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平
(蘇州市吳中區(qū)文聯,江蘇 蘇州 215128)
明末清初杰出的通俗文學家、戲曲家、思想家、出版家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亦字耳猶、子猶、龍子猶等,號墨憨齋主人、姑蘇詞奴、顧曲散人等,蘇州人,一生編撰作品近3000萬字,代表作包括《東周列國志》《智囊》《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他編纂整理的擬話本小說“三言”,確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大家地位。他曾擔任福建壽寧知縣,在任時勤政愛民、政簡刑清,在廉政、法治等方面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馮夢龍的作品不僅受到群眾喜愛,也受到毛澤東、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魯迅等文化大家的關注和好評。毛澤東主席晚年喜讀《智囊》,大字本《智囊》一書存有不少毛澤東的批語。[1]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翻看“三言”,很多警句都能背誦下來。[2]《習近平引用的從政箴言》講述習近平總書記曾引述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人心似鐵,官法如爐”。[3]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感嘆馮夢龍“一個才高八斗的封建時代知縣,怎么千辛萬苦都去,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不如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嗎?”[4]挖掘馮夢龍史料、宣傳馮夢龍精神,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國以來,對于馮夢龍的研究多以馮夢龍的作品、文學成就、思想為主,對其家世的研究則不太多。在長期關注、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近期找到清代《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中馮勖的履歷,揭開了馮夢龍的父親名字、母親姓氏以及他的家庭出身和子嗣情況等謎團。
馮夢龍從事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在古代文人看來并不“入流”,故過往文獻僅存一些碎片化的記錄。即便以資料宏富著稱的民國《吳縣志》,對馮夢龍的介紹也僅轉引《江南通志》“馮夢龍,字猶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崇禎時以貢選壽寧知縣”。[5]馮夢龍家族的家譜、馮夢龍詩文集《七樂齋稿》至今均未找到,其弟馮夢熊《馮杜陵集》則早已毀于兵火。[6]種種原因,給世人留下諸多關于馮夢龍的謎團,包括馮夢龍的家世之謎。
