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國
今年金秋時節(jié),我們就要迎來南昌師范學院七十周年校慶了。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攻堅克難,寫就光輝校史;七十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教育培訓、師范教育的累累碩果匯入江西高等教育歷史長河,為江西高等教育發(fā)展貢獻了樣本和經(jīng)驗;七十年勠力同心,奮發(fā)有為,提振精氣神,不懈怠、不折騰、不停步,緊跟時代,趕上時代,形成了體現(xiàn)南昌師范學院師德師魂、師風師貌、校風校紀、學規(guī)學風、學者學術、學生學習、學科專業(yè)、社會服務內(nèi)涵個性和本質特征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
七十年接續(xù)發(fā)展,學校嚴守自己的學統(tǒng)文脈,堅守自己的初心使命,一路走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彰顯高校辦學特色,辦社會滿意的師范本科院校,贏得了社會好評。在發(fā)展歷程中,學校數(shù)易其址,幾易其名,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果來之不易,歷史記憶是辦學治校寶貴的文化教育資源??颊摻鞲叩冉逃矗瑢W校是江西省最早的四所高等院校之一,是“老八所”本科院校之一。雖說“英雄不論出身,夜行不穿花衣”,但歷史總歸是歷史,回望歷史,牢記歷史,尊重歷史,總結歷史經(jīng)驗,掌握歷史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歷史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可以看清我們前行的路,更好地開創(chuàng)未來。
七十年前,為謀發(fā)展之大計,滿足江西省人民對優(yōu)秀中學教師的渴望,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4月1日在南昌市豫章中學小禮堂舉行江西省中等師資進修學校成立儀式,這也是南昌師范學院的奠基禮。1952年5月,學校開設為期三個月的第一期培訓班,集中培訓全省中學和師范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以及骨干教師,共計208名。辦學四年,學校就培訓骨干學員873名,極大緩解了新中國之初江西省基礎教育師資不足的壓力。1956年3月,在進修培訓取得良好辦學成績的基礎上,江西省政府決定擴大江西省中等師資進修學校規(guī)模,批準籌建南昌師范??茖W校。新掛牌的南昌師范??茖W校首設語文、數(shù)學、俄文、地理四個專修科,招收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同時開設教師進修部和教育行政干部輪訓部,進行師干培訓。其時,南昌師范專科學校是江西省僅有的四所普通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所為滿足基礎教育需要而建立的高校。辦學兩年間,南昌師范??茖W校培養(yǎng)??飘厴I(yè)生400余人,培訓體育教師900余人,集訓校長、教導主任2200余人,當時堪稱全省基礎教育師資力量進修培訓的重鎮(zhèn)。195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創(chuàng)建八所本科高等院校,其中就有在南昌師范專科學?;A上設立的江西教育學院。當時,因南昌師范??茖W校校址被調(diào)撥給新建的江西大學使用,致使教院師生搬至廬山辦學。1958年10月,學校在廬山人民藝術劇院召開了江西教育學院成立大會暨新生開學典禮。從1958年到1962年,江西教育學院主要發(fā)揮師范教育功能,為高中應屆畢業(yè)生提供學歷教育通道。1969年,江西教育學院與江西師范學院、江西大學文科合并,先后成為江西井岡山大學、江西師范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為適應江西基礎教育發(fā)展需要,江西教育學院重新恢復辦學建制,復蘇進修培訓、高師函授辦學功能。1980年,學校的中文系、數(shù)學系、外文系開始招收走讀本科生,由此恢復了普通本科教育。1999年,江西教育學院恢復普高招生,重啟??妻k學,但普高教育確定為21世紀江西教育學院的主攻方向。2005年,學校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贛州市成立江西教育學院贛南分院,專職培養(yǎng)小學教師。2008年,為適應新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形勢,學校購置南昌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瑞香路地段近500畝土地,建設學校新校區(qū)。2009年10月,學校的教育系、旅游系、中文系、外文系共計2000余名師生先行搬到瑞香路新校區(qū)。2010年10月,江西教育學院的辦學主體搬到昌北校區(qū)。自此,學校辦學重心由青山湖校區(qū)遷至瑞香路校區(qū)。2012年,江西教育學院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首次達6000余人,遠程培訓和集中面授中小學教師超過400萬人,學校成為江西省成人教育的“領頭羊”,也成為江西省基礎教育領域名副其實的“工作母機”。自2008年開始,學?!案闹妻k本”工作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全校圍繞“改制辦本”目標,在省政府及教育廳指導下,上下一心齊努力,夯實達標各項工作。2013年1月,學校通過教育部組織專家組進行的“改制更名”評議。由江西教育學院更名為“南昌師范學院”,學校的辦學性質和方向也變更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改制更名”后,南昌師范學院確定立足江西、服務社會的辦學目標,堅持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辦學宗旨,發(fā)揮自身辦學優(yōu)勢,打通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努力在江西建設一所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普通本科師范院校。2019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七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大體上就是我在“校慶銘文”開篇中所概括的:“學脈相傳七十載,桃李芬芳滿天下。建校之初,其辛也艱;改革發(fā)展,其果也實。七秩耕耘正風華,矢志育人再揚帆。”