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時明月
在谷雨之前,既有“春木之氣始至”的立春、又有“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的清明。谷雨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六,雖然已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但從谷雨的民間習俗和歷史文化來看,仍舊離不開一個“春”字。
從古至今,中國的“吃春”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常說的“吃春”,一方面是專指立春節(jié)令的食俗,也常被叫做“咬春”;而另一方面,則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說的“食椿”,也就是谷雨吃香椿的習慣。
為什么人們習慣在谷雨時節(jié)吃香椿呢?香椿也叫椿芽、香椿頭,民間有句農(nóng)諺叫“三月八,吃椿芽兒”,是指農(nóng)歷三月,谷雨節(jié)氣前后剛好是香椿上市佳季。并且椿芽營養(yǎng)豐富、兼具食療作用,中醫(yī)認為香椿味苦、性寒,不僅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還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非常適合在暮春前后食用。
頭茬椿芽,閃著暗紅光澤的芽葉上帶著細小的絨毛,紋路清晰的葉片呈現(xiàn)浮雕般的質感,蓬勃、粗壯。手指觸及,柔軟、潮濕,流淌著泥土的溫潤。
摘下的香椿芽,經(jīng)過沸水的洗禮,立馬褪去紫衣,翠綠一片,散發(fā)著它所獨具的香味,喜食者愛之如命,不喜者掩鼻而逃?!拔镆灶惥郏艘匀悍帧?,往往一頓飯下來,椿芽像是成了人與人之間接頭的暗號,只要一個眼神的交匯,就能知道是否同類。
雞蛋,仿佛是香椿宿命中的戀人。取兩顆雞蛋打散,放入切成碎末的香椿混合,香椿裹著雞蛋液“哧溜”一聲鉆入了熱油中,誘人的香氣泛起。
輕輕轉動幾下鍋底,漸漸攤開成了一張冒泡的薄餅,翻面,出鍋。盤中,有嫩黃,有翠綠,平凡而家常,卻能把春天的味道牢牢地印刻在人們的記憶里。
椿芽炒臘肉,又是另一對奇妙的搭檔。
臘肉,經(jīng)歷了時間的洗禮和沉淀,濃郁厚重。新鮮香椿焯水后切成小段備用,鍋里下底油把臘肉煸炒出油脂,加入切段的香椿大火翻炒,噴幾滴料酒即可出鍋裝盤。臘肉與香椿的碰撞,仿佛是冬與春兩個季節(jié)最后一次的纏綿交融,暗示著冬天將漸漸遠去,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見過的最絕妙的吃法,當屬兩種做法的“香椿魚”了。其一,把香椿芽曬干后,直接入鍋油炸。干癟的香椿在熱油中“哧哧”地舒展開來,不論是色澤還是形態(tài),仿佛回到了當初掛在枝頭時蓬勃的狀態(tài),甚是奇妙。
其二,新鮮香椿芽葉洗凈瀝干,調(diào)個由淀粉、鹽、雞蛋、花椒粉等混合的面糊,香椿芽滾上面糊入鍋油炸,迅速膨大漸至金黃,像極了一條條游動的小魚兒。春天的綠色半掩在酥脆金黃的面糊里,“咔嚓咔嚓”,一口一個,美味才下舌尖,卻又上心頭。頭茬香椿最為香嫩,如果不去管它,便如同時光一般荒廢老去。頭茬摘盡后,隔上三五天,又冒出一茬,只是芽葉顏色開始泛綠,芽根漸漸變得纖細,葉子不再有浮雕般的立體感。
從頭茬到二茬,儼然像是由一個生機盎然的愣頭青變成了被磨平了棱角的中年人。待第三茬取盡后,老葉橫生,再不宜食用了。來年春天,香椿樹默默地修復好被攀折時留下的傷疤,又長出新芽來。
康有為曾作了一首《詠香椿》來表達對香椿的喜愛,稱“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愿,食之竟月香齒頰?!毕愦恢惖囊安?,撫慰過曾經(jīng)的節(jié)儉歲月,又在如今富足的時光里成為人們心頭不舍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