以往對馮夢龍家世的研究成果,主要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馮夢龍在《壽寧待志》卷下《官司》中稱,自己是“直隸蘇州府吳縣籍長洲縣人”,引起了學術界對其籍貫的爭議。按照《辭?!返尼屃x,“籍”的本意是“登記名冊”,“貫”有“世代居住的地方”的意思。因此判斷某個人是哪里人,應認“貫”而不認“籍”。對于馮夢龍自稱是“吳縣籍長洲縣人”,可以理解為他把“籍”(如學籍之類)登記在吳縣,但馮家是世代居住在“長洲縣”的。如今,吳縣、長洲縣地名均已消失,轄區(qū)基本屬于蘇州市區(qū),因此,馮夢龍的里籍可簡單說成江蘇蘇州,但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的里籍就是今天的蘇州市相城區(qū)黃埭鎮(zhèn)馮夢龍村。
此前唯一找到的是明代前期的馮昌。清代道光《滸墅關志》載:“處士馮昌墓在高景山,永樂十九年(1421)葬。昌字世昌,‘靖難’兵起,隱居姑蘇,為葑溪馮氏始祖。貢生其盛、知縣夢龍、本朝翰林勖皆其后?!盵7]由此可知,馮夢龍屬于蘇州葑溪馮氏,該支馮氏的始祖叫馮昌,字世昌,“靖難”兵起的時候隱居姑蘇,去世后葬于蘇州城西的高景山。因清代道光時期高景山歸滸墅關管轄,所以道光《滸墅關志》收錄了馮昌墓。文中提到的“靖難”是指明初朱棣發(fā)起的“靖難”之役,時間從建文元年(1399)持續(xù)至建文四年(1402)。從“靖難兵起”就“隱居姑蘇”的記載看,馮昌遷居蘇州的時間應該在公元1400年左右。從馮昌隱居蘇州到馮夢龍出生,中間隔了170多年。按平均每代相隔25歲—30歲推算,兩者之間大約隔了6—7代人,其間每代人的名字、職業(yè)、配偶姓氏,之前未見記載和考證。
上文提到的清朝翰林馮勖是馮夢龍侄曾孫,即馮夢龍哥哥馮夢桂的曾孫。[8]因此尋找馮勖的資料,可能是解開馮夢龍家世之謎的突破口。
在民國《吳縣志》上,馮勖被作為孝義人物列傳:
馮勖字方寅,父六,皆客閩中。勖與祖及母居,歲荒乏食,勖為塾師,得升斗奉養(yǎng),與妻采荇以食。后耿精忠亂閩,父客死古田,道路阻絕,祖及母復相繼歿,貧無以斂,勖仰天長號,遂徒步入京師。會征博學宏(鴻)詞,以薦召試體仁閣,竟得第,授檢討,即請假歸。入閩,尋父櫬,時亂甫平,暴骸如莽。父櫬寄破寺中,寺僧皆前死,遺櫬縱橫,未得其處。勖伏地痛哭。忽有老人告曰,墻西有半寸釘者是。諦視,題識宛然,遂扶以歸。[9]
其余各種文獻,對馮勖的介紹跟上文大致相仿,均無法解開馮夢龍的家世之謎。
2021年7月,筆者在玉林師范學院院長王卓華教授的幫助下,從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封面文字作《康熙十八年鴻博姓氏錄》)[10]中找到了馮勖的履歷。已故古籍版本學家顧廷龍在《〈清代硃卷集成〉序》中說,考生履歷“先登本人姓名、字號、排行、出生年月、籍貫等……次載本族譜系,最簡也須明列祖妣三代,此乃應考規(guī)定。而其詳者,上自始祖,下至子女,旁及同族尊長、兄弟侄輩以及母系、妻系,無不載入。凡有科名、官階、封典、著作等,一一注于名下,以顯揚門庭之昌盛”。[11]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一文也提出,“朱(硃)卷的履歷分為譜系和師承兩部分,‘譜系包括作者的親屬源流,師承包括作者的學業(yè)源流’。”[12]可見,履歷的部分內容頗類似于家譜,是權威而翔實的家傳史料。而《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中馮勖的履歷則為我們“破譯”了馮夢龍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姓氏等“密碼”。
馮勖(原件作“勗”,“勗”為“勖”的異體字)的履歷從馮勖的高祖父記起,按輩分排列,一直記至馮勖的子侄輩,共羅列了六代人的名、姓,包括31名男性的名字,以及馮勖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親、妻子等6位女性的姓氏。其中,馮勖的高祖父叫馮曙,曾祖父叫馮夢桂,曾叔祖中有馮夢龍。
