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后(公元907年),中國歷史隨即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在這短暫的五十余年中,中原王朝頻繁更迭,社會急劇動蕩,文藝事業(yè)也快速地衰頹下去,書法作為文藝的一支,既無法全面繼承唐代書學的輝煌成就,自然也談不上有所發(fā)展前進了。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片凋敝的社會現(xiàn)實下,誕生了一位彪炳史冊的天才藝術家——楊凝式。
楊凝式在書法史上向來被認為是銜接唐宋書風的標志性人物,也就是說,一方面,唐代的書法風尚在他身上得到了一縷延續(xù),不至于完全斷絕;另一方面,由于他獨特、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造,宋代許多書法家都從他那里獲得了寶貴的靈感和啟示,受他的影響很深??梢哉f正是他的出現(xiàn),給黯淡的五代書壇增添了一抹亮色,五代也因此沒有被書法史徹底遺忘。
天才總有一些異于常人之處,楊凝式也不例外。史載楊凝式其貌不揚,甚至有些丑陋,身材矮小細弱,而且“腰大于身”,實在是一副大腹便便的模樣。但是他極為聰穎,富有文采,擅長詩文歌賦,且精通書法,很得當時人的推許,享有很高的名望。唐末,楊凝式進士及第,在朝廷的史館任職,是食“唐祿”的官員。唐朝覆亡后,相繼占據(jù)中原的五朝君主都想籠絡他,紛紛給予他重要的官位。楊凝式雖然尊奉儒家綱常倫理,重視操守氣節(jié),不想在身后留下惡名,但生逢亂世,身不由己,懾于毀家滅族的風險,不得不與君主們使些虛與委蛇的手段,隨便敷衍應付一番。這當中的手段以“佯狂”最為人所知,他因此也得了一個“楊風子”(“風”通“瘋”)的諢號。不過,既然是“佯狂”,那便是裝瘋賣傻、掩人耳目的權宜之計,既能保全自身不受侵害,又能曲折地傳達出不愿與當權者合作的孤傲和風骨,但也未嘗不透露出迫不得已的苦楚和辛酸。
楊凝式因為“風”的外在表現(xiàn),向君主托言患有“心疾”,得以閑居洛陽。在此期間,他的文學和書法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洛陽有為數(shù)不少的佛寺、道觀,楊凝式經(jīng)常遨游其間,遇到山水勝景便流連嘆賞,吟詠歌詩。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其實是他的“題壁”書法。題壁,即以墻壁為載體,在其上揮毫作書,這是古已有之的。唐代書法家懷素便精于這種書寫方式,在他的草書名跡《自敘帖》里提到,別人稱贊他道:“粉壁長廊數(shù)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蓖ㄟ^這四句詩不難想見,題壁時書法家那種亢奮和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不知道楊凝式是否有意模仿懷素,但粉白的墻壁,光潔瑩亮,確實能極大地引動書家揮毫的興致。史載他在題壁時也是好像發(fā)狂般神情激越,全然沉浸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之中,人與書交融無間,他一邊吟詩一邊揮灑,一直寫到墻壁再無空缺處為止。因為他大書家的顯赫身份,他題壁留下的墨跡得到了寺觀的珍視和歡迎,為了迎合楊凝式題壁的癖好,寺院的僧道還專門將墻壁粉刷一新以等候他前來題詠。發(fā)展到后來,他連斷壁殘缺的地方也不輕易放過,以至于題記遍布洛陽寺觀,構成了一座豐富的書法藝術寶庫。
在楊凝式逝世后,慕名前來洛陽進行觀瞻學習的人們絡繹不絕,這當中不乏聲名卓著的書法家和學者,如李建中、黃庭堅、黃伯思等。然而由于粉壁本身的質地所限(它不如碑石堅固,也不如紙張容易保存),年深日久,隨著建筑物的坍塌傾圮、自然界的風雨剝蝕,這些精妙絕倫的書法早已蕩然無存了?;蛟S楊凝式當時只求情感的自我抒發(fā),并沒有使之流傳后世的想法,我們一方面敬佩他豁達高曠的胸襟,一方面不禁為妙跡永絕而悲嘆惋惜。當楊凝式將他大部分的情思和才華揮灑在洛陽寺觀時,他留下的紙本墨跡便屈指可數(shù)了。
楊凝式流傳下來的墨跡共計四種,其中以《韭花帖》最為知名,也最得歷代書法家的喜愛和推崇?!毒禄ㄌ罚v26厘米,橫28厘米,行楷書,七行六十三字。真跡曾被晚清學者羅振玉收藏,后于1945年遺失,至今下落不明。另外尚有兩本摹本存世,分別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和臺灣蘭千山館。
《韭花帖》是一封寫在白麻箋紙上的書信,通過信的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楊凝式生活中一個極有情味的片段。某年的七月一日,楊凝式午睡醒來,腹內(nèi)饑餓,恰在此時收到友人饋贈的韭花,使他得以佐食鮮肥的羊羔肉。他十分感念友人的深情厚誼,因此援筆展紙,寫下了這封答謝的短札。與題壁時的極度興奮甚至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不同,楊凝式在寫這封回信時擺脫了繁瑣公務的煩擾,睡足飯飽之后,身心也更為舒暢愉悅,又因為收到友人的恩惠,心存感激,種種因素相互促進、交融,從而使他處于一種恬靜平和、閑適愜意的心境之中。在這種心境的影響下,《韭花帖》呈現(xiàn)出獨特的面貌和氣質:運筆的節(jié)奏平穩(wěn)舒緩,輕快的筆調之中間雜著幾分扎實和沉著,點畫也趨于簡約和沉靜,整幅作品透露出一股從容嫻雅、爽逸清朗的氣息。
