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續(xù)坤
“素讀”就好比品工夫茶,在慢悠悠、情綿綿的回味里,體會個中意境和韻致。
“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讀;宴中無酒則罷,有則必當飲?!睙o論何時何地,這種生活都令我心儀神往;只不過飲酒應淺嘗輒止,讀書當細嚼慢咽。
讀書的方法不勝枚舉,精讀、研讀、誦讀、閑讀等,于我而言,最喜歡的還是素讀。何謂“素讀”?簡而言之就是樸素地讀,作家阿城將其解釋為“你不帶你的意見去讀”。素讀是自古就有的一種讀書方法,就是讀者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來,先把作者的思想吃透,無須憑借方法訓練和學理分析,直接與書本素面相見,通過自己的最初認知、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從中得到所思所感所嘆所悟。古代的私塾教學,都是以“素讀”啟蒙?!八刈x”就好比品工夫茶,在慢悠悠、情綿綿的回味里,體會個中意境和韻致。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讀書,總是先看名家序言、作者簡介,甚至別人對此書此人的評說論述,從而方便自己閱讀理解、加深印象;豈不知,這種讀書方法容易使別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為主,嚴重地影響閱讀的感覺和思維,使所讀之書只是在別人咀嚼過的基礎上又咀嚼了一遍,在別人走過的小徑上又行走了一趟,不但枯燥無味,而且毫無進益。還有少數(shù)人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字才看數(shù)行,書沒翻兩頁,就開始板著面孔喊反對意見,提不同見解,儼然一位才高八斗的批判大師,如此這般,怎么能夠在高興時讀出一種澄明,在煩惱時讀出一種曠達,在寂寞時讀出一種安恬,在失落時讀出一種幽靜,在忙碌時讀出一種睿智,在困擾時讀出一種從容呢?
我的工作在1998年之后基本上依賴于電腦,浸淫日深,寫作變成了敲鍵,隨后,閱讀也變成了“網(wǎng)讀”。雖然“網(wǎng)讀”在瀏覽速度、信息量以及吸引眼球等方面,要勝出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許多倍,但是快速卻無快感,經(jīng)眼的文字如同過眼的煙云,留不下任何深刻的印象,更談不上發(fā)表自己的一孔之見了。于是喜歡夜游的我,又開始斜靠床頭,取一個舒適的姿勢,細品幾句雋語,慵讀幾頁小書。書是隨手抽的,有的原本就放在枕下,不必特意從書架上拿取,也不必像平時那樣,為某一主旨苦思冥想,為某一內容搜腸刮肚,或者為某一疑難問題寢食不安;現(xiàn)在只需用被子掩住半個身子,就著明亮的燈光,用心靈感應情節(jié)的跌宕,悟解人生的哲思。我可以把書隨意地打開,無目的地進行瀏覽;可以接著昨天的小說,一口氣讀上三五十頁;亦可以品讀幾篇精美的散文,然后細嚼慢咽,直至獲得一份安然的心境。此時,我從內心深切地感到:“素讀”的感覺真好!
精讀需要突出重點,研讀強調專心致志,誦讀講究聲情并茂,閑讀只需信手拈來,它們都是讀書人所推崇的閱讀方式。而在我看來,“素讀”是其中的最高境界,因為“素讀”能讓人“讀懂文本、讀懂作者、讀出自我、讀出社會”。這樣的閱讀難道沒有意義嗎?讀書,還當“素讀”!我想以此與諸君共勉。
(摘自《鹽城晚報》2021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