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我有張小小的書桌。它又窄又矮,破舊極了,在外人眼里簡直不成樣子。上邊的漆成片地剝落下來,殘余的漆色變得晦暗發(fā)黑,連我自己都認(rèn)不準(zhǔn)它最初是什么顏色。桌面又滿是劃痕、硬傷,還有熱水杯燙成的一個個套起來的深深淺淺的白圈。別看它這副模樣,三十年來,卻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間透進光來的地方。我搬過幾次家,換過幾件家具,但從來沒有想到處理掉它……
記憶里,小時候的事,都是穿不成串的珠子。這珠子卻在記憶的深井里滴溜溜、閃閃發(fā)光地打轉(zhuǎn),很難抓住它們—
我把“人”字總誤寫成“入”字,就在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彈弓用的小泥球,就在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釘釘子,就在這桌上吧!
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進往昔歲月中的童年生活。為此,我很少用濕布去拭抹那張書桌。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學(xué)四年級時,我前排坐著一個女同學(xué),十分瘦弱。她年齡與我一般大,個子卻比我矮一頭,兩條短短的黃辮兒,簡直是兩根麻繩頭。一天,上語文課,我沒聽講,卻悄悄把眼前的兩條黃辮子拴在這女同學(xué)的椅子背上。正巧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起身,拴住的辮子扯得她頭痛得大叫。我的語文老師姓李,瘦削的臉滿是黑胡楂,連臉頰上都是。一副黑邊近視鏡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頭次見到他時以為他挺兇,其實他溫和極了。他對我們調(diào)皮的忍耐限度比別的老師都大。但不知為什么,那天他好厲害,把我一把拉到課堂前,叫我伸出雙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氣呢!氣呼呼地直喘,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指著門瞪圓眼對我吼道:“走!快走!”我離開了課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沒什么,但當(dāng)眾挨打受罰,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淚汪汪地在書桌上寫了“李老師是狗”幾個字。我寫得那么痛快和解氣,好像這幾個字給我報了什么“仇”似的。
在表的嘀嗒聲中,在上下課的鈴聲中,在雨和雪輪番交替地敲打窗子聲中,我長大起來,事也懂得多了。我書桌上那幾個字卻不那么神氣了。我反而怕被人瞧見,那似乎成了一種不光彩甚至是恥辱的污跡,我?guī)е环N說不清是對李老師還是對長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個瘦弱的女同學(xué)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蘸些水使勁往這幾個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凈了一些。
有一天我畫畫。畫紙大,桌面小,我不得不把一半畫紙垂到桌下,先畫鋪在桌面上的一半;等畫得差不多時,再拉上紙來畫另一半。這樣就很難照顧到畫面的整體感,我畫得那么別扭,真急了,止不住憤憤地罵道:“真該死,這破桌子!”
它聽著,不吭一聲。等我畫好了畫,張掛起來,卻發(fā)現(xiàn)畫面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這樣與我為伴,好像我不拋掉它,它就一心而從無二意地跟隨著我。
我過去的生活的一切,無論是快樂和幸福的,還是憂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哪怕我忘了,它也會無聲地提醒我。
它就擺在我窗前。從窗子透進的光籠罩著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樹的樹冠。這樹冠搖曳婆娑的影子總是和陽光一起投照在我這小小的桌面上。
每當(dāng)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則是大槐樹初發(fā)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作“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xiàn)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陰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
我終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下來的屋頂把它壓垮了。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因為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為我獻出了一切哪!等我從廢墟中把它找出來,它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條和木塊了。我請來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復(fù)原。木匠瞅著它,抽著煙,最后搖了搖頭,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fù)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它就這樣在我的生活中沒了。
我因此感到隱隱的憂傷。不由得想起幾句話,卻想不起是誰說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過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能漸漸化為深沉的詩?!?/p>
(選自《靈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有刪改)
本文標(biāo)題即作者所述對象,作者圍繞著“失去了的書桌”,主要回憶了三件事:一是在書桌上寫字表達對老師的恨,二是罵桌面太小影響自己作畫,三是書桌在地震中被毀壞并且無法復(fù)原。作者通過這發(fā)生在不同時間的三件事,再現(xiàn)了書桌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情景,突出了懷念書桌這一中心。從作者娓娓道來的三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書桌對作者來說早已不是一件簡單的家具,而是承載著過去記憶的伙伴,作者對書桌的感情也是隨著時間不斷加深的。作者在敘述時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更加生動。文章中的一些語句十分優(yōu)美,例如對樹影和陽光投照在桌面的描寫,充滿了詩意。文章感情真摯,結(jié)尾的感慨,既突出了對書桌的懷念之情,又巧妙地抒發(fā)了獨特的人生感悟,余味無窮。
本欄目插圖:高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