應該說這份極佳的心境是造就《韭花帖》氣質格調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如果忽視此帖在形質上的特點,我們就不免辜負了楊凝式在此傾注的一番心力和巧思。
《韭花帖》在字體上屬于行楷書,意味著它介于楷書和行書之間,不好判定歸屬,在純粹性上它是有所欠缺的,然而正是這種字體歸屬上的模糊性,使得它同時具備兩種字體的優(yōu)點,成就了它獨一無二的美感。從作為楷書的一面來看,《韭花帖》的用筆已經(jīng)不像成熟的唐楷那樣遒勁穩(wěn)健,而是稍稍松弛下來,具有顯明的虛和靈動的意味,點畫內(nèi)部也隨之產(chǎn)生了微妙的起伏和律動,另外,筆勢的往來和點畫的映帶也不再那樣含蓄、刻板,有許多隨機生發(fā)、順勢而為的地方。尤其在結構上,它打破了楷書在唐代已經(jīng)形成的整飭勻稱、端正嚴謹?shù)慕Y構準則,通過字內(nèi)各個部件之間位置、大小、輕重、疏密等關系的調節(jié),造成極為新奇生動、妙趣橫生的效果,出于意料之外而又皆在情理之中,并未陷入刻意造作、求險求怪的窠臼里去?;蛟S可以認為楊凝式在《韭花帖》中是以行書的筆調去寫楷書,在唐人精嚴之極的法度之后另辟蹊徑,轉向對氣韻、風度的追求,從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章法是構成作品形質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與筆法、字法不同,章法考驗的是書家謀篇布局、統(tǒng)籌規(guī)劃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歷代書家、書作的處理各有特點,但概括起來大致不出茂密和疏朗兩種。《韭花帖》的章法屬于疏朗一類,但比此前的同類作品更向前進了一步,字距、行距都被加寬了,而且好像是伴隨著書者心境的逐漸開闊一樣,越到后來章法越寬松。然而字間的銜接、行氣的縱貫并未因此減弱,作品被聯(lián)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真正做到了疏而不散、散而不亂?!毒禄ㄌ愤@種極為疏朗的章法是楊凝式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它使得自身具備了空靈淡遠、清新雋永的審美品格,更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章法處理的全新范式,對后人頗有啟發(fā)作用,比如宋代的隱士林逋和明代董其昌,他們作品的章法布局大多有著從此取法的痕跡。
面對一幅書法作品,人們會習慣性地對它追根溯源,以便明了它的取法對象。對于《韭花帖》,人們認為它是效法王羲之《蘭亭序》的。這種看法自有它的歷史依據(jù),因為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黃庭堅等人就已經(jīng)將楊凝式視為繼顏真卿之后能夠接續(xù)二王風規(guī)、繼承二王書法精神的偉大人物了。此外,黃庭堅還寫了一首稱贊楊凝式的詩,詩中說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庇终f“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這只是說楊凝式的書法深得《蘭亭序》的精髓,但還是沒有明言具體所指。后人看到楊凝式流傳下來的墨跡中,只有《韭花帖》的風格比較貼近王羲之的《蘭亭序》,加上黃庭堅的四句詩作為佐證,所謂《韭花帖》取法《蘭亭序》的說法也就確定下來了。
如果將《韭花帖》和《蘭亭序》進行細致的對比觀察,尋找兩者在用筆、結字、字勢等形質方面相近之處,雖然可以得到一些線索,但大都在似是而非、模棱兩可之間。兩帖在形質方面的不同之處更多,也更明顯。單就章法布局這一點來說,便能看出極大的區(qū)別了。這說明《韭花帖》在外在形貌上對于《蘭亭序》的模仿是有限的,或者說并非原原本本的。但是從作品展現(xiàn)的氣質格調上來看,《韭花帖》凝遠蕭散的氣息與《蘭亭序》代表的晉人風度是極為契合的。內(nèi)在精神的展現(xiàn)要依托于外在形體,擺脫對外在形體的模仿,直接深入內(nèi)在精神,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了解了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黃庭堅所說的楊凝式“下筆便到烏絲闌”的真正含義。
《韭花帖》是優(yōu)美的文辭、真切的情感、蕭散的筆跡的巧妙融合,雖然寥寥數(shù)行,卻是書法史上不可磨滅的經(jīng)典之作。楊凝式那曾經(jīng)蔚為大觀的題壁無一存世,固然使人扼腕嘆息,但既然有《韭花帖》傳世,已足以奠定楊凝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宋代劉景文曾經(jīng)收藏王獻之一帖,兩行十二字,蘇軾作詩說:“君家兩行十二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边@兩句用來形容《韭花帖》之于楊凝式的意義是再合適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