)病與腸道菌群失衡之間的關聯(lián),已成為臨床醫(yī)學、微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腸菌移植對治療孤獨癥有何作用?相關研究進展如何?近日,《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研究項目負責人、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兒科主任楊光。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兒科主任楊光正在診治患兒。
盡管接受過多年的強化訓練,但瑞瑞在認知理解、語言交流、情緒控制等方面與同齡人相比仍相差甚遠。而且,差距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拉越遠,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嘗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有效果。
孤獨癥,又稱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導致的發(fā)育障礙,多見于男孩,常起病于嬰幼兒期。臨床表現(xiàn)為拒絕交流、語言障礙、行為刻板、腹脹便秘等。生活中,他們難以自理,更無法融入社會,猶如一顆顆星星,在夜空中孤獨閃爍。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約有1000萬名孤獨癥患者,其中,0~14歲兒童患者約為200多萬,并以每年近20萬人的速度增長。孤獨癥已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截至目前,孤獨癥的發(fā)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明晰,也無特效療法治愈。只有依靠長期的康復訓練,患兒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正常。
相關研究顯示,與正常兒童相比,孤獨癥患兒的腸道菌群較為紊亂,且多伴有便秘、腹痛、脹氣、腹瀉、食欲不振、食物不耐受等胃腸道癥狀。
“當患兒消化系統(tǒng)癥狀加重時,拒絕交流、暴躁易怒、睡眠障礙等行為癥狀也會變得愈發(fā)嚴重。”楊光說。
但他也表示,孤獨癥的發(fā)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目前還不知道。但可以明確的是,如果患兒胃腸道疾病問題解決了,其精神狀態(tài)及部分行為癥狀也會有所改善。
此前,一則“16歲男孩通過腸菌移植治療孤獨癥”的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據(jù)報道,山東一名男孩經(jīng)過6次腸菌移植,從不愿與人交流逐漸開始與家人溝通,治療效果明顯。
“腸菌移植治療孤獨癥”的話題迅速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那么,腸道菌群失調是否影響大腦功能?
事實上,很多慢性病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而腸菌移植,作為調節(jié)腸道菌群紊亂的重要干預手段之一,起初主要用于胃腸道疾病的治療。
相關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東晉藥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書中記載的黃龍湯,用于治療腹瀉、痢疾等疾病。
近年來,腸道微生態(tài)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腦腸軸影響大腦功能。相關研究也由此延伸至神經(jīng)領域,如孤獨癥、抑郁癥、抽動癥等疾病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3 月3 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趙方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fā)表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揭示了腸道微生物調控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新機制,完善了微生物—腸—腦軸雙向溝通的理論基礎。
研究提示,在孤獨癥核心癥狀之一的社交障礙方面,腸道干預有可能成為孤獨癥臨床治療的有效手段。
4月2日,是第十五個世界自閉癥日,楊光研究團隊面向全國招募120名孤獨癥患兒,探索腸菌膠囊移植對孤獨癥的癥狀改善及發(fā)病機制?;顒訂硬痪?,就收到了包括瑞瑞在內的800多個患兒家庭的報名申請。
楊光介紹,根據(jù)此前通過胃腸鏡方式進行的腸菌移植的結果來看,取得了初步成效?,F(xiàn)在,隨著腸菌移植技術的進步,把健康供者的腸菌液制成膠囊給患兒口服,既簡單又安全。
盡管腸菌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或緩解孤獨癥部分癥狀,但療效能維持多久,能否完全治愈,是否適用于所有患者,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和驗證。尤其在擴大人群范圍,以及相關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分析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這可能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前不久,經(jīng)過解放軍總醫(yī)院兒童孤獨癥多學科專家評估,瑞瑞作為首批入組患兒,開始定期服用腸菌膠囊,并配合醫(yī)護人員隨訪觀察。
談及未來,瑞瑞媽媽說,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可以主動開口說話,認識一些朋友,學習并掌握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
“雖然孤獨癥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努力找出一種新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藥物治療和特殊教育,形成綜合治療模式,盡可能幫助患兒改善癥狀,減輕家庭負擔。”楊光說。
楊光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和關愛孤獨癥患者,為他們營造一個包容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讓“星星的孩子”不再獨自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