該履歷中有馮勖“字方寅”“蘇州府長洲縣民籍”、馮夢龍“歷任福建壽寧縣知縣”等記錄,這就排除了它是其他同名同姓馮勖的履歷的可能。
國家圖書館《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中的馮勖履歷
高祖父是曾祖父的父親,因此可以判斷,馮夢龍的父親就是馮曙。
高洪鈞此前認為,馮夢龍的母親姓查,在明末文人董斯張的詩集《靜嘯齋存草》卷四《留篋稿》里有首《馮母查碩人挽歌》?!耙驗檎麄€詩集中提到馮姓者,就只馮夢桂(字若木)、馮夢龍(字猶龍,一字子猶)兄弟倆,而在董斯張的生平交往中,也不曾見有其他姓馮的。所以這‘馮母’,當是指馮氏兄弟之母。馮母姓查,我們便由此得知了?!盵13]
但我國馮姓人數眾多,僅憑上面的論據就認定馮夢龍的母親姓查,是不充分的。況且,“董斯張的生平交往也不曾見其他姓馮的”之說也不正確,同為董斯張作品的《靜嘯齋遺文·題忞公詩》,就提到了檇李(今浙江嘉興)人馮開之,還說“猶記馮先生語曰”。[14]可見董斯張與他有交往。換句話說,董斯張還認識其他地方的馮姓人士。
而在《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姓氏錄》馮勖履歷中,馮勖的高祖母姓張。因履歷未見馮勖高祖父馮曙有其他配偶,馮夢龍兄弟名字前也沒有寫“嫡”“胞”之類,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馮曙并未娶續(xù)弦和納妾,故馮勖的高祖母張氏應該就是馮夢龍的母親。
董斯張《靜嘯齋存草》卷十有一首《為若木壽其母張令人七十》詩,而馮夢龍哥哥馮夢桂字若木,詩中若木的母親又姓張,所以這首壽詩很有可能是為馮夢龍之母所寫的。當時人均壽命較短,七十歲屬于“古稀”,如果這首詩可以確定是為馮夢龍母親所寫的,可以說明馮夢龍的母親比較長壽。不過,董斯張《靜嘯齋存草》中還多次出現一個叫“楊若木”的人,“楊若木”到底是何許人士,他的母親是否也姓張,因資料有限,目前尚未考證清楚;或許,董斯張認識的人中還有其他“若木”,這一點也很難確定。所以,《為若木壽其母張令人七十》中的“張令人”到底是不是指馮夢龍的母親張氏,還只能作為一種推測而不能作為結論。
蘇州葑溪馮氏一度被認為人丁不繁, “‘三馮’身后又均子系不繁,后輩乏嗣?!盵15]2其實,根據馮勖履歷可以發(fā)現,至少在明末清初,葑溪馮氏人丁還是很興旺的,尤其是馮夢桂這一房。其中馮勖父輩有兄弟8人,馮勖一輩又有兄弟11人。因他們的名字前未寫“從”“堂”字樣,一般來說,他們應該是親兄弟,當然也不排除馮勖為表示親切而省卻“從”“堂”字樣,就像他《漫吟稿序》中稱馮夢龍之孫端虛為“予叔”[16]那樣。但就家族而言,不管是親兄弟還是堂兄弟,這樣的規(guī)模已經不小了。再加上沒有載入的宗族成員(原文為“宗族不載”),葑溪馮氏當時應該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家族。
現根據馮勖履歷,排定葑溪馮氏部分后裔表(見左)。因暫時無法弄清馮其盛、馮曙是馮昌的第幾代子孫,下表將他倆標為葑溪馮氏第N世,其余子孫的輩分用“N+”的方式表述(N+3世起僅錄馮勖嫡叔、胞弟、兒子名字)。
葑溪馮氏部分后裔表
以往的研究資料,如楊曉東《馮夢龍研究資料匯編》認為,馮夢龍兄弟共三人,均為有影響的文人,被合稱為“吳下三馮”。[15]其中長兄馮夢桂,字若木,號丹棻,能詩善畫,徐沁的畫史著作《明畫錄》中簡要提到了他;馮夢龍為老二;幼弟馮夢熊,字非熊,自號杜陵居士,別名師之,太學生,擅長詩文,佚名所編的《蘇州詩鈔》中有他的小傳。[15]2
但從馮勖履歷看,馮夢龍弟兄應該是四人,只是老四夢麟不以文學著稱,而是一名“儒醫(yī)”,這或許是他沒能跟三個哥哥相提并論的主要原因。當然,也不排除馮夢麟是馮夢龍?zhí)眯值堋ⅠT勖故意省卻“從”“堂”字樣的可能。
