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實是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作出正確的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執(zhí)行。當情況已經(jīng)弄清、決心已經(jīng)下定后,工作抓得緊不緊、狠不狠便成為關鍵。毛澤東說:“黨委對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緊。什么東西只有抓得很緊,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于不抓?!?/p>
抓落實是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衡量黨員干部黨性和政績觀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堅持真抓實干、狠抓落實,一切工作都要往實里做、作出實效。對此,毛澤東也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
“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社會生活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人們往往被一些日?,F(xiàn)象牽著鼻子走,被動應付,辛苦忙碌而收效甚微,工作局面難有大的突破。問題出在哪兒?很重要的一條是看不清問題中什么是主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毛澤東把這個問題始終放在領導工作的突出地位。他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萬千的學問家和執(zhí)行者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以解放戰(zhàn)爭中的遼沈戰(zhàn)役為例,當時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在國民黨軍統(tǒng)帥部舉棋不定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行動,切斷東北同關內(nèi)的聯(lián)系,將國民黨軍的重要精銳封閉在東北加以殲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毛澤東下了很大決心,要求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暫時擱置長春、沈陽的敵人,遠途奔襲錦州,打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zhàn)。沒有這樣的宏圖大略,要奪取遼沈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是不可能的。果然,錦州一解放,東北同關內(nèi)的聯(lián)系一切斷,長春和沈陽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抓而不緊,等于不抓”
作出正確的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執(zhí)行。毛澤東從來不是空談家。對關系全局的工作,他在提出任務后總是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實,一步緊跟一步,真正抓出看得見的結果來。
正確的決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符合實際。毛澤東主張“多謀善斷”,他說:“什么叫多謀?就是要聽聽各種不同意見。各方面的意見集中了,各方面的分析明確了、恰當了,才能得到善斷。”
當情況已經(jīng)弄清、決心已經(jīng)下定后,工作抓得緊不緊、狠不狠便成為關鍵。毛澤東說:“黨委對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緊。什么東西只有抓得很緊、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我們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緊,所以工作還是不能做好?!?/p>
毛澤東對主要工作總是抓得很緊。當任務確定后,他便全力以赴、雷厲風行,千方百計地采取有力措施來打開局面。因此,他所抓的事總能給人留下強烈印象,取得顯著效果。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領導“三反”運動時,毛澤東不僅提出方針,而且親自督辦。在“三反”運動緊張的日子里,他幾乎每晚都要聽匯報,甚至經(jīng)常坐鎮(zhèn)中央人民政府節(jié)約檢查委員會,親自指導。到運動后期,他又花很大力氣來落實定案工作,確定具體的政策原則和處理辦法,樹立足以作為典型示范的案例,妥善處理運動過程中發(fā)生的問題,做好善后工作。這場運動對蕩滌當時剛開始蔓延的貪污腐敗行為、樹立廉潔勤政新風起了巨大作用,為國家進行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毛澤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只有抓得很緊,辦成幾件大事,確有實效,才能振奮人心,取得群眾的信任,以后的工作就好做了?!碑斎?,也不可能把弦一直繃得太緊,要有張有弛,毛澤東把這稱為“波浪式的前進”。
“只有蠢人,才一個人冥思苦索地‘想辦法”
當然,在抓工作的同時,不能只靠領導者個人或少數(shù)幾個人的智慧和努力。
毛澤東說:“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進行調(diào)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要知道這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經(jīng)常在作出決策時反復征求在第一線的將領的意見。比如解放戰(zhàn)爭時期,粟裕等提出了進行淮海戰(zhàn)役的建議。毛澤東當晚起草批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zhàn)役,甚為必要?!笨谷諔?zhàn)爭時期,精兵簡政這個極其重要的政策是由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來的。毛澤東說:“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有不少這樣的事例。1960年,毛澤東看了鞍山市委的報告后,充分肯定了鞍山鋼鐵公司群眾在實踐中形成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經(jīng)驗,把它稱為“鞍鋼憲法”,具體是:干部參加生產(chǎn)勞動,工人參加企業(yè)管理;改革企業(yè)中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中實行企業(yè)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原則。這個原則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