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十四五”時期,學校黨委科學預判高等教育發(fā)展形勢,明確“南昌師范學院在哪里”的問題意識,科學確立從“十四五”開始“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向著建設一所新型的高質量、有特色的南昌師范大學目標奮勇前進。目前,學校已被列入江西省教育廳“十四五”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規(guī)劃重點建設單位;學前教育專業(yè)獲批教育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學前教育、音樂學、英語三個專業(yè)順利通過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第二級認證;獲批國家語言文字基地;等等。學校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研究并駕馭新時代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站在江西看南昌師范學院,站在中部看南昌師范學院,站在全國看南昌師范學院,站在世界教師教育看南昌師范學院,學校堅守教師教育底色,守牢育人育才本色,彰顯服務基層特色,聚焦師德師風亮色,“四色”有機融合,打造“金色”教師教育,學校找準坐標系,找對參照系,定規(guī)劃、有目標,“對標對表”做實核心辦學指標、打好攻堅發(fā)展“組合拳”,凝心聚力、提振精神、鼓足勇氣、真抓實干,奮戰(zhàn)“申碩更大”新目標,以新的目標牽引學校發(fā)展踏上新征程。
歷史之路我們已經(jīng)走過;面向未來并不遙遠,嚴峻挑戰(zhàn)擺在我們面前。如何科學回答“南昌師范學院在哪里?”“在新時代辦一所怎樣有教師教育特色的師范本科院校?”“師范教育究竟是個什么‘范’?”等問題,如果想要直接進行淺層次回答,當然很容易,但如果想要進行深層次回答,并且回答準確、回答好,的確很難。在校慶七十周年來臨之際,我們推出南昌師范學院七十周年校慶“學者文叢”,就是想借此回答這些問題,并借此積累學術文化,創(chuàng)新大學文化,助力學校內(nèi)涵式高質量發(fā)展。
大學是什么?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宋)朱熹撰,徐德明,校點.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意思是說,大學是教育成年人立德修身,處世為人,止于至善的教育機構和文化陣地。如果通俗地說,就是“教做好人”之學。在近代意義上,教育家馬相伯說,所謂大學之“大”,并非指校舍之大、學生年齡之大、教員薪水之高,而是指道德高尚、學問淵深(2)馬校長就任之演說[N].大公報,1912-10-26.。大學就是要培養(yǎng)有道德、有修養(yǎng)、有學問、有才干的有用人才。無獨有偶,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前校長、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多次在演講中論述說,所謂高校之“高”,是指學歷高、文憑高、學問高、道德高、文化高、素質高。由此看來,“大”和“高”,是大學或高校的重點和關鍵。因此,大學是培養(yǎng)人才、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的地方,大學是由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組成的教育共同體。這個教育共同的要素(元素)是互動耦合的關系,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政府樂辦、學校積極、家長支持緊密互動,相互支撐,聚合功能,在這個要素群中,各要素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大學是干什么的?明確了何為大學,也就回答了大學的主業(yè)主責、教育功能這個問題。毫無疑問,大學所為,全在于幫助學生“成人立人”。圍繞人做教育工作,教人成為有用之才,用古人的話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設身處地,推己及人,行仁教之法(3)張艷國.《論語》智慧賞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0.。用當代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的說法,是立足于人類命運、人類未來,“最重要的是做人教育”(4)章開沅.章開沅演講訪談錄[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72.。總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一個人才,振興一個家庭,造福一方社會”(5)張艷國.家長委員會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6(11):31-35.。培養(yǎng)人,使人自立成才、有用有為,做有責任的中國人,做有義務的社會公民,做有家國情懷、有使命擔當、有人文精神的人類一分子,首先在人格上要是一個“大寫的人”,在道德上是一個“高尚的人”,在才干上是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6)毛澤東.紀念白求恩[M]//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自古以來,教與學就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它體現(xiàn)為教學互動,教學相長(7)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7:698.。在大學里,從來都存在教學“雙主體”的矛盾互動。從受教育一方說,學生是教育的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提升學生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教育者一方來說,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投入教學、傾力教學、親情教學,教育教學是教師的唯一職責和最重要使命。在教育體系和教學資源配置中,兩者不可偏廢,必須評估好、處理好。但是,從教與學的互動和矛盾關系平衡來說,教師是教學主體,“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8)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7:705.,它是決定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主導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他是決定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主要方面。