馮夢龍曾被推定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楊曉東《馮夢龍研究資料匯編》指出,馮夢龍的兒子叫馮焴,字贊明;孫子叫端虛。[15]2這一推論主要根據馮勖所作的《漫吟稿序》,馮端虛未娶而夭,未婚妻丁氏后來歸養(yǎng)于馮勖家?!鞍垂胖疲缛赳T夢龍還有其他子嗣的話,端虛之未婚妻丁氏寡后一般是不可能歸養(yǎng)到馮夢桂后代家中的?!盵15]2從此次找到的馮勖履歷看,馮焴是馮勖的“叔祖”而非“從”“堂”叔祖,那就很可能是馮夢桂的兒子,后來才過繼給了馮夢龍。如果真是這樣,馮端虛和馮勖的實際血緣關系就比原先的說法近了一代。
馮夢龍的家庭出身,之前專家學者的提法大多是“書香人家”之類。比如陸樹侖就認為“他的家庭應該是屬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的書香門第,所謂‘理學名家’”。[17]
筆者根據馮勖履歷認為,馮夢龍家族中男性大多為兩種身份,一種是讀書人(儒),另一種是從醫(yī)者(儒醫(yī)因為是儒生之行醫(yī)者,重點在行醫(yī),亦歸入此類)。其中讀書人有20人,占所列男性人數的64.5%,他們分別是:第N世馮曙(廩生);第N+1世馮夢桂(庠生)、馮夢龍(貢元,即貢生)、馮夢熊(庠生);第N+2世馮煊(儒學教授)、馮焴(庠生);第N+3世馮謙吉(庠生)、馮諾(庠生);第N+4世馮勖(翰林)、馮銘勖(太學生),馮晁、馮星、馮昰、馮景、馮晃、馮旻、馮昱、馮昊(俱業(yè)儒);第N+5世馮兆陞、馮兆純(俱業(yè)儒);從醫(yī)者有4人,占所列男性人數的12.9%,他們分別是:第N世馮其盛(貢生,精醫(yī)理);第N+1世馮夢麟(儒醫(yī));第N+2世馮爟(太醫(yī)院官);第N+3世馮恒吉(儒醫(yī))。
第N世馮其盛(字躬甫,號安予)編撰的《幼科輯粹大成》[18]序文也透露了馮家的職業(yè)。比如明代狀元申時行所作的序說“余友馮躬甫……自以家世名醫(yī)”;文人徐顯卿所作的序說“馮氏世業(yè)專幼科”;另一位文人張鳳翼則在序文中說“吾友馮君躬甫,家世業(yè)醫(yī),吳中號稱幼科專門”。申時行、徐顯卿、張鳳翼都是蘇州人,對馮家情況應該是了解的??梢?,葑溪馮氏世代從事醫(yī)學工作?!队卓戚嫶獯蟪伞番F存的五卷中,每卷開頭還有“吳門安予馮其盛躬甫纂輯,弟熙東馮曙升甫校正”等字樣(按,“熙東馮曙升甫”意思是馮曙字升甫,號熙東),由此可以判斷,馮夢龍的父親馮曙也是懂醫(yī)的,至少是懂點醫(yī)學的,否則是很難校正醫(yī)書的。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馮夢龍祖上是醫(yī)生,很可能祖父一代還在行醫(yī),只是父親馮曙轉向了讀書,成為一名與醫(yī)學有接觸的“廩生”。從馮夢龍的作品看,馮夢龍對醫(yī)藥也十分熟悉。比如在他編輯點評的時曲小調集《掛枝兒》“想部”中,有題為《藥名》的三首小曲,里面就提到了眾多中藥。以第二、三首為例:
想人參最是離別恨。只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因此黃連心苦苦里為伊擔悶。白芷兒寫不盡離情字,囑咐使君子切莫做負恩人。你果是半夏的當歸也,我情愿對著天南星徹夜的等。
你說我,負了心,無憑枳實,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對威靈仙發(fā)下盟誓。細辛將奴想,厚樸你自知,莫把我情書也當破故紙。[19]
詩中嵌入的十四味中藥,分別是:人參、甘草、黃連、白芷、使君子、半夏、當歸、天南星、枳實、地骨皮、威靈仙、細辛、厚樸、破故紙。在這首小曲的下面,馮夢龍還點評說,自己曾以《四書》句配藥名為令,多年以后雖然忘記了許多,但仍記得其中的23句及對應的藥名,如“三宿而出晝夜”是“王不留行”,“管仲不死”是“獨活”,“曾皙死”是“苦參” 等。由此可見,馮夢龍對中藥的熟悉,應該源于家族的影響。
