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 劉弦兒
編輯 汪穎琦
我叫殲8,是一架擁有帥氣外形和出色性能的戰(zhàn)斗機。20世紀60年代,我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出生了,這里是顧誦芬院士和許多航空英才艱苦奮斗的地方。顧院士可厲害了,他是飛機設計大師。在他的設計研發(fā)下,我不僅飛得高,而且飛行時間長、火力強。怎么樣,我是不是很優(yōu)秀?
顧院士從小就喜歡航模,會玩、會修、會組裝。因為經歷過戰(zhàn)火,顧院士明白,想要捍衛(wèi)祖國的領空,必須要有自主制造飛機的技術。他抓緊一切時間讀資料、做科研,大家都稱贊他簡直是座“活圖書館”。顧院士卻謙虛地說,他不過是有著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樣的決心:航空報國,不辱使命!
我的成功上天可不容易。在幾次試飛中,我的表現(xiàn)都不太理想,一提速就抖動得厲害,把大家愁壞了。顧院士提議在后機身上貼毛線條,觀察我在空中受氣流影響的情況,找出問題部位。
但當時沒有先進的飛行拍攝設備,怎么觀察呢?顧院士決定由他飛上天親眼看。顧院士瞞著家人,坐上殲教6飛機,緊跟試飛中的我,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
我們兩架飛機在高空挨得很近。盡管很危險,顧院士還是毅然飛了三次,反復觀察。終于,大家找到了問題所在,將我修理好重新送上藍天。我高興地在空中歡呼:“不抖啦,成功啦!”
正因為有顧院士和所有航空人的奮斗,我們殲擊機家族才越來越強大,才能夠飛上高高的天空,守衛(wèi)祖國的山河。