從根本上講,由于教師具有教導、指導、引導、疏導的重大作用,因此,一所大學的文化、大學精神主要還是由教師引領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教師,就沒有教學過程,也沒有教學文化。雖然我們常說,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質量看學生,衡量一所高校的學術水平看教師,但是,由于教師在高校里具有道德、言行、價值的主導性和支配性,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講,大學文化、大學精神也出自大學教師。由此可見,教師及教師隊伍建設在大學發(fā)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大學教師為何如此重要?除了抽象地說,大學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外,更重要的則是,大學教師還是師德師風的引領者,探求知識、追求真理、關切人類命運的領跑者和示范者,特別是在他們中間,有著燦若星河、生生不息、標志著求知求真求善最高水平的名學者和“大先生”,他們既是學術的標桿、知識創(chuàng)新的推手,又是社會的脊梁。難怪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非謂有大樓之謂也?!?9)梅貽琦.梅貽琦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7.大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這是抓一般,抓經(jīng)常,抓根本;關鍵的是,要培養(yǎng)教師中的教師,即培養(yǎng)教育家、學問家,培養(yǎng)那些堪稱“大先生”的好老師。學術大師、學術名家和大先生,他們是大學的教育標志、學術高度和學術名片,他們體現(xiàn)和代表著大學的學術質量和教育知名度。吸引學生報考入校、影響學生人生規(guī)劃與行程的,往往是一所大學的著名學者。我曾到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訪問。在交流中我注意到,兩所學校極具教育眼光和學術眼光地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日知先生,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高覺敷先生鑄立銅像,這兩尊銅像在學生和來訪人員中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瞻仰者常年絡繹不絕,銅像四周四季鮮花不斷。山東大學建設的“八馬同槽”文化園,也是如此。“八馬同槽”(10)“八馬同槽”的典故,是說新中國之初,山東大學擁有八位享譽中外的文、史、哲大家名家,令人敬仰。參見許志杰.山大故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69.,既是高等教育界的經(jīng)典佳話,也是大學文化的寶貴案例。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學的教育名片、學術名片,產(chǎn)生被家長、學生追慕的“社會效應”,除了他們所達到的學術高度令人敬佩外,最重要的則是他們的教育情懷和學術追求體現(xiàn)為一種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文化,他們視學術為生命,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學術人生、教育人生,產(chǎn)生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輻射力、滲透力和育人功能。在他們身上,終身學習,畢生鉆研,進入人生自覺,達到學習的“知之,好之,樂之”的精神境界(11)張艷國.《論語》智慧賞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4.,達到學術的“獨上高樓,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三重治學境界(1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使教育與學術臻于善美,這實為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靈魂。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崇學術大師的精神品格、意志情操、學術貢獻,就是對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推崇、敬仰和弘揚。
在南昌師范學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際,學校圍繞大學文化開展校慶活動,就是要固守大學文化的根,守牢大學精神的魂,不忘我們從起點出發(fā)走向未來的本,用現(xiàn)代大學文化、大學精神培養(yǎng)我們的下一代和接班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出版一套校慶學者文叢,它由袁牧(1925—2015)、周文英(1928—2001)、吳東興(1931)、李才棟(1934—2009)、鄭清淵(1935—2016)、劉法民(1945)、謝蒼霖(1947—2006)、李滿(1953)、賴大仁(1954)、孫憲(1954)(按出生先后排列)十位名家之作構成,涉及中國邏輯史、中國書院史、馬列文論、語文教育、拓撲學、文化研究、國畫藝術、文藝評論、文藝美學、生物教育等學科領域。他們在學校的學科專業(yè)建設上,數(shù)十年如一日,潛心學問,精心育人,是南昌師范學院令人尊敬的大學者、好老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學術總是在傳承中發(fā)展進步。我們出版這套“學者文叢,就是要以教育文化樣本形態(tài),厘清學校發(fā)展的大樓與大師關系,彰顯深蘊學校發(fā)展史中的學術文化,揭示學校倡導的學術標識,弘揚大學文化、大學精神,讓師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示,激勵后人,傳承學術,滋養(yǎng)學脈,培養(yǎng)涌現(xiàn)出更多的學術名家大師,使學校為傳承江右文化、建設時代新文化作出更大貢獻,為建設一所新型的高質量有特色的南昌師范大學提供深厚的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精神動力!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