結合馮夢龍父親、祖上的從業(yè)情況,以及馮夢龍及其父親依然熟悉中藥來看,馮夢龍的家庭出身簡單歸結為“書香人家”是不全面的,應該歸結為地位高于普通醫(yī)生的“儒醫(yī)之家”。
馮勖履歷提供的人名,也為研究葑溪馮氏其他人物提供了可能。
比如馮其盛。根據《袁中郎尺牘》收錄的《馮秀才其盛》詩,可以確認馮其盛的醫(yī)術很高明。這首詩為明代后期文學家、曾任吳縣縣令的袁宏道(1568—1610)所撰,內容如下:
割塵網,升仙轂,出宦牢,生佛家,此是塵沙第一佳趣。夫鸚鵡不愛金龍而愛隴山者,桎其體也:雕鳩之鳥,不死于荒榛野草而死于稻粱者,違其性也。異類猶知自適,何以人而桎梏于衣冠,豢養(yǎng)于祿食邪?則亦可嗤之甚矣。
一病幾死,幸爾瓦全,未死之身,皆鬼獄之余,此而不知求退,何以曰人?病中屢辱垂念,忽承大士之賜,甚隆素懷,走欲言之久矣。謝不盡。[20]
通過此詩可知,袁宏道曾生了一場病,幾乎喪命,幸虧得到馮其盛救助而生還。上文引用的《幼科輯粹大成》序提到,馮家以??从卓疲▋嚎疲┞劽T其盛卻救活了袁宏道這個成年人,足以證明他聰明睿智、醫(yī)術全面。
此外,在蘇州葑門彭氏家族(即祖孫狀元彭定求、彭啟豐家族)的《彭氏宗譜》中,還有明代彭汝讓的女兒嫁給馮夢麟的記錄。[21]V2-6譜中未寫清這個馮夢麟的字號、居住地,也未載彭汝讓生卒年。根據彭汝讓生母顧氏生于嘉靖己丑(1529)、卒于嘉靖壬子(1552)推測[21]V4-32,彭汝讓生年當在1550年左右。他的女兒可能生于1580年左右,所嫁之人生年當差不多。已知馮夢龍生于1574年,那么,四弟馮夢麟生于1580年前后的可能性很大。彭氏和馮氏又都住在葑門一帶,所以彭汝讓女兒所嫁的馮夢麟,很可能和馮夢龍弟弟馮夢麟是同一個人。
在蘇州圖書館所藏的《國朝三邑諸生譜》中,還有關于馮諾為清順治七年(1650)長洲縣諸生的記錄。[22]由于馮勖履歷中提到的葑溪馮氏第N+3世馮諾也是長洲人,也是庠生,生活年代也大致在明末清初,因此,這兩個馮諾也可能是同一個人。
通過分析馮勖履歷,得知了馮夢龍父親的名字、母親的姓氏,馮夢龍的家庭出身、兄弟數量、子嗣情況也有了新的推測。但因為這一履歷比較簡略,沒有寫馮氏的家庭住址,人物也大多只記了名而未記字、號,如果其他文獻上寫葑溪馮氏人物的字或號,履歷就很難與之一一對應起來……所以,葑溪馮氏的許多謎團,依然有待破解,比如:葑溪馮氏始祖馮昌為何要隱居蘇州?馮夢龍別號中的“隴西君”、弟弟馮夢熊的別號“杜陵居士”,跟馮家的祖籍地是否有關聯?馮昌的隱居地在葑溪哪條街巷?馮夢龍到底是馮昌的第幾代后裔?馮家從哪一代開始行醫(yī)?馮夢龍的母親是否出身名門?馮夢龍有沒有姐妹?夫人姓什么?馮夢龍題寫《曲律·序》的地方——葑溪之不改樂庵在哪里?馮夢龍伯父馮其盛搭救了袁宏道,他弟弟袁中道為何還要和馮夢龍心儀的侯慧卿密切來往,并導致侯慧卿離馮夢龍而去的?葑溪馮氏還出了哪些人物?后人有沒有傳承到今天的?等等。
福建學術界提出了要解開馮夢龍一生留下的16個未解之謎,其中上面未提到的謎團還有“科舉之謎”“青樓之謎”“采風之謎”“轉折之謎”“社友之謎”“投身出版之謎”等。[23]總之,關于馮夢龍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未來依然任重道遠。相信隨著馮勖履歷中葑溪馮氏人物名單的公布、各地圖書館古籍的“活起來”和各種研究的深入,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記載被發(fā)現,與馮夢龍相關的謎團終將一一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